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摘 要:本文讨论分析了中国贺岁片的现状与发展。贺岁片主要以普遍市民易于接受的常规叙事为主,采取各种喜剧手段制造喜剧情境,以造梦的方式使普通百姓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向往和追求在电影院里得到满足。中国贺岁电影充分照顾了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它多以平实、客观、生活流一样的长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近乎原生态的市井里巷的百态人生。
关键词:中国;冯小刚;贺岁片;现状
在中国,贺岁电影是指利用元旦和春节这一特定的放映档期进行市场营销的电影业态。跟元旦和春节的喜庆氛围相吻合,贺岁电影大多以喜剧片的类型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因为种种原因和电影产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大陆贺岁电影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得以在欧美和港台电影的压迫与启发下全面展开。对中国贺岁电影冲击力最大的一部电影首当其冲的便是1995年岁末被称为贺岁片“开山之作”的电影《红番区》。当这部影片出现在大陆的各大影院时,让大陆观众眼前一亮也第一次知道了还有一种被称为“贺岁片”电影的电影类型。[1]
于是自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中国大陆式的以利用元旦和春节这一特定的放映档期进行市场营销的贺岁电影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继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说到内地贺岁电影,则不能不提到冯小刚。他之所以在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中相当持久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除了他是中国电影转型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之外,还因为即使在娱乐和商业电影的探求与实践中,他颠覆成规和独树一帜的做法。1997年8月14日,《甲方乙方》开镜,9月30日全片杀青,一个星期后粗剪完成。“紫禁城公司”的老总张和平在公司对面小饭铺里写下《甲方乙方》主题歌的歌词。“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必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心里。”《甲方乙方》在元旦期间推出,投资仅400万,票房则高达3600万,一举斩获当年国产票房冠军。关于“市场”的分量,冯小刚则这样表示:“《甲方乙方》在北京发行超过500万之后煞住,在情理之中;发行到700万时,就不只是他们创作的缘故,与市场操作有关了;票房到了900万、1000万,这样的数字其实和导演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大程度是缘于人为的宣传和操作。”但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造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这部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贺岁片。[2][3]
纵观近几年的贺岁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因为贺岁电影看准过年这个喜庆的日子,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这一阶段的贺岁电影主打幽默轻松的路线。 前有《甲方乙方》,这是冯小刚和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电影,票房在当时达到了3300万。自此,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似乎成了国人每年期待的贺岁大餐,他把自己独特的幽默和京味十足的小聪明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贺岁电影创作中, 无论是对受众感受还是形态把握最为突出的当数冯小刚的作品。但贺岁档不是喜剧的唯一天地, 他在不断探究贺岁创作其实不是简单屈就档期而是掏挖观众心理期待上独树一帜。
葛优无疑也成为了冯小刚贺岁电影里出镜率最高的男演员,在这种“黄金搭档”式组合之下所产生的那种核心思想,决定了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最突出一脉相承的不变特征。葛优平民小人物的生态,以及他们心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独具一格的喜剧和诙谐风格。这些角色之所以能够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和喜爱,是因为他们契合了观众心理和情感的内涵和释放的需求。这样的形式既保持了冯氏与葛优所擅长的那种小而精的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又延续着冯氏电影不怎么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但就是这样看似怎么也跳不出去的怪圈,却每次都会让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收获了不少欢声笑语,这些笑料才是冯氏电影的精神支柱。葛优的平民主角对于利益和欲望总是毫不掩饰,以至有些世俗和露骨。冯氏在令人捧腹大笑的笑声中以大分量的姿态每每加入的那种关注社会的内容,并非为了严肃地批判现实,这些电影自然而然的摆脱了说教的意义。所以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出于一种对既存现实不置可否的调侃,能够使大众得以最真实的共鸣。
说到浓厚的喜剧色彩,不得不提到2010年最早上映的一部贺岁片《让子弹飞》。导演姜文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别具一格的黑色幽默给观众带来了一部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喜剧片,同时还具有西部和和传奇这两大电影要素。演员葛优和导演姜文两大内地华语影坛传奇男星十几年来的首次合作,更有华语顶级巨星周润发鼎力加盟,由各大知名电影公司联合投资。姜文执导的这部《让子弹飞》,集结了当下华语电影的顶级阵容。作为2010年的首部贺岁电影,《让子弹飞》取得了非凡的票房,为当年的贺岁档打响了第一枪。
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谈到小人物,不禁想起了葛优。“冯氏”贺岁电影有三宝:铁打的贺岁片,流水的女演员,不变的葛优脸。冯小刚的贺岁片与葛优的搭档已在中国电影的贺岁档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对于一位导演和一部电影来说,找到称职的演员,它们也就成功了一半;而选择葛優对于冯小刚的贺岁片来说,甚至也就成功了一多半。而葛优对于冯小刚的贺岁片及其电影市场化的历史性努力,也因此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他对剧情演绎、题旨揭示和观众审视中的“浑然不觉”、装傻卖乖的准确把握,对角色既不正人君子,也不存心不良、装腔作势,而是直率坦白、不藏不掖、平民习性却与人为善的性格化体现,包括对角色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半真不假、谦和低调、幽默诙谐的松弛表现,则需要以专门的篇章给予描述。冯小刚对葛优的慧眼选择,终究决定了一个双赢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后,葛优作为一个演员,在中国电影市场转型中的意义,也开始显现出来。对于冯小刚来说,在葛优为他票房以及为他的民本、商业和市场论点所用之外,其实他又为中国电影的市场转型做出了一个附带的,同时也是意义深远的贡献。这就是在市场经济、大众话语和商业文化的历史要求中,他以贺岁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个演员打造成了一个明星,甚至是一个偶像型的明星;而这正将构成电影市场化的一支独立的推动力量。
典型的贺岁片一定要讲彩头,不能悲不能苦,得让观众从头笑到尾,不假思索、纯粹本能、完全生理地笑。因此贺岁片往往把电影学者戴维.鲍德维尔所说的那种“竭尽过火,尽是癫狂”香港电影特色推到极致。儿戏的反串,粗糙的桥段,幼稚的剧情是对贺岁片的最简单也是最传神的描述。总之结局得是一片喜气洋洋。近几年的香港贺岁电影主要以《72家租客》《我爱香港》系列全明星加入的无厘头幽默,小人物的生活来烘托新年的喜庆气氛。明星效应一定是贺岁档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贺岁片主要以普遍市民易于接受的常规叙事为主,采取各种喜剧手段制造喜剧情境,以造梦的方式使普通百姓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种种向往和追求在电影院里得到满足。中国贺岁电影充分照顾了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它多以平实、客观、生活流一样的长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近乎原生态的市井里巷的百态人生。再者,大牌明星的加盟有利于提高电影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也奠定了基本的观
影群。[4]
三、投资与宣传力度成正比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终于在贺岁片之后,形成了商业电影和市场化转型后的第二次浪潮,这就是国产“大片”的诞生。《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的相继问世,似乎都具有各自的偶然性,但是毫无疑问,它们是在必然的历史契机下,水到渠成。所谓大片,通常指的是明星阵容强大,题材宏大,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动感及影像奇观。由此可见,大片正是朝着电影表现的最大边际效应去努力。与此同时,大投资、大产出以及动静很大的宣传造势,也完整地构成了它的商业形态和产业考量。
大体上讲,贺岁片是个必然的产物与存在。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由于档期短,要赢利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更需要商业上的炒作。自《天下无贼》和《功夫》起,制片人就把巨资投入在营销环节,网络、游戏、户外广告、报纸、手机短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传媒手段都被动员起来,使宣传的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后来的五年,馮小刚的贺岁片一路“顺风顺水”,即使在之后的“一窝蜂”趋势的笼罩之下,他的电影也是一路拔得头筹。冯小刚这样回忆那个1997年,他说至今仍然相信,是《甲方乙方》给他带去了好运。
冯小刚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中相当持久地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除了他是中国电影转型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之外,还因为即使在娱乐和商业电影的探求与实践中,他颠覆成规和独树一帜的作法。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冯小刚电影的商业元素并没有因循好莱坞模式和香港电影,没有周星驰式的惊心动魄、眼花缭乱的场景动作,也没有凭借张艺谋所采用的引人入胜,甚至也少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画面视觉。
其实必须强调的是,贺岁电影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既有观念。当前, 中国的贺岁片已经蔚为大观, 不仅具有类型性状研究的价值, 更具有观念形态研究的价值。在国产电影蓬勃发展的时候, 探索电影改革的实际效果并将这种效果推而广之, 是贺岁片研究的价值所在。在电影创作和研究中不避讳娱乐, 不排除满足俗众要求, 已经使得电影是艺术还是商业的非此即彼的两极划分日渐减弱。
四、结语
贺岁影片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承担特定档期内的娱乐宣泄的功能,更在于与当下中国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达成深度的契合,满足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及对幸福感的追求。中国贺岁电影已经演进到一个新的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强动力。这一时期的电影无疑是一整年电影收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高额票房是只是光鲜的表面,只有优良的品质才是发展的内核。因此,中国的贺岁档需要无限完善,需要所有电影人共同努力,需要更多愿意为电影献身的新人一起奋斗。
参考文献:
[1]李道新.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J].文艺研究,2005,05.
[2]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71-272.
[3]杨葳.从“冯氏”电影看中国贺岁片——浅析中国贺岁片的发展之路[J].电影文学(学术论坛),2008(24).
[4]梁文道.噪音太多[M].花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