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新一轮改革的时代强音
黄正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破不立,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在国内民众的热切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炉了。决定》给我们透露出了勇于探索、改革创新的时代强音和开放气息。我们看到中国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场,而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中国的改革不是笼统模糊,而是具体细微;中国的改革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雷声大雨点也大”,有着“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新一轮改革”号航船将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世界的四面八方,给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三个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总开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35年前,正是思想的大解放,党中央才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经历着苏东剧变、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的中国,又面临着一次抉择,“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成为改革进程中必须克服的绊脚石,坚冰又一次被打破,思想再一次得到了大解放。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了基本框架,“中国号”列车踏上了高速行进的轨道。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过1000美元大关,“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的课题再次摆到了全党面前。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策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同样,今天的中国,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点也不比十年前少,一连串的改革难题无法回避,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集体智慧来破解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解放思想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思想解放不到位,将会断送整个改革发展的历史和命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解放思想的历史坐标更加清晰而准确。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拓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分16个部分,经济方面占据了近乎半壁江山,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重申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提出,就牵住了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牛鼻子”,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痼疾进一步扫清了障碍。与此同时,《决定》又体现着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宗旨,设计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组织领导方面,创新中国、法治中国、文化强国、美丽中国都在决定中予以呈现,保护环境也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社会发展的范畴更加宽广,中国道路在改革嬗变中得到拓展,必将越走越宽。《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体现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义,同时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不断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不断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不断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不断协同推进各项改革。16个部分,改革贯穿始终,改革的力度空前加大,既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又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又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制度改革。一个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增量到存量、由改革创新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中国道路在改革中进一步拓展。《决定》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凸显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同时又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调整的是制度设计,迸发的是生产活力,解放的是生产力。《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的发展都是为了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这35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并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鲜明体现。经济体制的坚冰如何破除,民主政治的羁绊如何消弭,文化发展的障碍如何扫清,民生事业的难题如何解决,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遏止,党的建设如何推进,军队和国防建设如何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全方位改革大旗,进一步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性问题,建构起了主题全面、主线清晰、重点明确、力度空前、行动扎实的举旗、走路制度构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在改革进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行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历史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极大的政治决心,高超的政治艺术和政治智慧,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作出了崭新的规定。今天的改革,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敏感程度,丝毫不亚于35年前,经济体制坚冰如何融化?《决定》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种所有制同等受保护,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就打破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重阻力,为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奠定了坚实根基。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向何处发展,《决定》不仅指出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作报告,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而且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将势如破竹般随着改革的进行在中国推进。权力“减法”换来的是权利“加法”,权力的“解锁”,带动了民主进程的大提速。针对文化体制创新,《决定》指出要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网络舆论,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际国内发展。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市场体系的文化发展战略,丰富的是公众精神生活,提升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塑造的是国民灵魂。社会事业如何发展?怎样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民生?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决定》中有关考试招生制度、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社会治理体制为民生事业发展的“大合唱”打出了“组合拳”。局部有所好转,整体尚未遏制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提出,为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现实中,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封建遗毒不因中国列车的高速前行而减弱,怎么办?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构建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积聚人才体制机制、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为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个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的红利只有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全力支持,才能形成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在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入世红利等都发生变化后,改革将会承担起释放新红利的重任。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只有改革红利才能释放发展潜力。历史证明,树立群众观点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苏联《西伯利亚报》曾以“苏共代表谁”为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代表官僚等的却占85%。戈尔巴乔夫改革受惠的是官僚集团,失去的是民心,垮台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人深知群众的伟大力量,更深知群众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改革红利的释放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也需要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无限可能的上升空间。今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不难设想,下岗失业,岂有幸福?上不起学,何谈幸福?看不起病,怎能幸福?逼仄的“蜗居”,幸福感也必然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来自哪里?国内外发展史表明,社会事业改善到何种地步,人民的幸福感就提升到何种层次。一次次的改革探索,一次次的惊险过关,但没有哪一次改革像今天的改革这样动人心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都予以一一呈现。“强化体育课和美学教育,公办学校教师轮岗、破解择校难题,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分离,高招录取不单看高考成绩,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外语一年多考”,使“学有所教”实现了形式和质量的统一;“消除城乡、性别就业歧视,建立失业统计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制度”,为“劳有所得”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研究制定延迟退休政策”,让“老有所养”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革住房公积金”,为“住有所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更为实现“病有所医”打开了通道。“单独二胎”放开政策的提出也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决定》中青少年学生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曙光;80、90后“蜗居”们看到了上升的通道;流动的农民工大军找寻到了失根的文化;紧张不堪的医患关系有了缓解的可能。这一切都透露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改革创新的红利也将进一步释放,民众的生活将因此而大为改变。
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面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国人、世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中国答卷。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引领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中国将“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展示着负责任的大国领导人所特有的兼容并蓄的世界胸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精准把握世界潮流的趋势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今世界的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因此,中国的改革必然要顺应这一发展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体现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浓厚的人文关怀、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被普遍认为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国家治理”更符合世界范围内简政放权、民众共建社会的大趋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事业单位转企业或社会组织,取消学校医院行政级别;废除劳动教养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0等等。这些庄重承诺向世人昭示着中国追赶国际潮流的决心和勇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路径已经明晰,亿万民众的激情已被点燃,民族复兴的梦想清晰可见。萌发于改革开放,形成于改革开放,成熟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