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容 黄雪兰 冯 燕 潘磅亨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1
行为方式重建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影响
余秋容 黄雪兰 冯 燕 潘磅亨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1
目的 探究行为方式重建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精神疾病患者,通过分析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护理策略,帮助其重建正常行为,记录并比较干预前后BPRS、NOISE相关指标及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结果 干预后患者的BPRS、NOISE相关指标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干预前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1.6%,干预后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行为方式重建能减轻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精神疾病;暴力行为;因素分析;行为重建;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到主观精神意识支配及外界环境影响,极易出现冲动行为,引起自杀、自伤、伤人及毁物等不良事件[1],此类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极为特殊,据文献报道,约6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既往暴力行为[2],不仅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对医务人员造成人身威胁。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降低其暴力冲动,约束行为,转变其观念,重建正常及健康的日常行为方式[3]。行为重建的前提条件,需要深刻剖析导致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文旨在总结行为方式重建所需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34例;年龄为35~69岁,平均(49.2±1.8)岁;精神分裂症32例,癫痫伴精神障碍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9例;文盲19例,小学文化27例,初中文化34例,大学文化8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医务人员联合诊断,确诊为相应病种,诊断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纳入标准: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无既往暴力史;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①个体化健康教育:护士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文化层次及家庭背景,制订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护士需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使其形成一套正确的认知体系;为了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护士应鼓励患者复述有关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意识主流化,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认识到协助治疗的重要性。②行为干预:护士需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暴力行为的源头事件,才能有针对性地实行干预;护士应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法,鼓励患者进行情感表达,并倾诉内心不快,在此过程中,护士一方面需成为一名倾听者,仔细聆听其内心实况,给予情感支持及心理安慰,另一方面需全面总结其倾诉内容,初步评估不愉悦事件的源头,从而展开个体化行为干预;护士需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性格,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及掌握发泄愤怒手段,同时还需鼓励其转移攻击行为,通过言语表达发泄不满,并提高自身的行为负责能力,不轻易伤害自己和他人。③情绪控制: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冥想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以舒缓冲动情感;冥想训练指在病室中播放轻音乐,患者取平卧位,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调整思路,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体会生命可贵,冥想训练还需保证环境安静,护士需根据音乐节律变化提供旁白,帮助患者更好地进入冥想空间;腹式呼吸训练指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左手体会到腹部上抬至最高处,再指导患者缓慢呼气,右手体会到胸部上抬至最高处,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1∶1,呼吸频率控制为3~5次/min为宜,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早晚各1次;全身肌肉放松训练指患者取平卧位,从面部肌肉开始,依次从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双上肢、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每处肌肉舒缩的时间应控制在1∶1为宜,每次训练15 min,早晚各1次。④认知干预:对于发生暴力行为的患者,护士应待其情绪恢复平静后,询问其暴力后的心境感受,并鼓励其写下自己的想法;对于存在自责心理的患者,护士应帮助其走出内心谴责,并指导其转变心理行为,减少心理冲动。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测评,BPRS是一个评定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共18项,按5类因子进行记分,即0~4分,总分为0~72分,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②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测评,NOSIE主要用于住院的成年精神病患者,本量表为频度量表,按照具体现象或症状的出现频度,分为0~4分:0分为无,1分为有时是或有时有,2分为较常发生,3分为经常发生,4分为几乎总是如此。③记录患者干预后暴力行为发生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BPRS相关指标的比较
患者干预后BPRS相关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干预前后BPRS相关指标的比较(分,±s)
表1 干预前后BPRS相关指标的比较(分,±s)
观察指标 干预前(n=88) 干预后(n=88) t值 P值身体健康焦虑焦虑障碍概念紊乱罪恶观念紧张装相作态夸大心境抑郁敌对性猜疑幻觉动作迟缓不合作思维内容情感平淡兴奋定向障碍1.85±0.31 4.72±1.10 4.75±0.93 3.02±0.78 2.67±0.74 3.14±0.94 3.15±0.78 3.24±0.89 3.12±1.01 2.78±0.85 4.79±1.24 3.75±0.98 1.81±0.52 4.72±1.34 4.75±1.14 3.14±0.86 2.72±0.71 1.20±0.32 1.07±0.21 2.05±0.62 1.83±0.51 1.05±0.02 1.58±0.42 2.04±0.62 2.07±0.04 1.25±0.34 1.04±0.03 1.00±0.24 1.36±0.37 1.36±0.31 1.26±0.24 1.36±0.34 1.42±0.47 1.28±0.33 1.27±0.37 1.06±0.22 5.364 4.124 7.345 8.342 6.324 7.748 6.354 5.502 6.364 7.321 4.324 5.285 6.367 7.387 8.325 10.321 9.354 8.34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干预前后NOISE相关指标的比较
患者干预后NOISE相关指标激惹、精神表现、迟缓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干预前后NOISE相关指标的比较(分,±s)
表2 干预前后NOISE相关指标的比较(分,±s)
时间 n 激惹 精神表现 迟缓 抑郁干预前干预后88 88 t值 P值36.41±2.05 7.64±1.12 5.254 <0.05 25.76±3.01 5.32±1.03 6.321 <0.05 24.15±1.56 9.72±2.71 7.125 <0.05 15.05±1.32 3.04±0.24 6.353 <0.05
2.3 干预前后暴力行为发生率的比较
患者干预前发生暴力行为63例,暴力行为发生率为71.6%(63/88);干预后发生暴力行为14例,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5.9%(1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概率极高,不仅危害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周围的医患人群造成伤害[4]。暴力行为是精神科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此类特殊人群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策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暴力行为虽然具有突发性、冲动性,但通过系统化调研,能整合出暴力行为的共性特点,为护理干预提供预见性导向[5]。
暴力行为的诱发因素如下。①环境突变:精神病患者自制能力极差,一旦入院面对陌生环境,原来的生活习惯被打乱,接受强制治疗,会使其产生紧张、恐惧及被害心理,因此,患者出于自卫考虑,会在医务人员毫无防备下展开暴力行为;②自由活动受限:患者入院后,常会被限制自由,由于突然失去与家属的联系,会使其出现绝望感与无助感,从而出现因内心不安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③异常精神活动支配:多数精神病患者存在幻听、幻视及兴奋性精神活动[6],这些意识活动会诱发人格障碍,使其控制能力下降,产生突发性暴力行为。
临床上应采取如下应对方法:①尽可能地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摆放物品,提高其心理舒适度及满足感;②在医务人员监管下,适当地给予患者活动空间,合理安排家属探视时间,提高其安全感;③护士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异常精神活动出现的前兆,及时汇报医生给予干预。
本文通过行为重建的护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患者的BPRS、NOISE评分及暴力行为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整体把握自身疾病,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明白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树立护患信任,并为以后护理干预打下坚实的基础。行为干预主要通过心理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明确其负性情绪及暴力行为的溯源事件,并制订个体化行为干预。护士应规正患者的行为特征,指导其控制情绪,转移暴力行为,可通过言语发泄内心愤恨,以提高患者的行为责任感[7]。另外,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通常较为暴躁,如何控制并调整好情绪显得极为重要。腹式呼吸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气体交换效率,减轻其肌肉张力,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冥想可指导患者回归内心深处,以提高心理舒适度。全身肌肉放松训练可促进人体儿茶酚胺的合成及释放,从而出现愉悦感或欣快感,以缓解冲动行为[8]。
综上所述,对于精神病患者,在了解暴力因素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方式重建,可减轻其暴力行为,有效保证医患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1]刘勉,吴洪军.17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2,21(21):2679-2680.
[2]武庆玲,石磊,张红霞.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9,17(1):29-30.
[3]芦振云,关文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分析及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3):287-288.
[4]潘淑芳.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及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20):115-116.
[5]王文君.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15-216.
[6]郭春红,杨金满.精神障碍患者暴力行为调查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7(3):97-99.
[7]朱曙玲.精神分裂症病人暴力行为的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8(8):86-88.
[8]徐蕾.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47-4248.
Influence of behavior reconstruction on in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of violence
YU Qiu-rong HUANG Xue-lan Feng Yan PAN Bang-he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uizhou 51600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behavior reconstruction on in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of violence.Methods88 psychiatric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f psychiatric department from August 2010 to December 2012 were selected.The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violence were analyzed,targeted strategies were carried out,normal behavior was rebuilt.BPRS,NOISE-related indicators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violenc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ResultsBPRS,NOISE-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patient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low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violence after intervention was 71.6%,the incidence rate of violence before intervention was 15.9%,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Behavior reconstruc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iolence reconstruction of in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of violence.It has better clinical effect.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ental illness;Violence behavior;Factor analysis;Behavior reconstruction;Nursing
R749.3
A
1674-4721(2014)01(a)-0040-03
2013-09-09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