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婷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对阅读要求作了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为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阅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量”的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选取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使阅读走向真正的大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实践者之一,我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为例,在完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后,我对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歇后语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优秀的品质”等目标。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课外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讲、展、赛等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记录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就让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以落实课内经典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努力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引导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读书方法,尽情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