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宝林
摘 要:良好心理素质是衡量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高中体育课除了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课程外,更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有利平台,因此,我们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借助此平台,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高中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22-01
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经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要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的意志且身心健康的人。那么,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我们该如何借助体育教学这一有利平台,向高中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研究表明:良好心境来源于良好的环境,轻松愉快、乐观的心情,不仅能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创造性思维也会异常活跃,更重要的是可以克服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愉悦、轻松、快乐的心理感受。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更要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在训练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则要及时地调训练方式,让训练的内容能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要正视困难,明确做任何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要经过长期艰苦磨难。要磨练他们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加强集体团队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是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成功的教学既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更是良好同学关系的体现。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体育课堂,能带来积极情感和合作支持的态度情绪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耐力跑教学训练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把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和意志品质。再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
三、精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克服学生不良心理障碍
当代高中生一直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因此滋养了如,怕苦怕累、责任心不强、优柔寡断、焦虑不安等很多不良心理障碍。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心理健康,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例如,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鼓励,从而促进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而进行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教学,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飞镖等项目教学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克服焦虑心态和情绪不稳、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当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途径很多,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来进行适当变化,根据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向。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在体育教学中达到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刘慎年,许尚侠.体育运动心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1).
[4] 陈永胜《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