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人际人际信任同孤独感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并且针对不同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不同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情况以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当代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与孤独感二者的关系与结构。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人信关系
一、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与人际信任理论
(一)人际信任的概念
人际信任,是外国学者Rotter J.B.最早在我们社会学理论中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我们个体在人际交往互动过程当中所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辞和承诺以及书面或者口头陈述的一种可靠程度概括化的期望。简单的来说,就是所谓的“对他人产生信任及放心”,从而不必提心吊胆或者担心对方不会按照自己的期望托付而为自己做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语言或者其他类型的交往,就会慢慢形成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当我们某个人同周围人相处的过程当中,对其中一些人会慢慢产生信赖,然而另一些人则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或者不信任感,这就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信任的一种现象。
(二) 人际信任的重要理论
1.Rotter的理论。通过外国学者Rotter对控制及人际信任的结构方向进行研究以来,他关于信任的研究被其他学者多次引用并且进行讨论。Rotter提出人际信任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交往的一方对另一方行为上的一种比较积的极期望,期望另一方的言语或者书面的言语又或者是承诺上面值得他信赖。Rotter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人或团体所拥有的,对于另一个人或团体的言语承诺或口头声明值得信任的期望”。他的一些研究测量数据表明,人们大部分认为人际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的感觉。
2.Simmel的理论。在当前社会层面上面,对信任问题做出一些比较权威的论述是德国社会学家Simmel。他认为,人际信任是“当前人类交际社会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并且详细地论述了“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论证据或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
二、孤独感的研究现状与孤独感理论
(一)孤独感的概念。国内外的一些心理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出发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孤独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我国朱自贤将孤独与孤独感进行了分别的定义,他认为孤独是一种自我主观上自觉与人类社会进行隔离并且将自己进行孤立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把孤独感只是看作是我们人类处在某一种陌生和封闭或者是特殊的环境当中从而产生的一种孤单和寂寞以及不愉快的心理情感。在这两个不同的定义当中,前面一个相当于与世隔绝而自我独处,然而后者与大多数心理学家对孤独的定义几乎类似。我国王健则从哲学的角度上把孤独看作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最为重要表征就是主体同对象相互疏离从而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失落感或者空落感。在文章研究阐述中,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被他人接纳的程度感到不满或焦虑,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二)孤獨感的理论
1.Perlman和Peplau的主要观点。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产生的不愉快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Perlman和Peplau认为孤独感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以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情绪体验。
2.Stokes的主要观点。Stokes研究发现外向性、神经质、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他认为神经质与孤独感的相关或者相似度最高。他认为,具有神经质个性特征的人对于人际关系过分敏感,害怕被他人拒绝,害怕自己受到对方的伤害,往往使用过当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样就大大的限制了他们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拓展,因此会时常产生一定的孤独感或者孤独。
三、结语
综观西方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和分析,无论是在人际孤独感的概念和理论或者预测指标以及影响因素上面,还是在人际孤独感的应付方式的分析研究上,当前学者们目前还都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结论或者意见。而我国关于孤独感的分析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研究分析的深度以及广度上面都还需要加强。特别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研究上,一方面不仅仅数量比较少、力度比较浅,而且几乎没有针对我国文化的或者专门的大学生孤独感的进行定量研究,多比较局限于定性的分析或者比较简单的描述统计或者直接运用当前西方研究者设计的一些量表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没有一定的准确性。虽然最近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建立了对孤独程度比较高的一些大学生进行干预性的团体咨询抽样模式,结果也表明,这种团体咨询的效果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另一方面,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分析当中,得出的结果不一致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李正清、刘全友、孟凡刚等学者的研究分析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一致。
所以,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的本土化定量研究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查明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结构,澄清己有研究中的矛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能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希望本文对研究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Burt R,Knez M.Kind of third-party effects on trust[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6,50:68-69
[2]李传银.549 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6):429-435
[3]王昭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3)
作者简介:姚婕(1992-7-),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政法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