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南部铁路发鸠山隧道穿越复杂地层关键技术

2014-05-07 06:04
铁道勘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管棚钢架岩层

李 力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1 工程概况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起点自山西省吕梁市的瓦塘,终点至山东省日照市,线路全长1 311 km,是国内第一条30 t轴重的重载煤运通道。线路设计为国铁Ⅰ级标准,速度目标值为120 km/h,双线电气化铁路。

发鸠山隧道位于山西省安泽县、长子县境内,隧道进口里程DK440+342,出口里程 DK454+915,全长14.573 km,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处于中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1 034.2~1 559.2 m之间,隧道进、出口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洞身最大埋深约382 m,最小埋深约7 m,隧道内纵坡为人字坡,平面位于半径为8 000 m及2 000 m的曲线上。

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1 地层岩性

隧道主要穿越三叠系和尚沟组泥岩与长石砂岩互层、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砂岩(粉砂岩)夹薄层泥岩,中上部间夹多层0.5 cm厚的石膏,中部间夹“同生砾石”。主要地层分述如下。

(1)三叠系和尚沟组

主要为长石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青灰色、紫红色,强—弱风化,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次为石英,砂状结构,层状构造。泥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类矿物为主,岩体呈中厚层状构造,属软—较软岩,节理裂隙发育。

(2)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主要为浅紫红—淡紫色中薄层夹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层间夹少量紫红色砂质泥岩、薄层泥砾岩,区域地层厚度约338.3~442.50 m,岩性组合中砂岩比例较大,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次为石英,胶结物为钙质或泥钙质成分。泥质岩石以砂质泥岩为主,薄层—页状结构,层厚一般10~50 cm。石膏层质软,以薄夹层的形式存在。

2.2 地质构造

隧道区构造属新华夏系,安泽县杜村一带出露三叠系中统,东西两侧岩层为三叠系下统,总体呈北北东向复式向斜构造,内部发育一系列呈北北东走向次级褶皱。

(1)褶皱

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皱带为沁水块坳主体,展布于屯留、阳城一线以西,沁源、安泽一线以东广大地带,轴向为北北东向,构造形态为一系列不同级别褶皱组成的复式向斜,其次级褶曲向斜构造较为宽阔,背斜相对较窄,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为主,岩性为河湖相砂、泥岩。

隧址区处于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皱带内,出口端洞口岩层产状为110°∠7°,进口端洞口岩层产状为314°∠3°,构造形态总体为一复式向斜构造。

(2)断层

隧道内发育三条断层。F1断层发生于三叠系和尚沟组内,断层性质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为N9°W~N15°W,倾角70°~85°,与线路相交里程为 DK451+200,断层破碎带宽约50 m,断层影响带宽约150 m。F2断层发生于三叠系和尚沟组内,断层性质为正断层,断层走向为 N8°E ~N12°E,倾角75°~85°,与线路相交里程为DK451+600,断层破碎带宽约30 m,断层影响带宽约100 m。F3断层发生于三叠系刘家沟组内,断层走向为 N50°W,倾角75°~85°,与线路里程相交为DK453+100,断层影响带宽约100 m。

三条断层及影响带内主要成份为角砾岩、糜棱岩,节理裂隙极发育,多呈碎块状,岩体极破碎。

2.3 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因冲沟发育,易形成地表面流,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自然排泄畅通。

(2)地下水

发鸠山为兰河水系和漳河水系的分水岭,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沿泥岩顺坡排泄,形成多层悬挂泉,水量较小。隧道穿越地层为砂、泥岩地层,发育多层地下水,局部具承压性,局部地段裂隙贯通多层含水层,易产生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条件一般。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地层中,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圆砾土层、砂类土层中,地下水位1~10 m。第四系地层主要以黏性土、圆砾土为主,黏性土起到了隔水的作用。该地下水具有承压性,水量丰富。

隧道区地层主要为碎屑岩,砂岩为相对透水岩层,泥岩和页岩为相对隔水岩层,节理较发育,局部地下水具承压性,岩层、断裂带及向斜核部局部富水。

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的隧道涌水量如表1所示。

表1 隧道区段涌水量

3 隧道风险划分

根据隧道所处区域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外部环境条件,隧道施工主要存在以下高风险因素。

(1)洞口洞身穿越软弱围岩浅埋段

隧道进、出口段位于低山区,处于浅埋段。进口段为和尚沟组长石砂岩和泥岩互层,发育背斜及宽缓向斜构造,砂泥岩交界地段富集地下水,岩体较破碎,稳定性较差,施工中易产生塌方、涌水。出口段为刘家沟组砂岩夹薄层泥岩,受风化及地表水作用,围岩破碎,裂隙水富集,稳定性较差,易产生塌方冒顶。

隧道洞身DK441+350~DK441+500共150 m处于浅埋段,最小埋深为7 m,上方为宽5 m的村级道路。穿越岩层为和尚沟组砂泥岩互层,发育背斜及宽缓向斜构造,雨量较大时,汇水较多,岩体风化严重,较破碎,稳定性差。

(2)水平岩层

受地质构造影响,隧道范围内大部分区域岩层为水平状产出,岩层多为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且多为砂泥岩互层,层间结合较差,隧道开挖后,拱顶极易掉块,水量较大地段,易出现拱顶坍塌现象。

(3)断层破碎带

断层及影响带内,围岩极破碎,为富水及导水带,隧道开挖后极易产生塌方、突泥涌水等现象,是隧道施工的重点防范对象。

(4)软弱富水及环境控制区

隧道在DK446+000~DK447+600段近邻横水盆地,受断陷构造影响较重,隧道埋深较浅,地下水富集,地质条件较差。DK443+510~DK443+720及DK446+310~DK446+950段附近隧道顶部为村庄,地形为低洼平地,隧道埋深较浅。以上段落隧道开挖易造成地下水流失,居民用水困难。

根据对发鸠山隧道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本隧道确定为高风险隧道,按Ⅰ级风险隧道管理。因此,隧道在设计、施工及管理等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对每处风险点必须精心把控,提出切实可行、安全合理的工程措施,才能成功穿越不良复杂地层。

4 隧道风险处理关键技术

4.1 洞口洞身软弱围岩浅埋段处理技术

隧道的洞口、洞身浅埋处,由于埋深浅,受风化作用严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地层较为软弱,有的已风化呈碎石土、卵石土或粉土等,隧道开挖后,很难形成压力拱以抵抗围岩压力,若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塌方冒顶等事故。

根据本隧道结构的断面尺寸、埋深及地质条件等因素,采取以下综合处理措施。

(1)洞口软弱围岩浅埋段

隧道进暗洞前,采用30 m长的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利用管棚与钢架的联合作用,形成棚架支护体系,起到控制围岩变形、减少开挖释放应力、扩散围岩压力的作用,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管棚采用直径108 mm,壁厚6 mm的热轧无缝钢管,每节4~6 m长,以丝扣连接而成,同一断面内接头数量不得超过总钢管数的50%,管棚环向间距0.4 m,钢管轴线与衬砌外缘线夹角按1°~3°布设。管棚设导向墙,采用C20混凝土,截面尺寸为1 m×1 m,为保证长管棚施工精度,导向墙内设两榀I18轻型工字钢钢架,钢架外缘设直径140 mm,壁厚5 mm的导向钢管,钢管与钢架牢固焊接。管棚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棚布置(单位:mm)

隧道施工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临时仰拱采用I18工字钢,与初期支护的钢架固定连接,同时挂钢筋网,喷射15 cm厚的临时仰拱混凝土,使得隧道断面由大断面化为小断面,步步封闭成环,使支护体系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将开挖扰动土层的范围降至较低的范围。同时,临时仰拱起到了增大结构刚度的作用,有效抑制了结构的变形,改善受力状态。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如图2所示。

(2)洞身软弱围岩浅埋段

洞身DK441+350~DK441+500共150 m段,围岩较破碎,地表沟谷处隧道埋深7 m,涌水量较大。针对本段地层情况,采用中型管棚配合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超前支护,管棚采用直径89 mm、壁厚5 mm的热轧无缝钢管,每节长10 m,两环之间搭接不小于3 m,外插角不大于12°,管棚环向间距0.4 m。

超前小导管采用直径42 mm、壁厚3.5 mm无缝钢管,长4.5 m,钢管上每隔15 cm打设直径10 mm的注浆孔,钢管纵向两榀之间搭接长度不小于1 m,环向间距0.4 m。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为0.5~1 MPa。

施工中,管棚、小导管必须和型钢钢架连接紧固,配合使用,以起到加固地层、抵抗围岩压力的作用。

以上洞口、洞身软弱围岩浅埋段均为Ⅴ级围岩,除了以上辅助措施外,在衬砌结构上也相应做了加强处理,初期支护采用25 cm厚喷射混凝土,内设全环I20工字钢钢架,纵向间距0.75 m,二衬采用45 cm厚C35钢筋混凝土。

图2 三台阶临时临时仰拱法施工(单位:m)

4.2 水平岩层处理技术

在水平层状薄—中厚层砂泥岩互层的条件下开挖隧道,拱顶围岩的稳定性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产状平缓的岩层,由于岩体的卸载作用,使得隧道拱部失去支撑,顶板岩层受重力作用发生弯曲,逐渐与上部岩体发生脱离,形成悬臂式组合梁结构。随着变形的发展,组合梁结构发生失稳,导致隧道拱部岩体坍塌。尤其泥岩成分较高或水量较大时,隧道开挖后极易失稳,引发工程事故。

本隧道在Ⅳ~Ⅴ围岩地段,拱墙均设置有格栅钢架,拱顶失稳现象基本可以控制;Ⅲ级围岩段,常规的初期支护为喷、锚、网系统,无格栅钢架。为克服由于水平岩层给隧道施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支护体系进行优化,一是锚杆由常规的2.5 m调整为3.0 m,加强其对岩层的悬吊锚固作用,二是对拱部增设格栅钢架,抵抗失稳岩层压力,钢架布设范围为拱部130°,钢架采用四主筋型,主筋直径22 mm,钢架高130 mm。

4.3 断层及破碎带处理技术

断层及破碎带内岩体受构造挤压影响,呈碎石、角砾或泥状,表现为承载力下降、围岩整体性较差,施工中极易产生塌方,同时,断层带是地下水的富集区,极易引起突泥、涌水等灾害。

根据本隧道3条断层及破碎带的围岩条件,采取超前周边预注浆措施,使浆液通过劈裂、渗透等作用对地层孔隙及裂隙进行填充胶结,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起到加固地层及堵水作用。同时配合管棚超前支护、三台阶临时仰拱分部开挖支护及衬砌加强综合措施通过断层。

超前周边预注浆加固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3 m,每循环注浆长度27 m,开挖22 m,保留5 m作为止浆岩盘。浆液扩散半径为3 m,孔底间距3~4 m,每循环共2环24个注浆孔。注浆孔直径为110 mm,孔口管采用长3 m、直径108 mm、壁厚5 mm的热轧无缝钢管。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液。

4.4 软弱富水及环境控制区处理技术

软弱富水围岩具有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变形时间长、围岩扰动大及压力增长快等特性,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其强度低、整体性差,隧道开挖后,极易出现拱顶坍塌、工作面失稳、突泥涌水及围岩流失等异常现象。隧道开挖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排条件,造成水位变化,地下水通过隧道集中排泄,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对地下水贯彻“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理念,遵循“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措施,实现工程与环境的统一。根据隧道经过段落的地质条件及外部环境因素,采取超前周边预注浆或径向注浆进行止水和围岩补强,降低地下水的流动对隧道及周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填充、浸透、固结围岩空隙,增强围岩强度,改善其工程特性。

超前周边预注浆采取开挖轮廓线外3 m加固范围,水量较大处,采取5 m加固范围。径向注浆扩散半径按3 m布设,注浆孔按梅花形布置,孔口环向间距1.8 m,孔底环向间距2.6 m,纵向间距2.6 m。注浆孔采用风钻开孔,孔径为52 mm,孔口管采用直径50 mm、壁厚3.5 mm的热轧无缝钢管,长1 m。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液。

5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发鸠山隧道长14.573 km,属特长隧道,穿越地质条件复杂,原工期为42个月,为本线的控制性工程。受前期改线的影响,工期滞后了8个月,如何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保证隧道安全、高质、如期的完成,成为一大难题。

结合隧道的长度、地质、地形等因素,对辅助坑道进行优化,采取四座斜井方案,6个工区、10个工作面进行隧道掘进。斜井均采用双车道断面,宽7.7 m、高6.2 m,可满足两车辆自由行驶,无需错车、等待。斜井的坡度均小于10%,以利于行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双车道断面也有利于隧道通风,改善作业环境。斜井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斜井设置参数

通过精心设计、施工、合理高效的组织管理,经过各参建方艰辛的努力,本隧道仅用了29个月即完成了贯通,比原定工期提前了5个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王梦恕.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发鸠山隧道施工图设计[R].北京: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1

[3] 姜同虎,叶飞,等.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隧道进洞施工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1,48(3):117-121

[4] 罗选红.包西铁路施工期隧道水平状围岩稳定性评价与支护[J].铁道勘察,2010(2):43-46

[5] 杨坚.隧道Ⅲ级围岩水平岩层稳定性及施工方法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0(3):47-65

[6] 郝文广.水平岩层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与有限元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13(6):30-49

[7] 贾文冬,张健,张一驰.黄沙岭隧道穿越水库富水段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2012(3):171-175

[8] 关宝树,赵勇.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9] 石立新.向莆铁路雪峰山特长隧道辅助坑道优化设计[J].科技传播.2011(2):56-59

猜你喜欢
管棚钢架岩层
考虑动态施工超长管棚预支护力学特性及参数影响分析*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中国钢架雪车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大断面浅埋隧道管棚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钢架雪车项目文化交流研究
管棚超前支护下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分析
上跨公路钢架拱桥的拆除方案选择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
基于销轴连接的承力钢架强度校核
手持式乳化液压钻机在过地质构造岩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