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起 林木西
资源有效流动的理论探索与政策选择
赵德起 林木西
资源有效流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影响资源流动的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人的期望效用、资源的稀缺性、经济人的供求能力、信息的完备度和对称度、货币以及价格。以此为起点,本文着重对资源流动影响因素与资源流动水平间的内在关系做了理论上的探索,并据此提出了优化影响资源流动各要素的政策选择。
资源 流动水平 政策
图1 资源流动过程
资源为何流动?首先,经济人有追求效用的冲动,对效用有一种期望,这是资源流动的内在动力。其次,资源相对稀缺且分布不均衡,这就使得资源的流动存在了可能。再次,经济人均同时具有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其供求能力为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第四,各个经济人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备且不对称的,这为资源流动提供了可能。第五,交易为资源流动提供了方式,市场成为载体,货币方便了交易,以货币为基础的价格又进一步简化了交易。可见价格杠杆、货币媒介极大地促进了资源有效流动。因此,可以认为资源的流动是各类供求者通过货币以价格的方式在市场中进行的交易。资源可以通过流动使最需要它们的经济人获得,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人的效用得以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实现,因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可见,经济的发展是以稀有资源的有效流动为逻辑起点的。上述资源流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中假定市场中只有甲乙丙丁四个经济人,四者分别拥有A、B、C、D四种资源,四者既有需求也可供给,且四者未能通过自身消化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所有价值。四者中的任何一个均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其它的三者所拥有的资源,同时也会将自己所拥的资源交易出去,只是这些交易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正是这种非一一对应性使得资源的流动性得以提高,优化的经济人期望效用、资源稀缺性、经济人供求能力、信息完备度和对称度、货币以及价格等到共同提高了资源的流动水平,使得A、B、C、D四种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开发,经济得以发展。
图2 经济人期望效用与资源的流动水平
(一)经济人期望效用与资源流动水平关系
假定经济人有提高其效用的冲动,且资源的有效流动可以增进其期望效用。随着经济人增加效用愿望的增强,资源的流动性会相应地增强。经济人的期望效用可分为短期期望效用和长期期望效用。两者共同作用于资源的流动水平。
图2显示了经济人期望效用与资源流动水平间的关系。横轴U表示经济人的期望效用,纵轴L表示资源的流动水平。L1和L2分别是经济人的短期和长期期望效用下资源的流动水平变化曲线。(1)图2中经济人的短期与长期期望效用分别在U1和U2处向下折弯,表明此点以后,随着经济人期望效用的增长,资源的流动水平会下降,U1和U2是经济人最大的短期与长期期望效用,与之相应的,L2和L3是经济人最大短期和长期期望效用下所形成的资源流动的最高水平。原因是经济人的期望效用是在经济人理性和资源流动其它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一定要合乎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另外,短期期望效用所带来的资源流动水平的上升速度要高于长期期望效用所带来的上升速度。短期期望效用在达到最大值后,其引致的资源的流动水平下降的速度要快于长期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的速度。上述表明经济人的期望效用存在于某个区域之内,其影响下的资源流动水平也存在着变化范围。短期内L2AU1O,长期内为L3BU2O。(2)经济人的期望效用选择会影响到资源的流动水平,进而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人在短期期望效用和长期期望效用上存在着最优选择。如选择不当,会存在着资源流动损失。如图在U1的期望效用下,短期资源的流动水平是L2,而长期内则是L1;明显地,若此时经济人选择长期的预期效用,资源流动水平会形成损失,即U1×(L2-L1)部分。若要消除因经济人选择期望效用类型错误而带来的资源流动水平的损失,需要选择最优时期。两条流动水平曲线交于C点,C点以前选择短期所形成的资源的流动水平高于长期,C点以后选择长期所形成的资源的流动水平高于短期;尽管A点后短期期望效用的增长已经使得资源的流动水平下降,但其对流动水平的提高仍旧高于长期。因此图2所示的资源流动水平曲线下的流动水平的路径应该是OACB。这一路径会最大化经济人的短期与长期的期望效用。(3)同一资源流动水平曲线存在着同一期望效用下的不同的流动水平的情形,即流动水平曲线会向内或向外旋转。其原因是经济人的期望效用存在着合规律性的高低的差别。合规律性高则向外旋转,效用的增长提高资源流动水平较高,低则向内旋转,效用的增长提高资源流动水平较低。如图2中给出了经济人期望效用合规律性变化后资源流动水平曲线变化的一种情况。L1会向内旋转至L3,L2会向内旋转至L4。随之而来的,两者的交点外移下移,经济人期望效用所带来的资源的流动水平的最高点也会延时出现。这些变化是经济人期望效用合规律性的水平所决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期望效用高其合规律性的水平并非一定高。这是为什么经济人期望效用高反而其所产生的资源的流动水平还较低的原因。另外,短期与长期效用下的流动水平曲线若向相反方向移动,则短期与长期的矛盾更突出。综上所述,经济人的期望效用存在着适度性,在其适度范围内短期与长期期望效用的结合起来会在不同的效用度下实现资源的最优流动。
(二)优化期望效用的政策选择
1.扶持专业的研究机构对经济人的期望效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便指导经济人做出更合经济规律的理性期望效用选择,同时可以为政府出台具体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期望效用变化路径、产业或行业的期望效用、区域性期望效用等内容,定期发布经济人期望效用指数、行业期望效用指数等,实现经济人效用预期的信息化。如对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期望效用进行调查,从而引导农民调整自己的期望效用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丰收伤农民”的现象。
2.实施产业或行业倾斜政策,平衡经济人短期与长期期望效用比例,实现短期效用与长期效用的合理匹配。这种政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同一经济人在不同类别经济行为中对短期与长期期望效用的选择;二是不同经济人在同类经济行为中选择长期与短期期望效用的比例。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或选择短期或选择长期期望效用来指导当前的经济行为,过多的短期或长期期望效用会导致资源流动水平下降。因此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产业或行业的政策倾斜会引导他们形成较为合理比例的长短期期望效用集合,如企业产品中会保存短期收益产品和长期收益产品两类,且所占比例合理。另外,选择同一种效用的经济人比例若过高则会导致下一个选择周期比例过低,这种变化会导致资源流动价格“过山车”,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倾斜的产业或行业政策就会引导短期效用人群与长期效用人群“互动”,形成合理比例。如当市场更多人选择初级产品加工时,产业政策就应该倾斜于高科技产品的自主创新,引导经济人选择长期预期效用发展企业。
3.建立相应的经济人预期效用保障机制,保障效用的实现度,使经济人期望效用选择形成良循环。预期效用保障机制主要是事前保障和事后保障机制。事前保障强调在经济人选择预期效用前保障经济人做出合理预期效用选择的制度,主要包括信息发布制度、预期效用选择干预制度等,主要用来提高经济人预期效用选择的科学性和均衡经济人选择不同预期效用的比例。事后保障机制强调经济人预期效用在受到非正常因素影响时能最终实现的制度,主要包括反垄断制度、反过度竞争制度、政府补贴制度、政府购买制度等,主要通过第三方力量实现资本的再配置实现保障功能。比如对农民种植农作物种类选择进行事前的预期干预和事后的预期保障,可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效有序,提高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
4.建立救助机制与创新机制的“双车道”,由“输血”到“造血”,实现短期效用与长期效用的良性循环。救助机制主要应用于由于对某一时期内市场运行特点判断失误而导致预期效用难以实现的情况,还可以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涉及社会稳定的经济体进行临时救助。如我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救助、美国对汽车行业的救助等。创新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两种,主要是对经济人在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给予支持,包括通过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流向长期效用高的领域、对技术人才的引进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直接对技术创新给予激励等。
5.进行资源流动环境建设,促进资源流动水平提高,从而缩短期望效用实现周期,实现期望效用与其它影响资源流动要素的动态平衡。资源的有效流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较高的资源流动水平反过来也会对经济人的期望效用产生正影响,因此资源流动环境建设可促进经济人期望效用的优化,使经济人在较低的期望效用下促进资源较高水平的流动。资源流动环境建设主要建立健全货币制度、价格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流动水平关系
资源稀缺性是形成资源在不同经济人间流动的因素之一,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存在着高低的差别,这里所强调的资源的稀缺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强调在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资源较少,替代物品也较少。一般地,假定影响资源流动水平的其它因素不变,则资源稀缺性与资源的流动水平成正比。其原因是资源越是稀缺,供给相对较少,若需求不变,虽较高的流动成本会使得资源客观上存在着低流动性,但同时需求的存在使得资源又存在着流动的高必然性,因此博弈的结果应该是高流动性。相反,资源越稀缺程度越低,供给相对较多,在需求不变的情形下,经济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源,资源本身也不存在着流动的必要性,资源客观上存在着低流动性,供求双方不存在着博弈,因此稀缺性低则流动性低。
在经济活动中,资源可以分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者的稀缺性的高低均会对资源的流动水平产生影响。
图3显示了资源稀缺性与资源流动水平间的关系。横轴N代表资源的稀缺程度,纵轴L代表资源的流动水平。L为资源的流动水平曲线,L1为自然资源的流动水平曲线,L2为人力资源的流动水平曲线。两者关系特点为:(1)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流动水平均随着资源稀缺性的提高而增长。两条曲线均表现为先较平缓,后较陡峭的形状。原因是需求不变的情形下,稀缺性的提高会促使资源加快流动,其流动水平提高较快。(2)L1与L2在后期均表现为随着稀缺度的增加迅速变得陡峭,其原因是资源的稀缺性接近最大值,即资源快要耗尽时,其会造成资源快速流动的趋势,这种趋势会破坏市场的稳定,导致流动过速,致使经济衰退。(3)自然资源的流动水平曲线长期来看相对于人力资源流动水平曲线更陡峭,其原因是自然资源存在着更强的刚性供给,而更多的经济活动会以自然资源的流动影响为主。(4)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流动水平曲线存在着四种关系:(Ⅰ)L1在L2之上,如图3(1);(Ⅱ)L1在L2之下;(Ⅲ)L1前部分在L2之上,后部分在其下;(Ⅳ)L1前部分在L2之下,后部分在其上,如图3(2)。形成这四种情形的原因是不同领域的稀缺自然与人力资源的稀缺性的高低所带来的资源的流动水平不同。
由于经济发展受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式可分为三种:(1)受自然与人力资源共同影响,且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对于图3(1)中的情形,若保证资源的流动水平为L1,则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度为N1,人力资源的稀缺度为N2。这表明若此时人力资源的稀缺度为N1,其所对应的资源的流动水平为L2,这一人力资源稀缺度不能满足L1流动水平,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无谓损失,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受阻。同样的,此时若自然资源的稀缺度高于N1,则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无谓损失。另外,当L1处在L2下方时,也会存在着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无谓损失,对于图3(2)来说资源无谓损失同样存在。(2)主要受自然资源影响,人力资源影响较小。此种情形下,L2一定在L1以上以内,这可以保证自然资源稀缺对资源流动水平的决定作用,人力资源对资源流动水平的影响越小,L2越向上向内,越靠近纵轴。如图3(2),当稀缺自然资源的稀缺度为N4时,其所要求的人力资源稀缺度为N5,高于N5就会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良影响,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3)主要受人力资源影响,自然资源影响较小。此种情形下,L1一定在L2以上以内,这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稀缺对资源流动水平的决定作用,自然资源对资源流动水平的影响越小,L1越向上向内,越靠近纵轴。如图3(1),当稀缺人力资源的稀缺度为N2时,其所要求的人力资源稀缺度为N1,高于N1就会存在对人力资源的不良影响,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综上所述,三种情形下资源的流动水平有所不同,可能会存在着自然或人力资源的无谓损失。
图3 资源稀缺性与资源的流动水平
(二)优化资源稀缺性的政策选择
1.建立资源储备制度,降低因资源的高流动所形成的市场风险。该制度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储备两个方面,自然资源的储备可采取签订相关协议、建立专门的储备机构和机制、对所需要资源进专门投资等,将短期储备与长期储备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资源稀缺性的上升保持合理的速度。人力资源的储备可以采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方式,引进人才主要是短期行为;长期内则更侧重于培训与培养,企业如此,科研机构也是如此。另外,对于资源的储备要有前瞻性,要结合国家、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的储备,人才储备的时间一般会长于自然资源的储备。
2.积极进行管理与生产创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管理的创新主要是优化人力资源,可以选择优秀管理方式的引入或自主创新管理两种方式。引入的管理方式要与本国、本地区、本企业及相关环境保持适度,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形,这种方式见效较快。相应地,自主创新管理方式需要时间淘汰旧有的方式,可能会遇到“管理惯性”的影响,因此见效相对较慢。生产的创新主要是优化自然资源,可以选择完全引进、引进创新或完全自主创新三种方式,一般的以引进创新为主。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引进创新上,包括对原有经济品生产技术的改进、新产品的研发等,尤其要侧重稀缺资源替代品的研发。此外,在管理与生产创新中要注意两者的同步,否则会出现由于一方滞后而引起的无谓损失。
3.建立健全资源稀缺性优化的研究机制,提高资源稀缺性优化的合规律性。从纵向上来看,研究机制应该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等经济实体,各层都要有资源稀缺性研究组织与部门,且从上至下应该保持一致性;还要强调对某一类资源的研究要有从开发、使用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研究。从横向上来看,各层面的研究机构要对资源稀缺性的特点、表现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要注意横向与纵研究的协调性。
4.加大对资源开发利用中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调控,提高稀缺资源流动的效率。目前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许多领域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形,主要是或侧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或侧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前者为主。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准入制度、放松或加强人力资源流动标准、设立自然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制定劳动保障法等。
图4 信息完备度、对称度下的资源可流动区域
(一)信息完备度、对称度与资源流动水平及流动区域
信息完备度、对称度与资源的流动水平与可流动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图4。
图4显示了包括A和B两个经济人的资源的可流动区域,SI和DI分别是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信息完备度,假定A为供给者,B为需求者。L为流动可能曲线。L3-L2为可流动区域,L3以内和L2以外为非流动区,即在这一区域外A和B均不会进行交易,即资源不会流动。资源的这一可流动区域与经济人的信息完备度有着密切的关系。A1到A3和B1到B3显示A和B两个经济人的信息完备度逐渐提高。随着A和B的信息完备程度的变化,其所交易的资源的流动性也随之而变化。其中A1点为A最低交易水平下的信息完备度,此时B对应的信息完备度水平为B3;B1点为B最低交易水平下的信息完备度,此时A对应的信息完备度水平为A3。这也表明,当A的信息完备度水平处在A1以下或A3以上、B的信息完备度水平处在B1以下或B3以上时,资源不会流动,只要上述A和B中的任何一方存在,A与B间的交易不会发生。其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A或B的对交易后收益判断为负的预期,若在此范围外流动,则两者的流动成本低于其通过流动获得的收益。从L3-L2,L曲线平行外移的过程中,随着资源流动范围的扩大,其流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流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具体地,当A与B的信息对称程度相同时,即A1与B1对应且平行增长时,资源的流动性由弱变强。在资源的可流动范围内,A也B的信息完备度的差值越大,资源的流动水平越低。如当A处在A1、B处在B3或者B处在B1、A处在A3时,在资源的可流动范围内两者的信息完备度水平最低,因此其流动水平最低。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意味着流动速度也低,因为存在着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率。这种情况与上述A和B处于同一信息完备度所产生的流动水平虽可能相同,但此时资源流动所产生的效用会被A或者B中的某一个获得。若A获得,则为供给垄断,B获得,则为需求垄断。因此,A、B两者均有提高其信息水平的冲动,A存在着由A1到A3的冲动,B存在着由B1到B3的冲动。
另外,在资源的可流动范围内,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信息对称度越高,资源的流动水平越高,其流动成本越低,因此资源的交易价格相对就会降低。具体地,包括两种情形:(1)当A和B的信息对称度呈同向同比增长时,即A由A1向A3,B由B1向B3同比增长时,A和B间的资源的交易价格会逐渐下降,流动性增强。相反当A由A3向A1,B由B3向B1同比下降时,A和B间的资源的交易价格会逐渐上升,流动性下降。(2)当A和B的信息对称度呈同向不同比增长时,即A由A1向A3,B由B1向B3增长,其中若A的增长快于B的增长,则价格就会高于竞争性价格,若A的增长慢于B的增长,则价格就会低于竞争性价格。两者增长差值越大,价格差越大,就会形成供给垄断或需求垄断。流动水平就会下降。当A和B的信息对称度呈反向不同比增长,即A由A1向A3增长,B由B3向B1下降,或者A由A3向A1下降,B由B1向B3增长。这种情况下A和B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迅速加大,A增长B下降则价格增长,形成供给垄断,A下降B增长则价格下降,形成需求垄断。但两者均会降低资源的流动性。
在资源可流动范围内,A和B的信息完备度、对称度不均衡为常态,即资源的可流动曲线会围绕着L1在可流动范围内波动。其波动幅度与时间受影响资源流动性的要素的影响,图中的LN曲线显示了资源的真实可能流动曲线。
(二)优化信息完备度与对称度的政策选择
1.加强信息市场的建设,逐步提高信息的完备度与对称度。信息市场是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品流动效率,这一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主要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选择、研究与发布,这是提高经济人信息完备度与对称度的主要方式。信息研究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与相关科研部门进行合作,主要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区域政策、市场成熟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等信息,更要研究影响经济人做出经济决策的实时信息,降低经济人获得信息的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时滞。在建立信息平台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信息的监督管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规避信息获得风险。
2.加强对信息对称度的调控,缩小供方与需方信息完备度的差距,提高对称度水平,避免垄断的发生。根据资源的流动情况,提高信息对称度的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供给方信息完备度;二是提高需求方信息完备度;三是同时提高两者的信息完备度。具体地,主要有建立信息合作组织、供求信息实时监控体系等事前预防类政策,实行国家价格干预机制、反垄断调查等事后补偿类政策。
3.加快企业制度改革、市场制度建设步伐,同步实施经济品流动监管制度,保证经济品在可流动范围内高效率流动。企业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垄断,改革企业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市场制度建设主要是逐步开放各级各类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制度、防范市场风险制度的建设。经济品流动监管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参与市场行为监管、市场运行风险监管、市场发展阶段与企业成熟度匹配水平监管、市场投机行为监管等等。这三类制度会提高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完备度与对称度,避免供给垄断与需求垄断等未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行为的发生。
(一)货币与资源流动水平
货币作为资源流动结算的重要手段,与资源的流动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主要是市场中货币的数量,其与资源流动水平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5中横轴M为货币数量,L为资源流动水平,LM为货币数量下的资源流动水平曲线。(1)LM曲线随着货币数量的变化,出现了OC、AE和DH三个时期。如图5(1),假定L2为资源流动的最低水平,OC时期,即货币数量在M1以下时,货币量不足以保证资源正常流动,资源流动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较多;DE时期,即货币数量在M2以上时,货币量大大超过资源正常流动所需数量,资源流动水平也会低于正常水平L2。在这两个时期货币数量条件下的资源流动会出现刚性,流动水平会急剧下降。AE时期,即货币数量在M1和M2之间时,资源流动水平由最低点L2上升至最高点L1,再回到最低点L2。(2)一般来讲,M3为M1和M2的中点,在这一点上,资源的流动水平达到最大值,其前与其后货币量增长所引致的L的变化是同等速率的。但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特定时期货币数量增长过快或过缓,M3或前移趋向M1,或后移趋向M2。如图5(2)所示,LM会前移到LML,L最高水平会在M4时出现,后移至LMR,L最高水平会在M5出现。若LM前移,表明AB时期缩短,图中为AF,这一时期货币数量增长引致的L增长速率加快,即资源流动水平的货币数量弹性较大,经济快速增长;相反BE时期延长,成为FE,这一时期货币数量增长引致的L增长速度速率减慢,即资源流动水平的货币数量弹性较小,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若LM后移,表明AB时期延长,成为AG,这一时期货币数量增长引致的L增长速率方放缓,即资源流动水平的货币数量弹性较小,经济低速增长;相反BE时期延长,图中为GE,这一时期货币数量增长引致的L增长速度速率加快,即资源流动水平的货币数量弹性较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图5(2)还表明,LM前移后移的幅度越大,经济增长的稳定度越低,因此货币数量多少的规律应日围绕M3前后波动,且无限接近于M3,这样可以保证资源始终处于高水平流动中。(3)对于LM曲线本身而言,其需要保持平稳性,这就要求M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否则L的变化会不稳定,LM会呈“蛇”形,经济的不稳定性会加大。(4)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也会相应地变化,它会导致经济流动水平上升,图5(1)中的LM线会移至LM1处,最低货币量、最高流动水平货币量和最高有效率货币量会增长。
(二)优化货币的政策选择
1.根据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避免超前或滞后,包括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保证金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调控市场中货币流通的数量,从而保证经济品高水平的流动。
2.建立完善货币流通监控体系,制定调控措施,引导货币流通方式、流通方向,促进经济合理、健康发展。如银行贷款政策、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市、期货市场政策、债券市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控制利用货币的投机行为,推动实际资源的流动,提高流动水平。
3.大力支持对货币、市场及两者关系的规律进行研究,充分认识货币量与经济增长速率间的关系,避免因货币数量在某一时期内的不正常增减而引发的经济波动。包括对货币与供求关系、货币增长路径、货币传导机制、货币供给方式等内容的研究,进而更科学地指导货币发行量或控制货币流通量。
4.建立经济规模年度变化报告机制,据此调整货币控制政策。经济规模扩大或缩小对货币的需求数量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及时调整货币数量以适应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年度报告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渠道,建立科学的分析渠道,货币政策制定实施渠道等,并且它还是一个长效机制,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和监管。
图5 货币数量与资源流动水平
(一)价格与资源流动水平
资源价格与资源的供求密切相关,供求市场交易量减少会导致资源流动水平下降,反之上升,价格与资源流动水平关系如图6。
图6中,横轴P为资源价格,L为资源流动水平,LP是资源流动水平曲线。(1)假设L1为资源有效率流动的最低水平,LP曲线包括OA、AB和B以后三部分。OA部分表明:价格低于P1资源的流动水平会迅速下降,低于L1,价格低于P1致使供给方无法通过流动资源获益,经济发展凝滞;B以后部分表明:价格高于P2资源流动水平也会迅速下降,低于L1,价格高于P2致使需求方无法通过获取资源提高效益,经济同样会凝滞。AB部分表明:随着价格的提高,资源的流动水平会下降。原因在于随着价格的增长,需求会减少,供给会增加,两者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供求失衡带来的滞留资源越来越多。(2)科技进步等非价格因素会使L曲线向外向上移动,进而使同样价格下资源流动水平提高。图中L曲线由LP1上移至LP2,同样会使最低流动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价格优化的政策选择
1.实行价格管理制度,防止价格欺诈,提高资源流动水平。在价格欺诈中,高价会导致低的资源流动水平,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价格欺诈行为加以治理。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制度,对如串谋提高价格,造成市场混乱的行为加以处置。
2.建立健全重要经济品储备制度,根据市场规律,及时实施价格平抑制度。主要是对重要生产、生活用品加以储备,包括石油、煤炭、粮食、食用油、食用盐等,当市场中这些物品短缺而价格上涨时,政府及时补充市场,平抑物价,保证经济品的正常流通。
3.实施价格干预制度,采取最高限价、价格补贴或政府购买政策,降低经济品流动水平的价格弹性,提高流动效率。这一制度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施:供给小于需求时,实施最高限价政策;供给大于需求时,实施价格补贴或政府购买政策。
4.重视某类经济品的发展趋势,积极投入研发资金,研发新的替代品,利用科技进步降低价格,从而提高经济品流动水平。从国家层面来讲,要抓住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本国优势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企业层面来讲,要建立产品发展预警机制,提前开发新产品。
图6 价格与资源流动水平
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源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市场机制下的资源的均衡流动,经济人需要充分了解影响资源有效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机理,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所有的政策选择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注意所有影响资源流动因素的整体协调性,不能只重其一,否则会出现提高资源流动性的陷阱。
[1]赵德起、林木西:《制度效率的短板理论》,〔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2]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3]巴泽尔:《国家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4]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70页。
[5]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美〕R.科斯等,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5]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美〕R.科斯,A.阿尔钦和D.诺斯等,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277页。
〔责任编辑:天则〕
赵德起,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10036
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110036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11JZD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13YJA790157)、辽宁省社科联基地项目(2014lsljdwt-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