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庄子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等领域中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而《庄子》一书为庄子所有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之后也形成了以庄周思想为主体,包括他的后学的发展变化的一个庄子学派的独特思想体系。除此之外,其主要思想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也有着不可破灭的贡献。本文将试论庄子主要的思想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审美文化;思想理论.
一、审美心胸的理论:虚静说
审美心胸理论的确立者虽是庄子,但溯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滌除玄鉴”的理论命题。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玄鉴意为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且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实为对这一理论的发挥和升华。
庄子把老子的这个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在庄子看来,“心斋”、“坐忘”乃是达到“无己”、“无功”、“无名”这几层境界所必有的精神状态。庄子所谓的“心斋”、“坐忘”,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庄子认为对于“道”的体悟,不可能依托于耳目的知觉,或是心的逻辑思考,而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只有用空虚的心境直观,才能把握无限的“道”。
之后,特别是魏晋时期,这一理论被直接引入了文学艺术领域与文学创作领域。如陆机在《文赋》一开头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其意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文学创造的前提,另外,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强调虚静对于文学构思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虚静的心胸对于文学构思也是必要的,此外,宗炳“澄怀味象”,司空图“象外之象”。魏晋南北朝之后,刘禹锡、苏轼、郭熙、王国维均有涉及,他们继承了老子、庄子的思想,均认为审美很美观照要以虚静空明的心胸为基础。
二、审美的人生境界: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开篇就给出了一个宏大的境界,“北冥之鱼”名为“鲲”,将化成名为“鹏”的鸟,南飞“南冥”, 北与南的对举,营造出了广阔的空间感,此外,二者都有“不知其几千里”的特点,会使人产生突破自我而趋向于超越,继而拥有一个充分展开的精神空间。在《逍遥游》中有两个字值得特别留意,一是大,二是化。关于大,像鲲鹏这类已经超出现实和一般想象的大之外,在庄子笔下,大物是随处可见的,如能蔽数千头牛的大树,似乎无所用的大葫芦以及任公子钓到的大鱼等等。关于化,鲲化为鹏便是一个大而化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境界的提升,由遨游海底上升到一个天的高度来俯瞰这个世界。
《庄子》书中,何谓逍遥,在庄子看来,不受任何约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便是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便是逍遥,而大鹏是否达到逍遥的境界,换句话说,大鹏有没有达到“无待”的境界,一直是一个争辩不休的问题。大鹏展翅所依附的条件乃是大风,表面上看,其就是一种限制,一种“有待”。“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虽能免于步行,但仍然依赖于大风的支撑。关于“无待”的揭示, 《庄子 ·寓言》中的“众罔两问于景”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定的阐发:影子说“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无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从此处可以了解到,“有待”是现实无法避免的,甚至是控制不了的,影子才会说,“我虽然运动,却不知其所以然,阳光出现我就显现,夜幕降临我就消失,形体运动,我就运动,仅此而已。”但我们可以从精神上进行超越,即我们可以无心而顺其自然,在无心的超越境界中,主体丧失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意识,一切外物就会与我们毫不相干,“有待”就能转化为“无待”,逍遥之感便会随之而来。因此,我认为,大鹏还是达到了“无待”逍遥的境界。
为此,再谈到庄子所描绘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种人都是精神境界比较高的人,也是庄子心中的得道之人。首先是离开名利,其次是功业,最后是脱离形体本身,离开形体本身的心是一无所执的,如“至”字本身所显示,此乃庄子眼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是没有自我,也就是无心的,对这个世界无所牵挂。比较起来,神人和圣人似乎还没有彻底的脱离外物的束缚。
三、道与技
《庄子》说中多处提到许多有关人的技艺和技巧,如“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木倕旋而盖规矩”等,从这些技艺中,我们可以观照到其包含艺术的创造、亦即美的创造,所以在庄子看来,技艺与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在探寻道与技的关系时,也可说明道与艺术的关系。庄子谈技的本意是想说明道,但也揭示了艺术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根本特征,首先,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合规律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不受规律束缚的自由活动,庄子所说的各种能工巧匠,无不对所实践对象的内在规律有着入全面的认识,并能将此种规律性的认识准确熟练地运用于实践之中。其次,艺术是主客观的统一体,体道之人才能创作道之作品。《达生》篇中记述的“梓庆削木为鐻”生动地说明这一理论。在庄子看来,技艺不是获取个人功利的手段,而是超脱种种外在的束缚的自由的活动。“无为而无不为”,在创作时,超脱了“我执”,才能获得最高品味的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孙通海 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
[2] 闫振益:《庄子》,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简介:熊珊(199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