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雁飞
(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贵港 537100)
·护理·
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其循证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邱雁飞
(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贵港 537100)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观察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239例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者纳入感染组(n=27),未出现肺部感染者纳入非感染组(n=212),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无意识障碍、脑卒中类型、有无侵入性操作、有无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感染的27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13)和非干预组(n=14),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在70岁以上比例、住院时间超过3周、合并意识障碍、有吸烟史、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既往COPD病史以及糖尿病史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脑卒中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分别经护理5~14 d后,25例患者感染灶得到控制,治愈出院;2例患者因再次卒中或MODS难以控制而死亡。其中干预组患者显效人数显著多于非干预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70岁以上、住院时间超过3周、合并意识障碍、吸烟史、侵入性操作、COPD、糖尿病病史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住院期间应加强具有上述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监测。
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循证护理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肺部感染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1],控制和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循证护理通过提出问题,寻找实证,总结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结果,用临床实证制定最佳的护理干预措施[2]。我科通过反复调查、实践,在护理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诊治的23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头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并有全身或局部的症状或体征,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合并有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和标准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将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者纳入感染组(n=27),未出现肺部感染者纳入非感染组(n=212)。脑卒中肺部感染是指发病前或入院时不存在感染,而且不处于感染潜伏期,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出现以下3项以上者纳入感染组:(1)患者有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2)双肺听诊闻及干湿性啰音;(3)发热,体温超过37.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4)X线胸片检查可见渗出、积液等炎症改变;(5)痰培养阳性。
1.2.2 研究方法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无意识障碍、脑卒中类型、有无侵入性操作、有无基础疾病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感染的27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13)和非干预组(n=14),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其肺部感染治愈率评价标准为:肺部感染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无咳嗽及其他肺部症状,呼吸通畅则为显效;经过护理及用药后肺部感染症状有明显好转,咳嗽症状减轻,呼吸较通畅则为显效;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没有消失或者加重则为无效。总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2.3 循证护理方法以老年、脑卒中、肺部感染等关键词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分析所录入文献可靠性、真实性,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结合本次研究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症状变化,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对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首先进行吞咽筛查,观察呼吸功能是否降低,或者是否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及时指导进食方法和体位,预防误吸护理,给予吸痰、雾化等措施促进排痰,定时翻身、叩背。①吞咽功能评定为Ⅲ级以上者应注意呛咳或误吸,在进食期间应使躯干与地面呈45°以上,或躯干30°仰卧位(将床头抬高30°~45°),偏瘫侧肩部垫起,可有效避免进食期间呛咳或误吸[7]。②清醒患者应进行护理指导,锻炼呼吸肌功能;而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净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③气管切开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患者应注意口腔鼻腔卫生,每天用盐水棉球擦洗2次;每天更换气管切口周围敷料2次,保持干燥清洁,每天更换气管内套管2~3次。痰液黏稠可每天2次氨溴索30 mg雾化吸入,有利于痰液咳出或吸出。有效合理的气道湿化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避免病情迁延或再次感染[8]。使用呼吸机患者可抬高床头30°~45°,避免误吸,每隔6~8 h将气囊放气,并吸净患者气道分泌物,清理管道积水,呼吸机湿化罐内蒸溜水每天更换1次,管道每周更换2次,当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后,及早撤机。④每日检查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或使用胰岛素制剂情况,避免患者因治疗依从性降低而引起血糖波动。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比较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70岁以上比例、住院时间超过3周、合并意识障碍、有吸烟史、住院期间有侵入性操作、既往COPD病史以及糖尿病史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干预组经循证护理干预和治疗后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情况比较[例(%)]
脑卒中以头痛、头晕,言语障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以及视觉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缺血性以及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较多见,占70%~90%,患者多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既往研究发现,部分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会出现肺部感染,使原有病情加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转归,甚至引起病死率增加[3],本次研究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1.3%,死亡率为7.4%,与以往报道相似。进一步分析发现70岁以上、住院时间超过3周、合并意识障碍、吸烟史、侵入性操作、COPD、糖尿病病史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住院期间应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70 岁以上的高龄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较高,陈军等[4]指出高龄是卒中相关性肺炎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率增加2%。高龄卒中患者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例如肺组织弹性减退,咳嗽反射差,气管、支气管黏液纤毛功能降低,再加上卒中后咳嗽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功能障碍,呕吐物或者咽部分泌物容易吸入气管发生肺部感染。住院时间超过3周以上的患者容易出现院内感染[5]。或者因意识障碍等原因卧床时间过长出现坠积性肺炎。另外,吸烟史、COPD病史均提示患者入院前基础肺功能较差,卒中后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肺内痰液淤积,呼吸道阻塞引起肺部感染。有学者指出侵入性操作及糖尿病患者均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使外界空气可直接经气道进入肺部,失去了呼吸道对空气湿化及过滤作用,纤毛运动减弱,分泌物排除障碍。有学者认为侵入性操作不但破坏了呼吸道的生理屏障,还将口腔、咽喉的细菌带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6-8]。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是控制和预防再次感染的重要环节,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70岁以上、住院时间超过3周、合并意识障碍、吸烟史、侵入性操作、COPD、糖尿病病史等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感染,改善老年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1]陈丽萍.151例高龄脑卒中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 (3):70-71.
[2]祁金梅,张秀军.循证护理模式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16(8):1199-1201.
[3]韩杰,张静.老年脑卒中相关性肺炎与营养不良的临床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1):1011-1013.
[4]陈军,于光莉,冯璞,等.急性脑卒中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8,41(10):687-688.
[5]张为民,方强,程旭萍,等.重症脑卒中早期开放人工气道的临床价值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57.
[6]李燕.碱化盐酸氨溴索雾化液在食管癌患者术后排痰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19.
[7]孙俊,管文娟.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27-29.
[8]江华,张素玉,黄淑珍,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7B):1828.
R473.74
B
1003—6350(2014)11—1707—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1.0665
2013-11-15)
邱雁飞。E-mail:qiufeig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