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字教学浸润文化的芬芳

2014-05-04 14:35黄海燕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教学

黄海燕

汉字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文字,汉字的形成和演绎过程融入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字字像鲜花一样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著名语言学家唐汉先生也曾这样论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字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几乎就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汉字与文化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决定了汉字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文字教学,必须把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有意识地融入到汉字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领略汉字的魅力,让汉字教学浸润文化的芬芳。

一、感受汉字文化,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就“识字与写字”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段提出了如下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汉字是学习汉字的首要条件。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行汉字教学,不仅能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汉字的兴趣。

1.起源之奇激趣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三大古典文字中仅存的,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时讲解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故事,充分放大“谜面”,引发神秘感,以激发学生探究“谜底”、学习汉字的极大积极性。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该传说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从“结绳记事”到“契木为文”,讲述了仓颉造字极具神秘感的过程。学生听后,充分感受到了汉字起源之奇,一张张小脸写满了对学习汉字的向往,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积极性。

2.造型之美激趣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古人造字,每一个单纯的汉字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的生活、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指事字,图文并茂;形声字,音像兼备。从汉字的造型切入进行汉字教学,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汉字造型的独特之美,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根据不同的造字方法,教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教学。如教学会意字“鲜”时,就可以这样引领孩子们:我国长城以北以放牧为主,认为羊肉是最鲜美的;而江南靠近海边,鱼特别多,所以认为鱼是最鲜美的。南北不同,所以鲜美之味也不同。接着,再辅以歌诀:江南水连天,鱼肉味道鲜。塞北羊儿肥,羊肉味道美。这样,学生就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了解到汉字的造型之美,感受汉字文化的奇妙,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触摸汉字文化,迸发理趣

前段时间,笔者对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听写生字表。结果令人愕然:164个汉字中,126个字有错误现象,“恭”“疏”“均”等字还出现了三四种不同的错误。感知事物易遗漏重要细节,过去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产生负迁移,注意力不稳定等都可能对小学生出现错别字产生影响。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对汉字的形体构造进行讲解,可以有效地减少错别字,提高教学效率。

1.让文化揭开错字的神秘面纱

汉字在简化过程中,为减少笔画,使用了大量符号。教学中,需要对这些符号还原,帮助学生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揭开其错误的神秘面纱,纠正错误。

如“虐”字,常有学生将下面部分写错方向,其原因是学生不清楚那是什么。谷衍奎编著的《汉字源流字典》中记录:“虐”,古文从虍,或者从口,表示虎以爪搏击人之意。由此可见,把“虐”的最下面部分解释为虎爪是合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介绍:这其实是一个会意字,上边的虎字头原指老虎,下面是“爪”的变化,表示虎爪伤人的意思。所以,这个爪子一定是对着外面的。由此,学生不仅对“虐”字建构了明朗清晰的字体形象,而且也对该字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让文化厘清别字的细微差别

汉字中有大量的合体字写法相近,容易出现混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形旁相同声旁不同,如“闲”和“闭”,“贪”和“贫”等;一种是形旁不同声旁相同,如“惴”“湍”“瑞”“端”和“脾”“碑”“啤”等。教学时可从分析文化蕴含的角度,引领学生辨析比较部件,从而厘清其细微差别。

如“即”与“既”是两个会意字,教学中可出示这两个字的古文字,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从而知道,“即”和“既”左边都表示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即”的右边表示一个跪坐着的人,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而“既”的右边正好相反,表示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脸背对着食器,表示“吃饱、吃完”,由此引申为“完、尽、终结”等义。这样一分析,学生就从汉字文化的本源上厘清了两个字的区别,不会再写错了。

三、濡染汉字文化,触发意趣

触摸汉字文化,掌握好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只有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体会文本的情感。其实,在特定的课文情境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汉字文化的濡染触发意趣——以关键字词为支架,字理析词,溯源求本,深度解读文本,感受课文意蕴,从而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独特力量。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充分利用“奴仆”两字的字形文化,帮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他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象形字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奴是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弯着腰,很恭敬,见到什么人都要低着头,两只手都要交叉在身前,她被一个男人用大手抓着头发,又打又骂; ‘仆——这个人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羽毛,表明他是战俘或是囚犯。同学们,这是一种对人的侮辱呀,把人当作有尾巴的动物看待。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每天还得干很重很重的活,直到累死、老死。一国之王勾践现在要去吴国当奴仆,这是何等的屈辱啊!”

如此追本溯源,借助字理挖掘词语的文化温度,在汉字文化的濡染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古代“奴仆”的悲惨生活,不但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奴仆” 的含义,进而体会主人公勾践夫妇在吴国三年为奴的悲惨境遇,深刻领会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反败为胜的课文主旨,课堂上充满了浓郁的语文的意趣。

四、传承汉字文化,生发情趣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汉民族的过去由汉字来记载,汉民族的未来也需要汉字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总目标”的第二条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可见,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学表面的“形”,还要传承“形”中所蕴含的文化,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汉字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汉字文化的独特性,在我们的语文世界里有许多与汉字有关的文学体式。字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意思而且学问深厚的语言文化现象;歇后语风趣幽默,简明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相谐,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对联中的藏头联、迭字联、拆字联更是意蕴悠远,妙趣横生;诗词曲赋朗朗上口,意味隽永;书法艺术浑然和谐,气韵贯通,被誉为“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这些都因为汉字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徜徉其中,在充满情趣的文化活动中感受汉字无穷的魅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我们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那么我们就能当之无愧地说:在传承文化的接力中,我们完成了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让我们的汉字教学多一点文化的浸润,让汉字文化散发其独特、美丽的芬芳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