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本义在小学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4-05-07 08:07叶梦妮金文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引申为本义词义

叶梦妮 金文伟

汉字是词(音、义)的书面形式,既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因此,汉字与词有着紧密联系,识字教学理应与词语学习紧密结合。教师如果能掌握汉字的构字特点,将对小学生理解词语、掌握词语、迅速扩大词汇量起到重要影响。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语教学与汉字教学往往是脱节的,词语教学忽略了汉字的特点,学生主要是随文识字学词、积累词语,而识字时对汉字的形、音、义也只是死记硬背。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词语学习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其实,学习和积累词语有一种好方法,即词本义学习法,这是遵循汉字科学,根据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将字形与词本义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词语教学的课堂质量。

词本义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造字时的字义。汉字因义构形,又据形表义,是为词本义。现代汉语中虽然有些词的义项由假借而来,但多数词的义项是由其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演变而来,这就使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词本义成为现实。根据万艺玲的研究,在2500多个常用汉字中约有73%的字可以通过构形分析来了解其字义,因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词本义,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学生掌握词本义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

汉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应该是相融的。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素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构成词;词和词按一定语法规则组合成短语;词和短语又构成句子。由此可见,汉字与书面语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因此在古代汉语里汉字记录的是词,成为形、音、义的统一体。古诗文多用词本义,现代诗文多用词的引申义。

理解和掌握词本义,是小学生学好古诗文的基础。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位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尝试解释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蝴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用“跑”,而用“走”。

生:走。

生:赶、起、赳……

师:“赶”的本义是兽类翘着尾巴奔跑,“起”表示由坐而立,要跑动须先站起。这些由“走”作意符的字,都与跑、行走及其动作或姿势等义有关。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用“走”做偏旁的字,看看它们的意思与“走”有什么关系。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当学生了解到“走”的本义是“奔跑”,“步行”是后来的意思,就容易体会出诗中表达的儿童与蝴蝶嬉戏的童真、童趣。同时,由此联系到其他含有“走”的字,扩大了词汇量。

对于古今义同词的古诗文教学,运用词本义的方法仍显重要。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中,“蓬”从“艹”,逢声,本义是一种草的名称——蓬蒿。因蓬蒿凌乱松散,所以引申比喻散乱,古今义同。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图片给学生展示蓬蒿的松散之形,让学生脑海里自然形成“稚子”可爱的人物外形,进而也可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情感。

现代诗文多用词的引申义。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中有“笑盈盈”一词。“盈”从“皿”,会意。本义是容器满,引申泛指充满,如“充盈”,进而引申为“有余、多余、超过”,如“盈余”“盈利”。课文中的“笑盈盈”即为脸上充满笑容的样子。

明确词本义,使识字教学与词语教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而且使阅读教学简单明了,能有效推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二、有助于词语的积累

将词本义融入词语教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识字的目的在于掌握词语。几乎每个字都有本义与数项引申义,如果科学地教学汉字,则掌握3000字就等于掌握了大量的词语。可是多年来的语文教学,随意解析字形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不顾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教法,使字形与词义严重脱节,不仅字形难以教好,而且使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也都无法同步教学,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学生大量积累词语的速度,无形中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词语的难度。比如有教师给学生解析“胡”字为“古代的月亮”,这样的解析就割断了“胡”字的形、音、义关系。其实,“胡”是形声字,从“肉(月)”,古声,本义是兽脖子下的垂肉,因兽多长着长毛,引申指人的胡须。或许因为中国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男人多长大胡子,又引申泛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胡人”“胡马”,汉代以后又泛指外国人。又因胡须散乱,唐代以后引申指随意乱来,如“胡说”“胡搅蛮缠”。这样教学,形、音、义结合,本义、引申义联系,学生理解和掌握词的效率就高。如果把“胡”解说为“古代的月亮”,就将字词的系统关系没有了,学生对字音、字形和诸项词义也都只能单独死记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往往只能用多读、多写等方法,这样的教法又导致了学生只会机械运用,待到口头表达时,词汇贫乏,囊中羞涩。

用违背汉字科学的方法教偏旁,损害更大。偏旁的构字能力很强,构字时多作意符。讲对一部首,方便一大片;讲错一偏旁,损害一大串。比如“宀”,教学中称为宝盖头,“宝盖”在构字中表示什么意思呢?如何能让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掌握含有“宀”的字呢?汉字科学的解释是:“宀”音mián,甲骨文“■”像房屋侧视之形,本义指古代的一种房屋,所以做偏旁的字多与房屋、家室、覆盖等义有关。如“宅”,从“宀”,从“乇”(zhé,草木向下生根和向上生长形),“乇”兼表声,表示人在住所长期生活和发展,本义指住所。“灾”,从“宀”,从“火”,以火烧房子表示火灾、灾难,后泛指一切灾害。明白此理,其他从“宀”的字,如“牢、守、官、字……”便容易理解多了。学生如能够由掌握部首而举一反三,快速掌握部中字和更多词语,汉字便容易识记多了。

三、有助于多义词的学习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形式有猜字谜,即根据字“形”以谜语等形式识记字形。这种形式虽然在某些程度上符合儿童的趣味心理,但因不顾字义,使很多字形的解释违背了汉字科学。长期来看,不仅不利于学生识记字词,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字义。比如,有位教师教“晶”字时,用“72小时”让学生猜一字。72小时乃3日,这与“晶”的义有何关系呢?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对学生组词造句造成障碍。虽然学生明白“晶”该这样写,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如出现 “晶莹”一词,学生又该如何理解呢?

怎样正确解释词语的意义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面对的问题。有些词语的解释不能照搬汉语词典,如“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多个义项,我们不能把词典里的解释逐条念给学生听,否则不但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看到词本义在此方面的关键作用。

词本义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抓住了本义对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找到线索。如上述“晶”字的教学问题,我们不妨溯本求源:“晶”,会意字,本义是星星,甲骨文为“■”,用三个小“日”表示闪耀的群星,是“星”的初文,后来分化为“星”和“晶”二字。“星”表示本义(从日,生声),“晶”用来形容星光,后引申为光亮,如“晶莹”“亮晶晶”,也因此作为“水晶”的简称。如此教学“晶”字,一字多义的本义与引申义系统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既好理解,也好记忆。

四、有助于形近字的区分

词语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小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混,这也是五、六年级学生错别字增多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词本义在小学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求得字义的科学解释。汉字是科学的,解释也应该是科学的。如:二年级学的“免”与“兔”特别相近,差别就是右下的一 “点”。有教师这样解说:有“点”的为“兔”,无“点”的为“免”。这样的解释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免太过枯燥,也不易记忆。其实,“兔”的甲骨文形■,是一只兔子形,这个“点”乃是兔子的小尾巴。“免”的甲骨文为■,下面是跪坐着的人,上面像人头上戴的帽形,本义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帽,是“冠冕”之“冕”的本字。后引申为摘掉帽子,如“免冠”;进而引申为去掉,如“免除”;又引申为避免,如“免疫”。两个形象生动的图画文字符合二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展示它们,可以使学生轻松识记“兔”“免”二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凡由“兔”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兔”的行为有关,如“逸”“冤”。甲骨文“冤”乃“兔”上有“网”,像一只柔弱的兔子被东西罩住,不能脱身,体现了“屈伸”的本义,即不能舒展逃脱。由不能舒展又引申为屈、枉,如“冤屈”“冤枉”;由冤屈之意又引申为上当,如“花冤枉钱”“走冤枉路”等。

再如“末”“未”二字,因形体极其相似,小学生也极容易混淆。“末”是指事字,指树木的末梢所在处,本义是树梢,引申表示不重要、最后、末子等义,如“舍本逐末”“末尾”。“未”的甲骨文■,是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为“木重枝叶也”,即像树一样将长出新枝的样子,因此有未来的含义。但新枝现在还没有长出,因此引申含有否定的意思,如“未必”“未曾”。简单的本义分析可以让学生避免混淆而写错字,容易识记新字。

五、有助于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些近义词,如果不了解其本义就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意,也不利于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会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进行近义词的替换,想以此让学生掌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却忽略了文章本身用词的准确性与词语的差异性,给学生日后的造句、习作造成了隐患。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中有一句话是“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有的教师会用“特别”替换“十分”。虽然“特别”和“十分”均可用来形容事物的程度或某种特征,但二者在表达上存在着轻重的差别。“十”的本义是九加一的和,因从一到十,十是最大、最末的数,故引申为完满具足,“十分”即取此义;“特别”作为副词表示达到的程度高,或达到一个相当的范围。通过考释,不难发现“十分”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从程度上讲更胜于“特别”。用“特别注意”代替“十分注意”,虽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替换本身就说明没有体会到文章中表达的“他”对改进学习方法的认真程度。

词的本义是我们准确理解词义的根源,如果局限于现代汉语的意义,许多意义相近的词的差别不仅不易使小学生分清,更不能体会到因文字的精准而带来的情感上的美感。所以,对词本义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准确解释词义,掌握意义相近的词的同中之异。

还须提及的是,现在词语教学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也是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语和积累词语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就是经常将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割开,既不利于系统学习词语,又对词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更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学习和积累词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汉字中学习词语。因为汉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先民的观念、风俗等在某些汉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折射。如教师每天都要请学生翻开课本,朗读课文,“课本”“课文”中的“课”是什么意思?它又为什么是言字旁呢?《说文解字》讲:“课,试也。从言,果声。”科举制度以前没有纸张,字写在竹简上,竹简笨重,因此常用口试来考核人才,故“课”字从“言”。“课”本义是指考核,引申为推求研讨之义,又由推敲研讨之义引申为学习之义。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指用来学习的文章,课本即学习的书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对词语的解释固然重要,但若仅在这方面下功夫,忽略汉字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使学生对词的理解过于狭隘,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本身的乐趣。因此,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引进词本义的教学,追本溯源地讲解汉字。

当然,溯源词本义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词语都适用。汉字博大精深,施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对于学生已理解的词,教师不需要再讲解词义。现代汉语词语分为基本词语和一般词语,基本词语中包含的词比一般词语中的少,但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如“一、二、口……”,对于这类词义明显的词,如果用探求本义的方法教学,则是浪费时间,多此一举。其次,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词,也不能全用溯源词本义的方法讲解,如汉字简化后有些字使用记号代替字的音符、意符。小学词语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有些字不适合用词本义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中的“还”字,“还”本是形声字,由两个部件构成,“辶”表示行走,“不”由繁体“瞏”简化而来,是表音的记号。“还”也是多音字。音读huán时,本义是返回,如“还乡”,引申为恢复、还原,如“返老还童”,又引申为归还、偿还。音读hái时,“还”由“返回原地”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示“仍然、再、又、更加”等义。因此,此句中的“还”是“仍然”义。教师自己明白科学的汉字知识,才能正确地给学生讲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让他们明白此处“还”是“仍然”的意思即可,如果溯源本义地解释“还”字,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准确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形式有猜字谜,即根据字“形”以谜语等形式识记字形。这种形式虽然在某些程度上符合儿童的趣味心理,但因不顾字义,使很多字形的解释违背了汉字科学。长期来看,不仅不利于学生识记字词,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字义。比如,有位教师教“晶”字时,用“72小时”让学生猜一字。72小时乃3日,这与“晶”的义有何关系呢?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对学生组词造句造成障碍。虽然学生明白“晶”该这样写,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如出现 “晶莹”一词,学生又该如何理解呢?

怎样正确解释词语的意义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面对的问题。有些词语的解释不能照搬汉语词典,如“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多个义项,我们不能把词典里的解释逐条念给学生听,否则不但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看到词本义在此方面的关键作用。

词本义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抓住了本义对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找到线索。如上述“晶”字的教学问题,我们不妨溯本求源:“晶”,会意字,本义是星星,甲骨文为“■”,用三个小“日”表示闪耀的群星,是“星”的初文,后来分化为“星”和“晶”二字。“星”表示本义(从日,生声),“晶”用来形容星光,后引申为光亮,如“晶莹”“亮晶晶”,也因此作为“水晶”的简称。如此教学“晶”字,一字多义的本义与引申义系统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既好理解,也好记忆。

四、有助于形近字的区分

词语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小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混,这也是五、六年级学生错别字增多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词本义在小学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求得字义的科学解释。汉字是科学的,解释也应该是科学的。如:二年级学的“免”与“兔”特别相近,差别就是右下的一 “点”。有教师这样解说:有“点”的为“兔”,无“点”的为“免”。这样的解释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免太过枯燥,也不易记忆。其实,“兔”的甲骨文形■,是一只兔子形,这个“点”乃是兔子的小尾巴。“免”的甲骨文为■,下面是跪坐着的人,上面像人头上戴的帽形,本义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帽,是“冠冕”之“冕”的本字。后引申为摘掉帽子,如“免冠”;进而引申为去掉,如“免除”;又引申为避免,如“免疫”。两个形象生动的图画文字符合二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展示它们,可以使学生轻松识记“兔”“免”二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凡由“兔”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兔”的行为有关,如“逸”“冤”。甲骨文“冤”乃“兔”上有“网”,像一只柔弱的兔子被东西罩住,不能脱身,体现了“屈伸”的本义,即不能舒展逃脱。由不能舒展又引申为屈、枉,如“冤屈”“冤枉”;由冤屈之意又引申为上当,如“花冤枉钱”“走冤枉路”等。

再如“末”“未”二字,因形体极其相似,小学生也极容易混淆。“末”是指事字,指树木的末梢所在处,本义是树梢,引申表示不重要、最后、末子等义,如“舍本逐末”“末尾”。“未”的甲骨文■,是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为“木重枝叶也”,即像树一样将长出新枝的样子,因此有未来的含义。但新枝现在还没有长出,因此引申含有否定的意思,如“未必”“未曾”。简单的本义分析可以让学生避免混淆而写错字,容易识记新字。

五、有助于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些近义词,如果不了解其本义就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意,也不利于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会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进行近义词的替换,想以此让学生掌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却忽略了文章本身用词的准确性与词语的差异性,给学生日后的造句、习作造成了隐患。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中有一句话是“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有的教师会用“特别”替换“十分”。虽然“特别”和“十分”均可用来形容事物的程度或某种特征,但二者在表达上存在着轻重的差别。“十”的本义是九加一的和,因从一到十,十是最大、最末的数,故引申为完满具足,“十分”即取此义;“特别”作为副词表示达到的程度高,或达到一个相当的范围。通过考释,不难发现“十分”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从程度上讲更胜于“特别”。用“特别注意”代替“十分注意”,虽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替换本身就说明没有体会到文章中表达的“他”对改进学习方法的认真程度。

词的本义是我们准确理解词义的根源,如果局限于现代汉语的意义,许多意义相近的词的差别不仅不易使小学生分清,更不能体会到因文字的精准而带来的情感上的美感。所以,对词本义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准确解释词义,掌握意义相近的词的同中之异。

还须提及的是,现在词语教学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也是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语和积累词语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就是经常将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割开,既不利于系统学习词语,又对词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更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学习和积累词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汉字中学习词语。因为汉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先民的观念、风俗等在某些汉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折射。如教师每天都要请学生翻开课本,朗读课文,“课本”“课文”中的“课”是什么意思?它又为什么是言字旁呢?《说文解字》讲:“课,试也。从言,果声。”科举制度以前没有纸张,字写在竹简上,竹简笨重,因此常用口试来考核人才,故“课”字从“言”。“课”本义是指考核,引申为推求研讨之义,又由推敲研讨之义引申为学习之义。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指用来学习的文章,课本即学习的书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对词语的解释固然重要,但若仅在这方面下功夫,忽略汉字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使学生对词的理解过于狭隘,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本身的乐趣。因此,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引进词本义的教学,追本溯源地讲解汉字。

当然,溯源词本义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词语都适用。汉字博大精深,施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对于学生已理解的词,教师不需要再讲解词义。现代汉语词语分为基本词语和一般词语,基本词语中包含的词比一般词语中的少,但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如“一、二、口……”,对于这类词义明显的词,如果用探求本义的方法教学,则是浪费时间,多此一举。其次,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词,也不能全用溯源词本义的方法讲解,如汉字简化后有些字使用记号代替字的音符、意符。小学词语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有些字不适合用词本义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中的“还”字,“还”本是形声字,由两个部件构成,“辶”表示行走,“不”由繁体“瞏”简化而来,是表音的记号。“还”也是多音字。音读huán时,本义是返回,如“还乡”,引申为恢复、还原,如“返老还童”,又引申为归还、偿还。音读hái时,“还”由“返回原地”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示“仍然、再、又、更加”等义。因此,此句中的“还”是“仍然”义。教师自己明白科学的汉字知识,才能正确地给学生讲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让他们明白此处“还”是“仍然”的意思即可,如果溯源本义地解释“还”字,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准确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形式有猜字谜,即根据字“形”以谜语等形式识记字形。这种形式虽然在某些程度上符合儿童的趣味心理,但因不顾字义,使很多字形的解释违背了汉字科学。长期来看,不仅不利于学生识记字词,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字义。比如,有位教师教“晶”字时,用“72小时”让学生猜一字。72小时乃3日,这与“晶”的义有何关系呢?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对学生组词造句造成障碍。虽然学生明白“晶”该这样写,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如出现 “晶莹”一词,学生又该如何理解呢?

怎样正确解释词语的意义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要面对的问题。有些词语的解释不能照搬汉语词典,如“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多个义项,我们不能把词典里的解释逐条念给学生听,否则不但对教学没有帮助,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看到词本义在此方面的关键作用。

词本义是派生其他词义的根源,抓住了本义对一切引申义的学习就有了基础,学习诸项词义也就容易找到线索。如上述“晶”字的教学问题,我们不妨溯本求源:“晶”,会意字,本义是星星,甲骨文为“■”,用三个小“日”表示闪耀的群星,是“星”的初文,后来分化为“星”和“晶”二字。“星”表示本义(从日,生声),“晶”用来形容星光,后引申为光亮,如“晶莹”“亮晶晶”,也因此作为“水晶”的简称。如此教学“晶”字,一字多义的本义与引申义系统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既好理解,也好记忆。

四、有助于形近字的区分

词语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小学生很容易把一些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混,这也是五、六年级学生错别字增多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词本义在小学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求得字义的科学解释。汉字是科学的,解释也应该是科学的。如:二年级学的“免”与“兔”特别相近,差别就是右下的一 “点”。有教师这样解说:有“点”的为“兔”,无“点”的为“免”。这样的解释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未免太过枯燥,也不易记忆。其实,“兔”的甲骨文形■,是一只兔子形,这个“点”乃是兔子的小尾巴。“免”的甲骨文为■,下面是跪坐着的人,上面像人头上戴的帽形,本义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帽,是“冠冕”之“冕”的本字。后引申为摘掉帽子,如“免冠”;进而引申为去掉,如“免除”;又引申为避免,如“免疫”。两个形象生动的图画文字符合二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展示它们,可以使学生轻松识记“兔”“免”二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凡由“兔”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兔”的行为有关,如“逸”“冤”。甲骨文“冤”乃“兔”上有“网”,像一只柔弱的兔子被东西罩住,不能脱身,体现了“屈伸”的本义,即不能舒展逃脱。由不能舒展又引申为屈、枉,如“冤屈”“冤枉”;由冤屈之意又引申为上当,如“花冤枉钱”“走冤枉路”等。

再如“末”“未”二字,因形体极其相似,小学生也极容易混淆。“末”是指事字,指树木的末梢所在处,本义是树梢,引申表示不重要、最后、末子等义,如“舍本逐末”“末尾”。“未”的甲骨文■,是象形字,《说文解字》释为“木重枝叶也”,即像树一样将长出新枝的样子,因此有未来的含义。但新枝现在还没有长出,因此引申含有否定的意思,如“未必”“未曾”。简单的本义分析可以让学生避免混淆而写错字,容易识记新字。

五、有助于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些近义词,如果不了解其本义就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文意,也不利于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会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进行近义词的替换,想以此让学生掌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却忽略了文章本身用词的准确性与词语的差异性,给学生日后的造句、习作造成了隐患。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中有一句话是“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有的教师会用“特别”替换“十分”。虽然“特别”和“十分”均可用来形容事物的程度或某种特征,但二者在表达上存在着轻重的差别。“十”的本义是九加一的和,因从一到十,十是最大、最末的数,故引申为完满具足,“十分”即取此义;“特别”作为副词表示达到的程度高,或达到一个相当的范围。通过考释,不难发现“十分”含有达到顶点的意思,从程度上讲更胜于“特别”。用“特别注意”代替“十分注意”,虽然没有语法上的错误,但替换本身就说明没有体会到文章中表达的“他”对改进学习方法的认真程度。

词的本义是我们准确理解词义的根源,如果局限于现代汉语的意义,许多意义相近的词的差别不仅不易使小学生分清,更不能体会到因文字的精准而带来的情感上的美感。所以,对词本义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准确解释词义,掌握意义相近的词的同中之异。

还须提及的是,现在词语教学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也是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语和积累词语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比较明显,就是经常将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割开,既不利于系统学习词语,又对词义的理解比较肤浅,更不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学习和积累词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从汉字中学习词语。因为汉字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先民的观念、风俗等在某些汉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折射。如教师每天都要请学生翻开课本,朗读课文,“课本”“课文”中的“课”是什么意思?它又为什么是言字旁呢?《说文解字》讲:“课,试也。从言,果声。”科举制度以前没有纸张,字写在竹简上,竹简笨重,因此常用口试来考核人才,故“课”字从“言”。“课”本义是指考核,引申为推求研讨之义,又由推敲研讨之义引申为学习之义。今天所说的课文是指用来学习的文章,课本即学习的书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对词语的解释固然重要,但若仅在这方面下功夫,忽略汉字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使学生对词的理解过于狭隘,也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本身的乐趣。因此,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师也应引进词本义的教学,追本溯源地讲解汉字。

当然,溯源词本义的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词语都适用。汉字博大精深,施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对于学生已理解的词,教师不需要再讲解词义。现代汉语词语分为基本词语和一般词语,基本词语中包含的词比一般词语中的少,但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所共同理解,如“一、二、口……”,对于这类词义明显的词,如果用探求本义的方法教学,则是浪费时间,多此一举。其次,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词,也不能全用溯源词本义的方法讲解,如汉字简化后有些字使用记号代替字的音符、意符。小学词语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有些字不适合用词本义的教学方法。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中的“还”字,“还”本是形声字,由两个部件构成,“辶”表示行走,“不”由繁体“瞏”简化而来,是表音的记号。“还”也是多音字。音读huán时,本义是返回,如“还乡”,引申为恢复、还原,如“返老还童”,又引申为归还、偿还。音读hái时,“还”由“返回原地”引申虚化为副词,表示“仍然、再、又、更加”等义。因此,此句中的“还”是“仍然”义。教师自己明白科学的汉字知识,才能正确地给学生讲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让他们明白此处“还”是“仍然”的意思即可,如果溯源本义地解释“还”字,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准确理解。

(作者单位:福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引申为本义词义
兔死狗烹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韩嚼牙
神奇汉字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大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