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X哥(姐)”研究

2014-05-04 15:51周婧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语言学流行语

摘 要:最近几年,“X哥(姐)”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流行语。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重点围绕构词来源、流行原因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通过理性的评价,印证了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X哥(姐)”;流行语;社会心态;社会语言学

一、引言

本文拟选取“X哥(姐)”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其构词来源、流行原因,探讨其反映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进而揭示语言变异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X哥(姐)”的构词来源

在“X哥(姐)”这类词中“哥(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年龄有关的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它的实际理性意义已经虚化,只是一个构词语素,是一种类词缀。本文通过搜集《汉语新词语》编年本和中国传媒大学有声语言资源网发现,在2009—2013年的新词语中“X哥(姐)”这类词语共存在73个,我们需要将其构词来源进行分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具体如下:

(一)与某种社会职业密切相关的称呼。每一种新兴行业的出现都会产生相应的新词语,如“动姐”、“高姐”指的是中国高速铁路的动车组上为旅客服务的女性工作人员。其构词方式与“的哥(姐)、空姐”是相似的,“的哥(姐)”产生与我国的出租车行业密不可分,“空姐”的出现离不开航空业的产生。不难发现,“高姐”这类称呼词体现了人们对相关行业人员的尊重与欣赏。

(二)对某类性格特征比较明显的人物的戏称。如“淡定哥(姐)”称呼的是遇事从容镇定、处变不惊的男性或女性;“咆哮哥”是对情绪激动、大声咆哮的男性的戏称。

(三)对装扮、做事比较另类,举动不符常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类人的称呼。如“犀利哥”指一位名为程国荣的乞丐,因其放荡不羁的举止、不伦不类的着装方式、犀利的目光而爆红网络。

(四)社会生活中因一件见义勇为之事而闻名,得到网友的褒扬。如“公益哥”、“挡刀哥”、“托举哥”、“跳水哥”、“仁义哥”、“笑脸哥”、“微笑姐”等。

以上对于这类词构词来源的分类是以其语义特征划分的,说明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X哥(姐)”的流行原因

“X哥(姐)”这种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可以折射出语言自身发展的时代印记,也能反映相应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其能产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就语言的表达而言,其理想效果就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尽量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即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最理想的目的,这也是普通语言学概论所倡导的。“X哥(姐)”这种流行语就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体现。

(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X哥(姐)”的广泛流行与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是分不开的。如“红娘哥”即珍爱网创办人李松,因其在网络相亲大会上以红娘的形象出现故称,体现了人们对相亲的重视;“高考哥”即杭州高考考生陈一天,因其连续四年参加高考均取得优异成绩故称,这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专拍哥”是网友对专门拍摄公车私用现象并予以曝光的人的戏称,实际上反映了当今时代的政治敏感问题。可见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是流行语得以生长的不竭动力。

(三)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

流行语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侧面也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激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1.趋同心理

目前,“犀利哥”、“微笑姐”等词语迅速传播在网络媒体中和人们的交际中,说明“X(哥)姐”正在形成一种“哥姐”文化,它符合现代人表面的审美趋向和从众心理,即别人做什么,自己也随大流跟着做。

2.猎奇心理

流行語的使用者一般是年轻人,年轻人思维活跃,有追求新奇事物的心理特征。如“Hold住姐”、“蛋糕姐”、“瞌睡哥”这些词表明在网络语言中,外语词、汉语名词、动词都可以与“哥(姐)”搭配,突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给传统语言带来了新鲜感,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3.多元化的价值观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新的角度来看问题。人们对于“春哥”“著姐”这些打扮中性的人持客观、宽容的态度并将其尊奉为“哥”、“姐”;“送水哥”、“撑伞哥”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却被网友认为是“平民偶像”,这些例子足以说明人们的态度变得比较开放和自由。

综上所述,这类词的产生与传播既有语言方面的促使,又离不开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可见,新语言现象的出现必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四、“X哥(姐)”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X哥(姐)”充斥着网络媒体,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它们反映了时代特征,表达了真实感受,但是语言自身也有其发展规律,所以我们不能保证这类新词语能够一直流行下去。

此外,我们的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求新求异和浮躁焦虑的心理也日益显现,由于这些词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人们很容易接受但同时也可能快速地将其丢弃。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这类新词语,使其进行改善以灵活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

五、结语

通过对流行语“X哥(姐)”的构词来源的分类细化得知,语言是透视社会现实的一扇窗户。同时,这类词具有很高的能产性不仅得益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的影响。总之,新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印证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6(4).

作者简介:周婧(1991.12—),女,汉族,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社会语言学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