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芳
【摘 要】由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于1936年的文学作品《飘》一经出版就引发了轰动,通过这部作品,玛格丽特·米切尔塑造了斯佳丽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同时也对美国精神向美国南方社会的渗透以及美国南方社会思想价值观的变革做出了反映。本文在对《飘》以及《飘》对美国精神的体现作出简要叙述的基础上,对《飘》中所体现的美国精神的变革与发展作出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飘 斯佳丽 美国精神 体现 发展
所谓美国精神,实质上是指资本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飘》中,作者通过南方人民的视角讲述了北方美国精神向南方的渗透,同时也通过以斯佳丽为代表的南方民众思想以及行为的转变体现出了美国精神的变革与发展。通过对《飘》中所体现的美国精神作出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对《飘》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能够更好的引导读者的认知从文学作品向美国文化进行迁移。
一、《飘》及《飘》对美国精神的体现
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飘》具备畅销书所具有的一切特点,在这部作品中,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人物以及多变曲折的情节都是吸引读者的内在因素。在整部小说中,玛格丽特·米切尔对爱情、勇气以及女性意识进行了诠释和追寻,同时也对南北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做出了相对客观的反映,在此基础上玛格丽特·米切尔通过这部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即美国精神。《飘》中故事产生的背景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通过战争的描述展现出了美国人民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展现出了在新旧观念冲突与碰撞中美国精神所发生的转变。其中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奴隶主家庭成员和新兴资本主义者,当北方炮火将南方大门打开时,资本主义的思维方式、生活与生产方式都对南方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作为奴隶主家庭成员的斯佳丽在战争以及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实现了向新兴资本主义者的转变。
二、从《飘》看美国精神的发展
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方精神文化与南方精神文化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美国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战后的美国人民对南北文化融合后产生的美国价值观逐渐从抵制发展为适应和接受,而《飘》中所选取的时代背景以及故事情节正反映了美国精神向南方文化中的渗透以及美国南方价值观的重建。
(一)从奴役与专制向自由与宽容发展
尽管玛格丽特在《飘》中提到过有些白人与黑人之间已经构建了深厚感情,但是这仅能够代表少数黑人,并且这种极少存在于南方社会中的现象难以掩盖当时南方社会中对黑人的奴役和压迫,在南方奴隶主的眼中,无法看到黑人与白人一样所具有的尊严和感情,而是将他们当作仆人和财产。而在思想相对开放的北方,这种对黑人的歧视也客观存在,如斯佳丽曾经遇到过一个北方的顾客想为家里雇佣保姆,但是这个北方顾客更倾向于选择爱尔兰女人,并且认为黑人具有不可信的特点,所以即便是在北方社会的骨子里,这种对黑人的歧视也并没有与南方产生多大的差距。并且经过长期奴役的黑人在独立判断力和自主生存方面的能力也相对缺乏,就如山姆对斯佳丽所说的:“我已经有过足够的自由了。我要个人给我三餐,美美的吃饱,告诉我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可见,当时的黑人虽然实现了肉体的自由,但是精神仍旧被禁锢,由于这种自由欠缺有序性,所以许多原来的黑人奴隶成为了杀人抢劫犯。但是这一点仍旧不能否认南北战争对黑人的解放是具有跨时代性意义的,虽然当时的白人仍旧不能接受黑人与白人的通婚,然而黑人被奴隶主完全掌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并且白人在自主劳动中也逐渐的以宽容的心态接受了这种现状,并且黑人与白人在南北战争之后开始互相的融入彼此生活。从《飘》中反映的社会情况来看,即便是黑人仍旧需要在人格方面实现进一步的独立和平等,但是这也证明了美国精神的更新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虽然玛格丽特在《飘》中使用美国南方人的立场来阐述故事,但是在《飘》中却可以发现玛格丽特对存在于美国南方社会中的奴役和狭隘等思想所进行的揭露。在《飘》中,不仅劳作于农田的黑人得不到尊重,并且连贫穷的白人也会被富有的奴隶主以及身份高贵的贵族所蔑视。这种种族观念以及贫富观念对美国南方民众具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书中所提到的奥哈拉家里的监工是一个贫穷的白人,因为贫穷所以他无法与自己深爱的富家小姐结婚,虽然他与富家小姐之间的私通关系是有悖社会伦理的,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南方严苛的社会等级划分以及作为穷人的无奈。但是这种传统的种族观念在南北战争之后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威尔同样是一个贫穷的白人,在他生病之后得到了斯佳丽一家的照顾,而威尔也知恩图报,在斯佳丽最为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伸出援手,并且与苏艾伦结婚,这种婚姻在南北战争以前显然是很难实现的。这种情况能够在战后出现的原因在于战后的南方奴隶主已经失去了财富,并且战争导致了南方的男性数量减少,而此时能够拥有丈夫就能够让女性或者女性的家庭心满意足,所以战后的南方已经逐渐的抛弃了门第观念,而是通过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来对待其他人。
(二)从追求不切实际的浪漫向追求实用主义生活发展
在《飘》中对斯佳丽爱情的描述中,斯佳丽从追求不切实际的浪漫向追求实用主义生活的转变过程十分明显。十六岁的斯佳丽所深爱的阿希礼·韦尔克斯马上要与别的女人结婚,此时的斯佳丽不顾一切的向阿希礼·韦尔克斯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慕,但是阿希礼·韦尔克斯并没有接受斯佳丽的表白,并且将斯佳丽的这种表白当成是斯佳丽对自己开的玩笑。事实上,斯佳丽对阿希礼·韦尔克斯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十六岁的女孩来说,当自身所展示的爱意被无情决绝后,爱情会受到虚荣心的冲击,并且在心中留下仇恨,就像斯佳丽自己想的那样:“等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衣服,一幢自己的房子,坐着一辆华美的马车回来做客,他们大家都会觉得过意不去了,大家就永远不会取笑我。”这是少女在憧憬爱情中正常的表现,斯佳丽并不能理解和了解阿希礼·韦尔克斯,并且当自身美好的爱情愿望落空时,面子和自尊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超过没有得到爱情而导致的痛苦。当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以后,斯佳丽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了能够将塔拉庄园需要支付的税款付清,斯佳丽又被迫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与爱情,嫁给弗兰克·肯尼迪的斯佳丽已经走投无路,一切的感情已经成为了自己生存或满足自身欲望的手段,也因此,斯佳丽抢了自己妹妹的未婚夫。此时的斯佳丽已经从追求浪漫的小女孩成长为十分现实的女强人,她思考的是如何能够维持家庭的生计以及如何能够保住家庭的财产,爱情与感情已经成为了斯佳丽取得成功的砝码,而斯佳丽母亲教育斯佳丽要坦诚与正直等这些话也被现实的斯佳丽抛之脑后。当弗兰克为了保护南方妇女以及斯佳丽而参加3K党并死去时,斯佳丽并没有为此感到伤心,而是再次被金钱的诱惑所征服而嫁给瑞特,爱情给斯佳丽带来的实际利益让斯佳丽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虽然斯佳丽此时仍旧对阿希礼·韦尔克斯念念不忘,但是这种爱情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坚定,并且逐渐的变得虚幻和飘渺。事实上,在南北战争过后思想以及行为发生改变的并不仅仅只是斯佳丽,《飘》中的霍妮以及卡尔夫特小姐都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嫁给了并没有显赫社会地位的白人,长期存在于南方社会中的门第观念已经不能再成为制约爱情发展的要素,同时对不切实际的浪漫所进行的追求也逐渐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于是金钱成为了爱情是否产生是否稳固的重要因素。虽然南方社会一直重视对金钱的追求,但是金钱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在这一时期是最具影响力和最直接的,这也证明了爱情需要必要的物质作为基础,而比起浪漫的爱情,似乎生存与面对现实更有价值。所以一无所有的人逐渐适应战争结束后的社会环境变化,并不择手段的争取利益,此时的爱情显然已经烙上了欲望与物质的印记,纯粹的情感也逐渐越来越少。而对美国精神的这一转变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转变充满了无奈,以斯佳丽为例,战争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窘迫以及家庭的责任要求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虽然在面对现实的过程中对欲望以及物质的过分追求是错误的,但是这也相对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人们思想价值出现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蔓芳.斯佳丽:现代人生存之困“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李闽井,黄杰.斯佳丽:旧社会的反叛者和新社会的创造者[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刘巧婵.《飘》中郝思嘉的人物形象对现代女性的启发[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
[4]周洪洁.生活的强者:重读《飘》中郝思嘉的形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
[5]谭海英.“飘”不走的斯佳丽——《乱世佳人》主人公形象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
[6]曲岩.解读《飘》中蕴含的美国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