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与“循环链”构建:经典案例、存在问题与发展选择

2014-05-06 02:09孟祥林
关键词:秸秆生态农业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3)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不仅包括循环工业,也包括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工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发展循环工业受到较多关注,而在循环农业方面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循环农业与循环工业的理念是相同的,就是要在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以及循环利用方面下功夫,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按照循环农业的思路进行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目标是:在充分尊重农业资源承载人口有限性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资源在时空上的合理配置,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人类社会发展顺次经历了黄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工业文明)和绿色文明(生态文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程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并不完全成正相关关系。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时代,农业就是生态概念上的作业方式,在那种人少地多的状况下,不存在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也不会对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在增加,人们借助非自然力的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量开始快速增加,人均占有的粮食增多了。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与传统农耕时期不同的问题。农业生产借助科技力量虽然减少了人工,并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农产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不是纯粹的原生态环境了。人们开始怀念久违了的原生态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开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想像原先一样享受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循环农业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下,人们要将传统思路下的“废品”转变为资源,按照环境价值理论的理念行为农业生产过程。[1]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在产业链上能量虽然在逐级递减,但物质资源却在被循环利用。

二、循环农业“循环链”构造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五位一体”推动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就是要以能量递减原理为基础,通过延长资源利用的链条,达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的。循环农业虽然是强调循环,但并不会单纯地复古和回归到原始的低水平农业发展状态,循环农业强调的是农业要向更高水平发展,农业生产过程要有更高的科技含量,科技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产生负面作用。按照这样的逻辑可以看出循环农业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精确化、循环化(如图1所示)。“生态化”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生物学意义上的科技方法对农业进行把握,不能对相关其他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按照自然生产过程生产原始意义上的农产品。“科技化”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有科技含量,但是在使用科技的时候不能产生异化问题。“产业化”强调的是依托农产品发展非农产业,将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产成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精确化”强调的是对症下药,不同地块有不同的性质,适合耕作的农产品种类以及可以配备的农业设施等都是有差别的,只有将耕作方法、耕作内容与具体地块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够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循环化”强调的是农业资源变废为宝,根据环境价值理论,没有无用的物质,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认为某种物质是废物,是因为科技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随着科技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进入人们的视野,将原先那些视为无用的物质变为可资利用的资源。循环农业在强调提高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强调“闭环”特点。根据林德曼的能量递减规律,循环农业的链条越长,能量的利用效率就会越高。在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只要人们有足够的智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就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纳入到循环农业的范畴当中。经济发展的成本没有增加,但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就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帕累托改进,这样的“改进”越彻底,循环农业就会发展越到位。

图1 “五位一体”的循环农业

(二)生态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世界是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运行的。物质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物质在周而复始的循环利用中得到高效利用,物质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消失,资源通过不同的生物过程,形成不同形态的物质,有些物质对人类是有益的,有些则是有害的,人类就是要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物质循环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产生,增加对人类发展有益的成分。能量不像物质那样能够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并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递减。根据林德曼定律,人类可以控制能量流动的链条,使得各种形式的资源得到尽量充分和合理的利用。根据能量递减原理,人们可以构造出链条,让生物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如图2所示,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之间,物质循环形成一个闭环,能量循环则从生产者到分解者的方向逐渐递减。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储存起来,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消费者可以分为多个层级,能量在多个层级之间由高到低逐级递减。自然界的物质经历由无机到有机,再从有机到无机,实现一个完整循环。通过这样的循环,物质和能量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图2 生态循环示意图

(三)循环链条上的产业联系

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这几种形式的农业在同一个区域同时出现比较困难,但是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情况比较常见。北方地区常见的循环农业是种植业和牧业组合,种植业和副业组合在全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循环农业方式,根据前文,这种组合一般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组合。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有差别,农业循环的链条也会有长有短。但无论采取何种循环农业运作方式,目的都是在坚持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增值。以种植业为基础与其他产业之间建立的联系越充分,循环农业的链条就越会长,能量转化就会越充分。农民受益就会越多。根据前文,在产业链构建的过程中,“转化”环节很重要,在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转化”技术不高,所以一个环节产出的“下脚料”就只能作为“下脚料”处理了。从目前的角度看,这些“下脚料”被浪费了。“下脚料”能被充分利用,需要建立在科技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人们的头脑灵活,而且需要有与循环农业发展相适合的科学技术做支撑。依托科学技术,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废物”,“废物”被提升到“资源”层面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以养鸡业为例,在人们的思路还没有放开的时候,养鸡的目标就是吃肉,鸡宰杀完后,鸡毛、鸡血、鸡肠等全部作为废物处理掉了,由于每天宰杀的鸡的数量非常大,所以处理这些“废物”就成了麻烦事。但是屠宰场的老板现在的眼光不同了,鸡毛、鸡血和鸡肠都成为了赚钱的资源:鸡毛可以用于生产羽绒,鸡血和鸡肠整理好后可以出售给高档饭店。原来的“废物”变为“资源”,与人们的认识高度有关系,也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程度有关系。在羽绒产业发展起来之前,羽毛充其量做些鸡毛掸子,但用量并不是很大。羽绒产业兴起后,对羽毛的需求量开始增加了。这无形中就延长了循环农业的链条。鸡在人们眼中不光是肉了,鸡的全身都是宝。

(四)循环农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循环农业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起来的,而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目标是将各种综合性预防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实施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发生的环境保全成本包括: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的成本、管理成本、研发成本,社会活动成本以及环境损伤应对成本。[2]但是在循环链构建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之间需要相互磋商,成本计量、成本分摊以及履行合约的交易成本很高,往往在构建循环链的过程中,谈判各方都感觉不满意,在合作过程中如果都存在逃避成本的倾向,就会使得循环经济无法正常运转。[3]在循环农业的收益—成本比较分析的方法上,技术经济学提供了这方面的理论依据,可以通过“循环费用效益比较法”或者“循环经济净现值法”进行测算。前者是求商,即将进行循环农业的各种可能发生的成本的现值的和(C)与可能取得的收益的现值的和(R)进行比较,如果R/C>1则说明该项循环项目可行。后者是求差,即如果R-C>0,则说明该项目可行。在循环农业的成本和收益测算方面既要考虑到有形的直接的方面,也要考虑到无形的间接的方面。循环农业的成本包括技术研发成本、项目建设成本、技术培训成本等;收益既包括从循环农业中获得的直接收益,也包括由于进行循环农业而造成的资源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等方面的间接收益。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与工业生产过程不同,这是一种建立在生物循环基础上的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循环农业中得到再度利用的资源都是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被视为废物的东西,所以进行循环农业经营的原材料成本很低,所需要的投入的成本主要是前文述及的技术研发成本、建设成本和培训成本,成功的循环农业项目得以规模化发展后,这些前期成本就会摊薄。从这个逻辑上看,循环农业由于受益远远高于成本,所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拉动农村就业水平,改善农村居民受益结构,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优化农村的生存环境。循环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经历的环节,通过发展循环农业,让农村达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农村村容整洁、村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循环农业在实现城乡对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案例

(一)秸秆利用循环农业

无论是秋收还是夏收都会产生大量秸秆,起初人们会把秸秆作柴,但是在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有更多的替代燃料将秸秆取代后,每年收获粮食后剩下的大量秸秆就成了问题。为了处理这些秸秆,农民想到的最直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焚烧,在焚烧秸秆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浓烟严重污染了环境。所以采用多种方法将秸秆资源化处理就成为发展循环农业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秸秆为核心的循环农业,主要是将秸秆处理为原料、饲料和肥料。如图3所示,秸秆变废为宝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将秸秆转变为青储饲料用来饲养牛羊等牲畜;将秸秆沤肥可以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将秸秆作为制造沼气的原料用于生活能源。三种转变途径最后都可以与土壤(农作物的再生长)联系起来。图3中展示了三个循环。除了图中列出的秸秆再利用方式外,秸秆还可以造纸、制作板材等,很多作物的秸秆还可以制成草帘,甚至制作成工艺品等。在如上多种形式的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科技含量不尽相同。但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农业循环,都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农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得到了净化,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这样的农业循环成功案例中也体现了将现代科技融入农业生产的理念,循环农业不但要让资源循环起来,在循环过程中还要以“生态”为准绳,否则循环就会与负面影响联系起来。

图3 秸秆循环利用示意图

(二)生态观光循环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观光农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种农业发展方式将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这不但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农业的乐趣,而且会感受到生态循环农业的教育意义。循环农业根据生物链的原理,将种植、养殖、水产、加工、餐饮等串联在一起,让人们在生态观光园中消费的同时感受到吃住游购娱的乐趣。这种循环农业是一种成功的商业化模式,虽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够复制这种做法,但是依托大城市,就能够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这样的循环农业就能够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在生态观光农业的产业体系中,每个产业内部都可以建立起小循环,各个产业之间又可以建立起大循环。生态观光园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个市场很好地促进并支撑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旅游是“无烟工业”,只要保证这个循环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生态原则,循环农业就是在循环与生态之间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这种着眼于观光的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很多郊区农业的发展方式。农民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采摘、体验等多种方式的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与农业生产结果都作为商品出售。循环农业与经济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如图4所示)。

图4 生态观光农业的产业联系

(三)水陆依托的循环农业

现在更多的循环农业模式开始将水环境和陆地环境进行整合,这样就能够分别在水生环境和陆地环境中实现各自小循环的同时,在两种环境之间实现大循环。图5表示了水陆两种环境之间的循环农业构建情况,图中分别有“牛羊—山林”、“山林—柴鸡”、“种植—池塘”、“池塘—果菜”、“牛羊—种植”、“柴鸡—果菜”等6个小循环。这样的循环农业模式下,陆地环境和水环境完全是纯粹的原始生态意义上的环境,每个环节产生的“废物”都会成为其他环节的资源,每个环节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其他环节存在的条件,除了彼此之间能够构成循环链条外,牛羊、种植、柴鸡、果菜等都能以绿色生态食品的身份直接向市场出售。农户在生产这些农产品的过程中,所有中间环节产生的物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会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因此省去了单独处理这些废物时造成的人工。这种循环农业是依山傍水的农村适宜采用的方式,利用山地和林地的良好生态环境,散养家禽和家畜,家禽和家畜在纯粹的野生环境中生存,农户可以用纯粹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粮食以及地里出产的果菜作为饲料,农业生产中的下脚料于是得到了充分利用。原生态的山林环境也会为水产养殖提供较好的水生态环境,于是保证了水产品的品质。这样的优质农业环境,在出产生态食品的同时,也可以经过悉心规划发展生态旅游。这样就会将养殖、农耕、餐饮、住宿、休闲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在小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循环的同时,与村庄之外建立起了经济大循环。这种综合性循环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形成生态经济意义上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图5 水陆依托的循环农业

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链条较短

前文述及,发展循环农业至少要在两个以上的产业间进行,只有这样循环农业的链条才能足够长。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农业链条过短,很多时候根本构不成链条。例如很多地方收完粮食后,秸秆就会垒成垛,等到风干后当柴烧。这样的农业生产只是形成了“种植→秸秆→柴”这样一个简单的链条,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形成链条。这种过于简单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还相当普遍。在粮食产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秸秆的数量也变得很多,没有办法处理掉。在没有办法有效还田的情况下,普遍采取焚烧措施,这不但污染了环境,还浪费了大量资源。根据前文,循环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方,秸秆除了可以沤肥外,还可以经过处理后成为上好的饲料。但这样的加工技术是区域性的,因为秸秆是廉价的物质,长距离运输会很不合算。所以发展区域性的养殖业,就能够让这些秸秆有恰当的归宿。循环农业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链条本身,而在于当地的产业结构过于单调,没有相应的产业做支撑,循环农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二)生态意识不够

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国外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经历了“生态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轮回。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生态农业是开始也是终点,期间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化学农业时期,虽然带来了短时期的回报,但人们也感受到了化学农业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化学农业的危害,但正在经历化学农业时期。化学农业不但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能够降低人力,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化学可以为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但是化学农业不但降低了粮食的品质,也使土壤质量受到了破坏,进而会影响到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人们正在经历一个食品不安全的时代。在法律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化学农产品就会将生态农产品逐出市场,社会就无法回归到生态农业状态中去。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观念不强,农户的眼睛只盯住眼前利益层面。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使农户不能在短期内见到收益时,循环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力。

(三)经营过于分散

分散经营也是构建循环农业的重要障碍。根据前文,循环农业一般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农业规模上。循环农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产业做支撑,每一个产业的建设都需要建立在成本收益原则基础上。分散经营不利于集中资源,不能够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吸纳到循环农业的链条当中来,于是农业生产就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转。发展循环农业,就需要在农村区域构建公共资源。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通过建设新农村,用新的经营理念运营现有的农业资源。农民的行为方式也要做相应的变化。在将分散的农业资源重新整合后,农民成为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下产业公司的新型农民(产业工人),不同的农民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农业在发展中就有了分工与协作。农民就会配置在循环农业链条的各个节点上,在此过程中,传统农民就变成了知识型和技术型的农民,农民的素质就会提高,农业在经营中就会取得范围经济效果,农业发展中的分散缺陷就会被聚集优势所取代。

五、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问题上,也是在经历了很多困扰之后才逐渐走上这样的轨道的。所以发展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人类在自身发展与环境发展关系的认识上的一个循环。在人类没有介入化学社会之前,农业原本就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人类在经历了化学社会带来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的负面反馈信息。人类不善待自然就是不善待自己。所以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也是一个轮回,当再次回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平台上时,人们对这种农业的认识程度就会有很大提高。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方面的很多做法,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具有参考意义。

(一)强化循环农业的科研力量

从目前国内外的循环农业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发展循环农业并不是农民本身愿意做就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农户有进行循环农业的愿望,还需要强化有关循环农业的科学研究。根据前文可以看出,循环农业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以沼气池为例,并不是农民自身就能够随便建设起来的。沼气池需要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而沼气池在很多模式的循环农业链条上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缺失了,其他的环节就不能连接在一起,循环农业的长链就不能构建起来。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科技支撑力量还很薄弱。尤其是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很不相同,这就更加需要适合当地情况的科研成果,针对当地的情况具体地解决问题。构建循环农业的链条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猪—沼—果”、“猪—沼—菜”、“牛—沼—鱼—鸡”、“秸秆—牛—菇—鱼”等都是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而创造出来的循环农业典型。农民的传统做法都是凭经验,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循环农业才能够做到高效发展。凭经验只能让循环农业在低水平上运转,依托科研成果循环农业就会从感性走向理性,这也正是我国循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强调生态内涵

循环农业的基础是“生态”,离开了这个前提,循环农业就成了形式。要坚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理念,不仅需要从农业本身做起,还需要从与农业相关的很多方面做起。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循环农业要在施肥、除草等各个方面做文章,要用最传统的方式对待农业生产过程。借助化学方式虽然会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但与此同时也会在农产品中埋下很多不安全隐患。禁止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因素,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谈及其他事情。发展循环农业,并不意味着不引入现代科技,实际上循环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农业,循环农业坚持“传统”,但不意味着“落后”和“原始”。在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的时候,不能将不安全因素引入农业生产过程。诸如发达国家对待转基因技术很慎重。这种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过程,虽然不会造成化学污染,但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学意义上的破坏还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循环农业的“生态内涵”是非常广泛的。除了上面谈及的方面外,农产品在深加工过程中,也可能会增加非生态因素。所以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各个环节上都特别强调生态内涵,才能够使循环农业达到预期目标。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政府的扶持力度都是很大的。相对于借助非生态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生态农业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成本收益原则下,循环农业由于在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而会让很多人放弃。尤其是在向循环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很多经济主体就会徘徊在两种生产方式中间,如果在此期间国家的扶持力度较小,经济主体就可能做出有损发展循环农业的行为抉择。国家扶持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经济主体提供补贴,而且在于对经济主体进行约束,在意识形态中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国家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提供的财政支持是能够用数学方式计算出来的,但是非生态循环农业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难进行精确计算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产业的充分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对于其他产业的高效发展都是重要的支撑。国家对循环生态农业支持,就相当于各个行业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国家对循环农业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

(四)突出资源循环利用

循环农业的关键点在于循环,为此就需要构建循环链。但是构建循环链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地将“点”串联成“串”的过程,这不但需要人们能够构造出“链”,而且需要充分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科学技术,没有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做支撑,循环农业就不能得到发展。例如人们在没有掌握沼气原理的时候,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就没有办法得到充分利用,当沼气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转变成批量发展的农用技术后,原来的“下脚料”全部变成了资源,沼气技术解决了农民的燃料、取暖等问题,农村的环境得到了改变,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循环”的思路一定要拓宽,不仅要在种植业内实现循环,还要在“大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之间实现循环,与此同时要逐步构造起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水平。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受益,农民就会自觉参与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当中。

(五)深化循环技术培训

循环农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农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农民不需要知道理论上的道理,只需要知道怎样做即可,这就需要通过广泛地培训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只有农民掌握技术并成为循环农业中的一个节点后,循环农业才真正会串成“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式,只有根据区域特点创造性地构造具有创新性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将循环农业与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农民才会从循环农业中受益。在技术培训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植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经济诱导方式让农业生产行为走上循环农业的轨道。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算不上是一个农业强国。虽然农业生产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农产品的质量距离生态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农业技术从创新产品诞生到付诸农业实践,需要经历较长周期。所以在强化循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扶持力度,让这些院校的毕业生担负起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责任,从而缩短循环农业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时间距离。

[1]孟祥林.低碳经济的误区与对策:发达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发展选择[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5):38~44.

[2]尹钧惠.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J].天津科技,2007,(2):72~75.

[3]丘兆逸.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收益矛盾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1):92~93.

猜你喜欢
秸秆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