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4-05-06 07:15滕永乐沈坤荣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试验区江苏上海

滕永乐 沈坤荣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分析

滕永乐 沈坤荣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形势下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载体。短期内,上海自贸试验区会对省内周边城市的引资和总部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外溢效应;但从长期看,发展经验和精细区域分工的机遇也会率先在长三角产生正面联动效应。为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快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主动学习了解自贸区内各项政策的进展情况和实施经验;同时,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赋予江苏“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迎接未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开放。

改革开放 自贸试验区 政策应对

一、中国启动自贸区建设的战略背景

1978年以来,中国坚定不移的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凭借自身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了本国的加工贸易。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通过广泛地参与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放缓,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减速”风险[1]沈坤荣、滕永乐:《“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成都〕《经济学家》2013年第8期。。受内部经济放缓,外部需求疲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等多重因素拖累,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出现大幅回落。局部地区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或陷入低潮,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变化有三:第一,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1]沈坤荣:《如何应对国际经济格局新变化》,〔北京〕《求是》2013年第8期。。这必将加大中国继续引进高端技术、吸引来华直接投资的难度,并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巨大冲击。第二,欧美日等传统的主要出口国深陷泥沼,经济增长乏力。面对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导致局部贸易摩擦增多。第三,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出现新变化。在WTO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无法推进、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区域性自贸谈判发展迅速。奥巴马政府跨太平洋和大西洋推出东西两个自由贸易协定(TPP、TTIP),号称要达成21世纪高标准、有深度的贸易伙伴关系。一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

中国经济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遭遇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新变化的严峻挑战,也面临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战略机遇。惟有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发展战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与提升产业竞争力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实现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由“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战略主动权。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在内的28平方公里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9月27日国务院对外公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9日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首批政策实施细则予以公布,标志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

二、自贸区建设的意义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是党和国家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自贸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对外意义在于,探索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加入TPP或其它自由贸易协定做准备。对内意义在于,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通过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产业升级的路径,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始于沿海地区的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仍然有很大空间、很大潜力,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无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试验田”。首先,TPP自贸协定作为未来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其准入门槛之高,覆盖面之广远超一般的自贸协定。TPP不仅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关税,还涵盖安全标准、竞争政策、技术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绿色增长和劳工保护等,中国要想加入TPP必须修改贸易和投资政策,取消管制措施,让其他成员国接纳中国。因此,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将使上海成为突破现有框架,成为与TPP运行接轨、融合、兼容的国家贸易游戏规则的探路者。其次,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放倒逼改革,开放和改革相互推动[2]江小涓:《中国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自贸区的建设对现存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在有限区域内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实现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形成和发展。跳出现有的政策框架,学习、借鉴和引入国际经验和标准,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汇使用、对外经贸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按照依法行政和公开透明的原则,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消除多年来困扰企业发展的制度束缚,实现要素高效流动。

三、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初步框架

当前国际成熟自贸区的核心制度框架可概括为“三自由、一保障”[1]肖林:《自贸区“国际水准”全对标(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国际标杆研究》,〔北京〕《国际金融报》2013-09-30第五版。。“三自由”:包括为货物进出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进行的制度安排;“一保障”则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证各项政策顺利实施,保障自贸区的正常发展。发达国家设立的自贸区是建立在自身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上,实行的“三自由”政策只是在现有体制内的特殊改变,属于常规性改革。而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突破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必然要求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1.扩大投资领域开放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总体呈现服务业高度开放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但是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中国政府长期对服务业进行某些干预,设立进入和退出门槛,导致服务业生产率低下。上海自贸试验区此次对六大服务业领域采取18项开放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吸引国内资本和外商资本,为国内外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服务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的提高。

探索建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核心的试验区投资管理新体制,也是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投资领域,中国目前主要采取“正面清单”管理方式,即根据现行的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来华的外商投资必须参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展,目录中明确规定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外商投资项目。由于采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不可避免会产生低效率和寻租问题,而“负面清单”则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体现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在投资领域表现为“非禁即入”的原则,即清单未规定的行业,内外资均可以进入,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负面清单”实际上划分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和管理范围,减少了由于政府权责不清晰而产生的过渡干预,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调控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2.推动贸易发展方式转型

从粗放型贸易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贸易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国际贸易功能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的加快发展,并且呈现总部高度集聚的特征。将服务品转变为可贸易的商品,极大的拓展了贸易的范围,服务贸易业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货物贸易出口遭受的损失。而离岸贸易的发展则更多需要优惠税率政策,以及金融和物流等方面的配套措施,通过吸引一些国际大采购商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点从而带动本地区离岸贸易的成长。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实现贸易业态模式创新和离岸型功能创新,并联动推进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创新升级。在离岸贸易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应按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加强与中央部委协调,积极推动外汇、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深化离岸贸易运作模式,集聚跨国公司资金结算中心,进一步丰富贸易运作模式,提升贸易能级。国际成熟自由港(或与港口联动发展的自由贸易园区)以其独特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有效促进航运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融合。

3.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总体方案》公布前,各方普遍预期金融创新会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重头戏。但是,由于金融开放进程中暴露的风险会显著放大,短期内资本大进大出可能对宏观金融稳定产生冲击,监管部门如何有效建立区内区外资本防火墙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因此,自贸试验区金融领域的开放和创新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上海自贸试验区将创造条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等金融市场化国际化方面先试先行。金融自由化和离岸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创新是国际成熟自贸区的显著特点,通过取消资金进出的限制,允许本币可兑换,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此外,通过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开展业务,有效地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国内企业尽快掌握国际金融规则。

4.完善法制保障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都会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保障自贸区各项政策正常实施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开放倒逼改革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与运行必须突破现有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限制。为解决有关法律规定在试验区内的实施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暂时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上海市在国务院的整体领导和统筹协调下,还将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在政府管理框架上,也须建立全新的行政领导模式。《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国务院统筹领导和协调试验区推进工作;上海市负责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协调配合、指导评估等工作。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在保税区的基础上,但与保税区的“境内关内”模式相比,试验区将真正走向“境内关外”。按照“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要求,自贸试验区将改革现货物“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促进二线监管与一线监管相衔接,强化监管协作,推动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由于在自贸试验区内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例如“负面清单”管理、准入前国民待遇等,这就意味着在自贸区内无论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的投资活动只需要进行备案,而需要审批即可完成。投资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相应增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到自贸区内也会带来冲击,因此必须有效地设立风险防范屏障。为此,自贸区内政府功能将由“重审批,轻监管”向“轻审批、重监管”模式转变。通过加快引入第三方评估,建立多部门共享的信息监测平台,追踪自贸区内企业在区外的活动,形成有效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保障自贸区健康运行。为加强风险管控,政府在反垄断审查、金融审慎监管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国内其他省市自贸区申报方案酝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其建设目标是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因此,未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速度必然加快,数量增多,布局范围也会进一步由长三角向整个中国放开。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的同时,其他传言中的“准自贸区”也在低调筹备。天津、广东和厦门等地都在紧锣密鼓的积极筹备自贸区建设并申报国务院。

1.天津自贸区方案酝酿

天津的方案重点放在金融和服务贸易领域。天津自贸区方案主要围绕推动贸易便利化,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天津具体情况制定。按照自贸区的基本要求出发,对照天津已经获得的先行先试政策,天津建设自贸区可能的突破方向将是服务贸易和金融业的开放。

预计天津建设自贸区可能的突破方向是借助中日韩投资协定,首先成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窗口地区。天津是中国最早与日本、韩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日韩投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尽管在争取中日韩自贸区过程中,天津还面临大连、青岛和连云港等城市的挑战,但是天津凭借其基础经济建设和金融产业较为发达等方面占据的优势,已经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天津已开展部分前期工作,为自贸区的最终落地做好准备。由于东疆保税港区一岛30平方公里已完成整体规划,进入开发阶段,天津港开始启动40平方公里的东疆二岛建设,计划5年内投资五百至六百亿元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此举将为自贸区落地扩容,作为天津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升级的空间载体。东疆保税港区以国际税收、金融、船舶登记等为代表的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推进,其中,税收政策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具有港区一体化运营的综合优势。

2.广东自贸区方案酝酿

广东省政府申请设立广东自由贸易区,并将其定位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广东自贸区的范畴拟定为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和广州白云空港。其中,南沙的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新区则被定位为拥有“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的粤港澳紧密合作新载体,前海则于2012年获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具备明显的政策优势。

就自贸区申报来说,粤港澳合作概念和南沙、前海、横琴既有的政策平台优势是其他区域难以比拟。广东联建粤港澳自贸区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尤其是《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第十份补充协议赋予广东15项先行先试权,集中在金融、法律、检测认证、通讯等服务贸易领域,反映了国家支持广东进一步加快服务贸易开放步伐、探索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工作力度更大。

广东自贸区将以“对港澳开放”和“全面合作”为方向,在投资准入政策、货物贸易便利化措施、扩大服务业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区内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探索建立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在自贸区内部分工上,南沙将进行综合实验,横琴侧重协调粤港澳关系,前海则着重进行金融创新,白云空港则定位全球综合航空枢纽,亚洲物流集散中心之一。

3.厦门自贸区方案酝酿

厦门方面也正在研究制定自贸区方案。早在2011年底厦门获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时,其最初上报方案中就提出要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厦门自贸区主要侧重对台自由贸易。厦门已经拥有的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等政策优势,拥有3个台商投资区,分别是海沧、杏林和集美台商投资区,这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并已形成光电、石化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计算机及外设、物流等产业集群。

目前,厦门正在考虑的一个方向是寻求跨关、境发展,推进“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研究中的厦门自贸区方案存在多种构想,当地学界建议,厦门岛可实施封关管理,建综合性自由经济区,或以海沧保税港区为试点建设厦门对台自由贸易区。

表1 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其他省市自贸区酝酿方案比较

五、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应对

1.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摆脱本地区资源匮乏的束缚,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范例。实践表明,江苏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都与当时中国一系列改革和开放措施密切相关,是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的具体体现。近三十多年,中国几乎每隔十年就会出现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的时期。与此同时,江苏省总是率先破冰探路,体现了一个开放大省的自信与自觉,实现了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历程率先从农村起步,从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在农村展开。“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在江苏异军突起,为江苏工业化进程开辟了一条新路,确立了制造业大省的地位,江苏实现了“由农到工”的第一次转型。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开发浦东的决定。江苏紧跟形势,主动迎接辐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使江苏经济在90年代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陈焕友:《把握大机遇策划大思路推动大开放——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发展江苏外向型经济的实践与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21世纪初,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机遇,江苏经济国际化进入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升阶段。这一时期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实现了“由内到外”的第二次转型。

江苏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亟需进行第三次转型。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复杂,既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发展争先进位的机遇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必将为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在政策上赋予上海自主权到底有多少仍不明朗,但是一系列“先试先行”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在短期内对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的资源产生一定的负面外溢效应。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为国内优势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展示自身实力的舞台。因此,凭借现有的发展优势和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释放,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会更多的向上海集中,形成资源高地。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能会对周边省内开发区招商引资造成影响,分流部分外资;省内企业为了更好的享受政策红利,可能会考虑将总部迁入自贸区内,从而对苏南地区的总部经济产生极大压力,削弱江苏省已争取到的政策优势。

但是从长期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集聚和辐射效应,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目前,整个长三角地区正面对加工贸易升级难题,区域内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倘若上海自贸试验区能与区外的经济活动形成稳定的互补结构,周边地区利用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参与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本地区差异化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那么上海自贸试验区所产生的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扩散效应”,就会愈发明显,从而弥补短期内的负面效应。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决定在浦东建立经济特区后,江苏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促进了江苏生产力布局在沿江地区的调整和分布,经受住了考验,实现经济第二次转型。

2.政策应对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江苏必须明确在以上海为重点的中国新一轮开放中所处位置和作用,思考如何抓住机遇,迎接辐射。

(1)狠抓机遇,坚定开放信念

江苏再一次处于转型发展的重大关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继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之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成为江苏省的又一重要国家战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江苏在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中“先试先行、大胆探索”寄予希望。因此,从政策资源的角度看,江苏省已具备实现跨越发展的政治保障。如何利用好毗邻上海优势,紧抓新一轮开放机遇,对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每一轮开放进程中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发展,正是因为江苏人具备极强的机遇意识,充分认识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的关系。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实现。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主动开放,高度开放的社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做大做强;政府迎接开放,学习先进治理经验,倒逼改革进程。所以,江苏应当继续坚定开放信念,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把实现经济国际化作为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不可动摇的战略。

(2)抢抓对接,主动迎接辐射

面对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冲击,江苏省内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该未雨绸缪,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潜力,尽可能降低短期内负面外溢效应产生的影响。目前,江苏省集中了全国1/5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地方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海自贸试验区也是建立在海关特管区的基础上。因此,各地市必须密切关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各种改革创新政策,了解试验区建设中各项方案的实施进展和经验,寻找江苏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进行对接的节点,在观念、战略和技术上下足功夫,做好准备。从而及早抢占先机,获取政策优势。

江苏与上海同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党政代表团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后首个访问上海的省级代表团。苏沪合作,开创了呼应浦东开发开放的先例。如今,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起点,必须深化苏沪合作,加速推进区域融合发展。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接水平,大力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同时,在具体承接辐射的过程中,应根据苏南、苏中、苏北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形成明显梯次,坚持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实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例如,苏南临近上海的港口或临港地区可以着眼加工仓储,突出物流功能。苏中和苏北地区应创造积极条件,承接上海产业转移。

(3)换笼养鸟,推动制度改革

长期以来,江苏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在笔记本生产、船舶制造、风电设备和光伏等行业具备优势地位,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众多优势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更为重要的是,部分地区产业升级的要求十分迫切,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上升、环境承受能力难以为继,使得当地继续从事高能耗、重污染、附加值低的产业不再有利可图,这些地区试图选择“腾笼换鸟”的发展战略解决上述问题[1]石磊、刘伟明:《“腾笼换鸟”和“承接转移”相互矛盾吗》,〔成都〕《经济学家》2012年第5期。。然后,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好鸟”本身就很稀缺,加之沿海发达省份都在积极招商引资,如果只是简单的释放政策红包,那么用“旧笼”很难引到真正的“凤凰”。

要想实现扩大对外开放,升级产业结构,必须推动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摆脱旧有以政策换投资的发展思路,与其将优惠政策给予外资和外地企业,不如主动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采取“换笼养鸟”的发展战略,释放制度红利,培养和壮大省内企业,实现江苏经济“由大到强”的第三次转型发展。为此,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制度改革上,努力激发各市、县“三创三先”精神。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TPP准则为参照,尽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完善当前省对市、市对县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政府,采取不同考核机制。继续推进法制化进程,坚持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提高行政法规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4)大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面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江苏各级政府必须加快以开放促改革的步伐,才能承担好对接和国家赋予江苏重大改革创新的责任。各级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新形势下政府管理运行的新机制,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其次,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构建有限政府。限制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冲动和能力,让要素基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自发合理的配置,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配置机制。三是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构建有效政府,为市场机制的完善提供公正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服务质量,使市场健康高效的运转。

最后,建立信用信息共享的机制,明确和建立相关监管部门职务问责制,从法制、诚信体系和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责任编辑:天则〕

The Impact of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on Jiangsu

Teng Yongle Shen Kunrong

The 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 is a significantmeasure to boost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build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Chinese econom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In the short run,the pilot free trade area will have some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s on foreign capital and headquarters economy of surrounding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While in the long run,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fining regional division will lead positive coup ling effec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refore,al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in Jiangsu province shall speed up to dock to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and actively learn the policy progress and imp lementation experience.At the same time,take the pilot policy advantage conferred by three national strategies,Jiangsu shall innovate governmentmanagementmodel,guide enterprise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in order to meet the future econom ic opening-up in a larger scope and at a higher level.

reform and opening-up;pilot free trade zone;policy response

滕永乐,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210093

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10093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76),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006),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2013CW03)和银兴经济研究基金资助。

本文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

猜你喜欢
试验区江苏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数读江苏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18个自贸试验区
江苏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