合蚌高铁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及后期徐变研究

2014-05-07 06:05
铁道勘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跨工后徐变

齐 林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合肥至蚌埠高铁于DK49+145.107处跨越淮南铁路,线位与既有线夹角为13°。该段既有淮南线为双线,线间距4.0 m,路基宽12 m,填土高1.8 m,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合蚌客专采用主跨为160 m连续梁-拱组合桥跨越。

合蚌高铁跨淮南铁路特大桥主桥采用(76+160+76)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的组合结构(见图1)。

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线路:高铁,双线,主桥平面位于曲线,纵坡i=9‰,设计行车速度为350 km/h。

图1 主桥总布置(单位:cm)

(2)设计恒载:混凝土容重26.5 kN/m3;二期恒载141.37 kN/m;支点不均匀沉降2 cm。

(3)设计活载:ZK活载。

(4)线路条件:本桥位于半径R=10 000 m的平曲线上,半径30 000 m的竖曲线上。

2 主桥结构设计

2.1 主梁构造及节段划分

(1)截面形式

主梁采用单箱双室变高度箱形截面,直腹板,中支点处梁高8.5 m,跨中及边支点处梁高5.0 m,底板下缘采用圆弧过渡,箱梁普通段顶宽13.3 m,底宽10.2 m,中支点处顶部加宽至16.1 m、底宽14.3 m。

箱梁顶板厚度42 cm,边支点局部加大至72 cm,中支点局部加大至102 cm;底板厚度35~102 cm,边支点局部加大至80 cm,中支点局部加大至140 cm;横向三腹板等厚,厚度沿纵向分为40 cm、55 cm、70 cm三种,边支点局部加大至85 cm,中支点局部加大至130 cm。

(2)横隔板设置

全梁共设置5道横隔板,其中边支点、中支点各2道,中跨1道,厚度分别为1.6 m,4.0 m,1.0 m。

(3)吊点横梁设置

对应全桥17道吊杆,梁部设置17道吊点横梁,横梁高1.54 m,宽0.4 m,横向长13.3 m。

2.2 主梁预应力

主梁设置纵向、竖向双向预应力,纵向预应力筋采用1x7-15.2-1860-GB/5224-2003预应力钢绞线。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OVM锚具,管道采用金属波纹管成孔。由于主梁横向采用单箱三室截面,该桥未设置横向预应力。

竖向预应力采用φ32 mm高强精轧螺纹钢筋,内径45 mm铁皮管成孔。腹板厚0.4~0.7 m,竖向预应力均于梁顶张拉。

2.3 拱肋构造

主拱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计算跨度L=160 m,设计矢高f=32 m,矢跨比f/L=1/5,拱轴线采用二次抛物线,设计拱轴线方程:Y=-1/200X2+0.8X。拱肋弦管及缀板内填充C55微膨胀混凝土,拱肋截面如图2。

图2 拱肋截面(单位:cm)

2.4 横撑

两榀拱肋中心距12.5 m,全桥共设11道横撑,横撑均采用空间桁架撑,各横撑由4根φ450×12 mm主钢管和32根φ250×10 mm连接钢管组成,横撑和斜撑均采用Q235qD钢材,钢管内部不填混凝土,如图3。

图3 横撑截面(单位:mm)

2.5 吊杆

吊杆顺桥向间距8m,全桥共设17组双吊杆。吊杆采用PES(FD)7-55型低应力防腐拉索(平行钢丝束),外套复合不锈钢管,配套使用LZM7-55型冷铸镦头锚。吊杆上端穿过拱肋,锚于拱肋上缘张拉底座,下端锚于吊点横梁下缘固定底座。

3 施工方法

该桥施工方法采用“先梁后拱”,主梁采用挂篮悬灌、主拱肋采用“异桥位拼装、纵移就位”施工,下部结构的圆端形实体桥墩采用现浇,基础采用钻孔桩。

4 主梁工后徐变影响因素分析

连续梁-拱组合桥由主梁、拱肋及横撑、吊杆三部分组成,主梁工后徐变表现为:连续梁的徐变以及拱肋、吊杆协同抑制主梁变形的作用,即理论上主梁产生的挠度是拱肋挠度与吊杆伸长量之和。对于连续梁的工后徐变,其主要影响因素除了空气相对湿度、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结构构造及加载龄期也影响较大,结构构造表现为结构的截面高度,加载龄期表现为全桥合龙时间及合龙索的张拉顺序、二期恒载的加载时间;对于拱肋及吊杆对主梁工后徐变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拱肋结构高度、吊杆类型选择及其间距布置等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初步反映了连续梁-拱组合桥三构件的徐变变形关系。

4.1 结构构造因素对主梁工后徐变影响计算

在主梁支点截面梁高8.5 m基础上,根据铺轨后的时间长短,进行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梁高4 m和5 m、吊杆间距8 m和9 m、拱肋高度3 m和4 m进行组合,其代表性截面-主跨跨中截面的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跨中截面徐变值 mm

从表1可以看出,当支点截面梁高一定时,主要比选结果如下:

①3 m拱高和8 m吊杆间距情况下,主梁跨中,边跨支点截面4 m、5 m梁高的主梁徐变值分别为18.23 mm,16.13 mm;4 m拱高和8 m吊杆间距情况下,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4 m、5 m梁高的主梁徐变值分别为19.41 mm,16.83 mm。可见,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高度增加,主梁工后徐变值降低,变化幅度约10%,效果较为明显。

②主跨跨中和边跨支点截面梁高4 m、3 m拱肋高,吊杆间距8 m、9 m,主梁徐变值分别为18.23 mm、18.38 mm。可见,吊杆间距减小,主梁徐变变形值降低,但效果不太明显。

③8 m吊杆间距布置,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梁高4 m,3 m、4 m拱肋高主梁的徐变变形值分别为18.23 mm,19.41 mm;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梁高5 m,3 m、4 m拱肋高主梁的徐变变形值分别为16.13 mm,16.83 mm;可见,随着拱肋高度增加,主梁的工后徐变值增大。

根据以上计算研究成果,该连续梁-拱的设计采用支点截面梁高8.5 m,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梁高5 m,拱肋高3 m,吊杆间距8 m的参数,对控制主梁工后徐变影响是合理的。

4.2 合龙索的布置及张拉顺序对主梁徐变上拱影响计算分析

影响徐变上拱度的因素很多,在结构尺寸、外荷载及施工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调控的主要有纵向索的配置和吊杆张力的调整两种方式。由于本桥吊杆终张力已经接近最小值,设计中主要通过梁体纵向索来调整徐变上拱度。对纵向索的布置进行试算,发现合龙索特别是中跨中上缘的合龙索对徐变上拱度影响显著,可进行调索控制。

采用MT1、MT2、MT3进行调索,其中 MT1—中跨合龙索,长度46 m;MT2—中跨合龙索,长度72 m;MT3—中跨合龙索,长度175 m,过中支点。不同的预应力索组合时主梁的徐变及应力结果如表2。

表2 中跨中上缘合龙索配置效应

综合比较,中跨中上缘合龙索采用6+2+0的方案,即6根MT1+2根MT2+0根MT3预应力索时最为合适。

4.3 二期恒载加载时间对主梁工后徐变影响

本次结构设计,分别就成桥后0个月、2个月(60天)、6个月(180天)、8个月(240天)和10个月(300天)加载二期恒载进行了综合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二期恒载加载时间引起的工后徐变值 mm

从表3可以看出,延长加载龄期,混凝土弹性模量提高,减少了弹性变形,徐变终极值也相应变小。

4.4 徐变终极值采用及规范选用结果比较

采用不同的徐变系数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成桥1 000天后采用铁路05桥规不同徐变系数下的结果 mm

本次设计采用徐变系数为2.0的结果。

采用不同规范的计算结果如表5。

表5 采用不同规范的计算结果 mm

徐变的计算值与设计规范及计算程序的处理方式均有关系,铁路“05桥规”认为收缩徐变的完成时间设为3年(1 000天)就可以满足收敛要求,“中交85规范”与“中铁05规范”类似,而“中交04规范”计算收缩徐变的完成时间较长(按50年考虑)。

5 结论

九龙岗特大桥主跨采用(76+160+76)m连续梁拱组合桥结构,位于曲线上,是目前国内同类桥型中最大跨度的曲线连续梁拱桥。通过桥式方案的比选,提出了合理的结构,解决了组合结构的构造处理和空间受力问题,降低了梁高,减少桥长,节省了工程费用。

针对桥面采用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的要求,通过研究提出了调整跨中及边跨支点截面高度,减小吊杆间距等设计思想,明显改善了主梁工后徐变作用,解决了列车时速350 km高铁桥梁跨度160 m以上曲线连续梁结构的徐变控制问题。

提出了“异位拼装,纵向就位”的主拱架设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拼装时间长,给桥下既有铁路带来安全隐患的难题,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工效,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采取以下措施可降低工后徐变值:①增加主跨跨中、边跨支点截面高度;②吊杆间距减小;③拱肋高度降低;④主梁纵向预应力索的布置与调整。

[1] 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 李国豪.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 曾庆元,郭向荣.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振动分析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4] 吴清明.复合钢管混凝土桥梁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5] 王祯,李凤芹,王召祜.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主桥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2004(6):1-3

[6] 朱张峰,郭正兴,刘利军.京沪高铁(90+180+90)m连续梁拱桥结构性能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1(1):31-34

[7] 邹岩.大西客运专线(74.9+148+128+148+74.9)m连续梁拱设计研究[J].铁道勘察,2012(1):92-95

[8] 张祥彬.V形刚构拱组合桥动力特性分析[J].铁道勘察,2010(2):123-125

[9] 苏伟.客运专线铁路(60+128+60)m连续梁拱桥动力性能分析[J].桥梁建设,2007(2):18-20

[10]王法武.京杭运河特大桥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J].铁道勘察,2012(3):78-81

[11]黄晓彬,李涛,吴定俊.大跨度单线铁路连续梁拱桥动力特性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7):59-62

猜你喜欢
主跨工后徐变
创六项“世界之最”主跨2300m的江苏张靖皋长江大桥开建
道路软土路段沉降影响因素及处理方式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效应探讨
中国船级社助力将军澳大桥主跨顺利抵港
主跨 180 m 公路钢 - 混混合连续梁桥设计分析
隧道衬砌缺陷处理工艺带模注浆与工后注浆综合工效浅析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徐变效应分析研究
考虑徐变恢复的混凝土徐变效应分析
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预测模型
插板排水预压法工程实践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