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创建美丽乡村的三种模式

2014-05-05 03:07张迁
重庆行政 2014年2期
关键词:同村清水美丽

张迁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在“三农”领域的具体行动,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梦想,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的要求,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具体要达到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五有四无三覆盖”目标,即有现代的产业支撑、有清洁的田园风光、有优美的生活环境、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幸福的生活质量;无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规定动物疫病发生;实现普九、农民医保参保、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做到“七个结合”:一是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相结合,二是与搞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相结合,三是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四是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五是与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相结合,六是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相结合,七是与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二是推进乡村旅游开发,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五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六是丰富乡村文化发展,七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八是推进乡村民主管理。

近年来,云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产业兴旺生活美、文明养成行为美”的四美原则,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经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群众意愿,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便利、产业 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全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清水村美丽乡村模式、以生态搬迁与现代循环农业并举的永福村美丽乡村模式、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五同村美丽乡村模式、。

一、清水村乡村旅游创建模式

清水土家族乡清水村位于鄂渝交界的歧耀山上,平均海拔1100米,以往是典型高寒山区贫困村,辖14个村民小组,388户1499人。近年来,清水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整村脱贫以及龙缸景区开发等机遇,通过突出抓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基础设施改造、产业发展等项目,实现了村容村貌大提升,旅游产业大发展、人人都有幸福感的目标。

(一)依托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改善人居环境

全村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92户348人,其中实现整组搬迁1个搬迁87人。在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过程中,主要采取“两选三统三分三控制”: “两个选择”,即搬迁户在建设方式上,坚持让农户自愿选择集中安置或是分散安置;坚持让农户自愿选择自建和集中新建两种方式;“三个统一”,即搬迁户实行统一门庭走向、实行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设计;“三个分户”,即实行搬迁户分户建设、搬迁户分户验收、搬迁户分户补助;“三个控制”,即严格控制建筑质量、严格控制建设工期、严格控制建筑风貌。目前,清水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往群众居住的低矮平房变成了一排排极具土家风格的生态民居,集中居民点内,绿化、垃圾收集、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一应俱全,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依托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清水村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业。目前已完成300亩牡丹园、500梨园建设,发展山羊养殖户13户,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21户。清水村还依托龙缸景区开发、依托高山生态纳凉等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让游客吃得开心,住得舒畅,开展全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方便游客购物;发展土家文化,形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发展乡村的良性循环,2013年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收入300万元。

(三)依托民生保障确保群众幸福。

清水村过去是众所周知的贫困村,道路难行、饮水困难是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清水村完成了村级公路7.6公里硬化工程,建设了近3公里人行便民道工程,有效的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解决群众饮水难,全村建设水池6口,安装饮水管道11千米,群众切实从项目中受益,对各级党委、政府充满了感恩之心。

二、永福村生态搬迁与现代循环农业并举创建模式

永福村位于云阳县红狮镇东大门,宜万高速公路红狮出口处,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1276户4176人。永福村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特色产业发展上提前规划、稳步实施、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努力改造村容村貌,建设最适宜人居环境。

(一)产业扶持做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2013年永福村集中安置200人,在实施高山生态搬迁过程中,建立了“1211”生态搬迁阳光制度,即: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和一考核制度。一公开就是公开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建设内容期限和购房价格,实行阳光工程;两参与就是以村委为业主,请群众参与安置房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制定和项目建设,这样既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又增加了群众的劳务收入,有效保证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一测评就是组织受益群众对项目质量、镇村干部服务质量等满意度进行测评;一考核就是将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对相关干部职工和三职干部的考核内容,并与津补贴和评先推优、提拔重用挂钩。

(二)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永福村在做好生态搬迁的同时,大力发展蔬菜、菊花、柑橘、生猪、山羊五大产业,全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柑橘园区和菊花种植基地,着力推进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重庆伦川农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占地面积18亩,标准化养猪舍8000平方米,蔬菜基地317亩,标准化蔬菜大棚60个,沼气池1380立方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在龙头企业伦川农业的带动下,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以“公司+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强生猪、蔬菜产业。充分运用“猪-沼-菜”链条式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既解决了环保压力,同时又做好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到2013年10月,已出栏生猪7500余头,出售蔬菜1400余吨,实现年产值1800余万元,年净利润180万元。带动周边近5000户农户增收致富,100余户使用沼气,解决就业人员30余人。

(三)切实解决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为切实解决生态扶贫搬迁对象入住安置房后的就业问题,一是建成了生态种养基地1个,重庆伦川农业有限公司可长期聘用50人、临时聘用100人就业。二是发展菊花产业,永福村种植了菊花1000亩,建成菊花深加工厂1个,投产后可解决100人就业。三是发展柑橘产业,在管护、采摘、施肥期间可解决100人半年就业。

三、五同村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主的创建模式

凤鸣镇五同村距新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4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696户,2925人。近年来,五同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桑蚕优势,利用五同村蚕业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加速优质蚕茧的基地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人居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

(一)着力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农民致富增收

五同村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抓好蚕桑产业,为农户提供优质桑种,运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栽培、统一技术、统一共育、统一蚕房改造“五统一”管理方式,全村共建小蚕共育69处,添置省力化蚕台4500平方米,优良方格簇28万片,建养蚕专业合作社1个。按照“合理规划,优化种植区域”的原则,坚持择优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实现蚕桑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2013年,全村共养蚕1700张,66300公斤,创产值250万元,为全村人均收入增加870元。

(二)循环利用综合开发打造生态蚕桑示范村

近年来,五同村标准化桑园基地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聚宝盆,五同村蚕桑产业将成为重庆市的一块牌子。五同村按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要求,着力打造蚕桑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蚕桑主导产业效应,发展生态养鱼、规模养猪、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打造生态蚕桑示范村,带动农民走上产业致富之路。预计到2015年,预计桑园面积将达到1600亩,其中密植桑园1200亩,年养蚕2000张,实现年产值300万元目标。

作者:重庆市云阳县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同村清水美丽
科普点亮乡村“未来”
战灭歼菌细
只为清水润万家
同村老农占耕地 法官维权促返还
清水一盏可供莲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16岁少年盗窃同村村民钱财获缓刑
清水芙蓉不自夸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