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新民丛报》创刊,其创刊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停刊也掀起了不小的话题。在本章笔者将阐明其办报经历,出版经过,可贵经历,办报概念和《新民丛报》的国报定位。从办报人梁启超研究他和他的报纸《新民丛报》的时代影响,社会地位与对中国发展的有利之处,通过该报透视当时社会形态与文化风俗,通过该报也能全览梁启超其人以及其独特与先进的办报理念。
1.《新民丛报》的创刊背景
说到《新民丛报》的创刊,一定要从创刊背景讲起,每一份报纸都有其独特的创刊背景,处于民国时期的报纸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其创刊的背景就更为复杂。那么,创刊《新民丛报》的社会背景到底如何?梁启超先生本人曾经在《饮冰室自由书》中这样绝望地写道:
“……我国民全陷落于失望时代。希望政府,政府失望!希望疆吏,疆吏失望!希望政党,政党失望!希望自力,自力失望!希望他力,他力失望!忧国之士,溢其热血,绞其脑浆,于彼乎?与此乎?皇皇求索者有年,而五一路之可通;而热血为之倒行,脑浆为之替乱!……”
彼时的中国陷落于绝望的深渊,国势衰危,外迫侵凌,有志之士无不急图救国,而梁启超,正是这其中绝对优秀与杰出的代表,是把中国从深渊里拯救出来的国人
之一。
新民丛报诞生于1902年,于1902年2月创办于日本横滨,报名是去取《大学》,篇中“新民“之意。在这期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他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他这时初编《新民众报》的指导思想。《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与必要。
2.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内外在动因
(1)外在动因—— 逃亡日本,留学海外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有一段逃往日本留学的经历极为特殊,1898年底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在日本使馆的帮助下,在日本开始了他的日本流亡生活。至辛亥革命前,梁启超在日本渡过了十五年,应该说占他四十年政治生涯的三分之一的旅日生活当中,他以东京和横滨(1902年《新民丛报》就创刊于此)为据点,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并创办报刊发表各种言论。他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流亡而减弱,甚至比以前更为具有振憾力和吸引力,成为当时中国青年眼中的精神导师。
康、梁向日本政府谋求营救光绪失败,转而自谋救国之路。根据曾亲自帮助梁启超出逃、时任日本代理公使的林权助回忆,政变后,梁启超曾到日本公使馆找到他,“颜色苍白,漂浮着悲壮之气”,梁告诉林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已经被捕,自己也做好了被捕的打算,最迟也将在三天之内被杀。梁说:“我的生命早就准备献给祖国,毫无可惜”,但他请求林权助帮其完成两件事:一是“解皇帝之幽闭,使玉体安全“,二是“救康有为氏”。林权助应允这两件事后仍然表示愿意搭救梁启超,但梁听后“暗暗落泪,同时仓皇而去”。从这段记录不难看出,政变发生后的梁启超并没有逃亡的打算,准备英勇就义以死殉国。而就在当天夜里,梁启超再次跑到公使馆,并在林的帮助下乘大岛号军舰离开。梁启超心意的突然改变,与借助日本力量继续变法大业有直接关系。
梁启超选择逃亡日本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设法谋求英国、美国及日本政府的帮助,营救光绪并帮助其重拾政权,并借由光绪来完成自己未尽的改革大业。尽管梁启超十分明白外国干政会给中国带来许多的不自由以及隐患,但与慈禧太后当政中国必定亡国的悲惨下场相比,梁启超认为两害取其轻,梁启超宁愿选择外国干涉。那么如果借由国外人的势力是无可奈何之举动,赶快唤起中国人的意志才是梁启超心中的重中之重。1902年的《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唤起中国人的“国家意识”的光辉一步。
(2)内在动因——“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梁启超首先意识到了报纸在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的重大作用,其次,由于梁启超的内心急于救国,但又苦于自己一人的力量的单薄,所以,为了让全体中国人都睁开眼看世界,站到自己的立场上来,梁启超就决定不断办报纸,通过报纸的宣传来“维新吾民”。
正如徐佛苏在总结梁启超四十年的政治生涯时所说的一样:“先生四十年之中,脑中固绝未忘一国字”,也就是说,梁启超心中一直以“国”为重,“救国”不仅仅是梁启超办报最根本的追求,也是希望他人梳理的最高的价值追求。所以,心中有“国”,笔下也自然皆是“国”。这份企图救国救民,宣传新知的报纸《新民丛报》就诞生了。
作者简介:安然(1990—),女,吉林省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专业12级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