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震后恢复重建中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014-05-03 02:56毛春节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群测群防北川防灾

毛春节

(四川省绵阳市国土资源局,四川 绵阳 621000)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层分布较全、地质构造发育、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加之山区地形切割深度大,历来就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是震前的2倍,经核查,全市共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103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20处,大型82处,如北川县曲山镇王家岩滑坡、曲山镇任家坪魏家沟泥石流、平武县南坝桐梓梁崩塌、平通林家坝滑坡等。威胁群众 140471 人,威胁财产39.53亿元。到2009年,地质灾害隐患增至3200余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严防死守,措施有力,使居民所在地的地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震后四年,除三台县因灾死亡一人外,其余6县市区均无人员伤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及时规划,有序防灾

地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极为繁重,全市有多少地质灾害、怎么治、怎么防、从那里入手等,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迅速安排专业单位对该市北川、安县、平武3个极重灾县和6个重灾县(市、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应急调查和排查,在此基础上及时编制印发了《四川省“5·12”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成为全省震后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和指南。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受威胁群众的避险搬迁安置、特定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专项规划》并结合绵阳市的具体情况,迅速组织实施了1470处地质灾害的勘查,1377处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其中治理重大地质灾害269处,中小型1108处。开展了地震灾区1100个过渡安置点及学校所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729处地质灾害威胁的6629户群众组织避让搬迁;重点治理了地质灾害险情严重的区域和场镇。工程治理投资于平武县南坝镇新建村兴坪沟泥石流 、健全村赵家坟滑坡、桐梓梁危岩崩塌等23约9045万元;北川县陈家坝场镇威胁极大的青林沟泥石流等7处重大地质灾害约3700万元;北川擂鼓场镇威胁极大的凤凰山滑坡、磨房沟泥石流等6处重大地质灾害约5100万元;北川老县城威胁极大的魏家沟泥石流、安子坪安置点滑坡等8个重大地质灾害约10600万元。通过工程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效果。同时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高防灾预警能力和水平。对地震造成破坏的绵阳市群测群防网络的破坏进行恢复和完善,及时补充和调整了监测人员。全市落实监测人员 3884人,把防灾责任落实到点、落实到人,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发到受威胁村民手中,及时传递防灾信息,指导群众防灾避灾,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了人员伤亡。上述群测群防措施,使北川陈家坝场镇、擂鼓场镇、老县城遗址,安县高川乡场镇等地都因临灾预警及时,组织避让有力而使数以千计的群众免遭地质灾害的危害。

2 全面排查、掌控隐患

首先各地在每年汛前完成对地质灾害排查、防灾工作检查。市政府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各地及相关行业、部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对地质灾害隐患以“社”为单位的“拉网式”汛前排查,逐点落实已知和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监测人员,及时发放避灾明白卡和防灾明白卡。各有关部门也部署开展本系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并及时将排查成果和防灾措施建议函告主管单位和有关工程建设业主单位。汛期采取“拉网”排查、定期复查、重点核查、巡查等方式查漏补缺,尽最大可能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根据灾情、雨情发展变化情况,遇有重大灾害天气,各地原则上在之前要再组织开展一次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进一步核实,做到全面掌控,及早预防,确保安全。

3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是抓重点防范地段:地质灾害发生多受降雨影响,大多发生在5~10月的汛期,7、8、9是重中之重。降雨时间较长并伴有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将明显增多,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因此,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仍以汛期为重点,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发布、核实和传递雨情、灾情、险情信息。二是抓重点防范区域:全市9县(市、区)都要进行地质灾害防范,但北川、安县、平武、江油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在茶坪河、前江、涪江、雎水河及支流等河流谷坡地段、冲洪积扇沟口等地,人员聚集;北川—南坝、虎牙活动断裂带、铁路和公路交通干线、矿产资源开发活跃的地区等地地质灾害多发,都纳入了重点防范区域。三是抓重点保护对象: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包括学校、医院等人员集中地区)和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根据已开展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成果和各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情况,结合年度汛前地质灾害检查情况,将梳理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重点防范。四是抓重点防范灾种:绵阳市重点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崩塌、滑坡为主,具有突发性、成灾快、防范难度大等特点。震后大量崩塌、滑坡形成的大量松散堆积物,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物源,使泥石流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元凶,被列为各灾种之首。五是抓《专项规划》防治项目落实:将269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340处应急排危和6629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让搬迁作为重要实施项目,通过加大督查、检查,实行分片、蹲点现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等措施,大力推进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4 群测群防、成功避险

一是组织宣讲团,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现场宣讲识灾、防灾、避灾知识和方法,按照监测人员培训率达100%,村组干部、工程建设单位管理和施工人员等不低于50%的要求进行培训,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培训、发放“明白卡”、组织群众参与拉网式排查等工作,提高了群众、监测人员和基层干部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二是通过对安置点、场镇、居民集聚区、学校、医院等重要保护对象的地质灾害巡查,及早发现隐患,提前预警预报,特别是对北川县陈家坝、擂鼓、麻柳湾,安县高川、茶坪,平武石坎、平通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列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之重点。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乡、村、社五级监测体系,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平武等县尚与地勘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及时得到专业单位的技术指导。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元组织群众、员工参与防灾,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防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各地通过政府提供汛期地质灾害监测公共岗位,落实工作补贴,充分调动专职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提高雨情、水情监测和预警水平,运用手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构建面向公众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掌握预警信息并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确保临灾时能果断采取措施,成功进行避让。五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让群众明白危险区、安全区位置,撤离路线和怎样撤离等,指导群众防灾避险,使群众在灾害发生前,都能有序撤离。仅 2011年,全市就举行各种演练260余次。

由于夯实了基础,加强了防范,群测群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09年7月17日凌晨爆发的安县插秧沟巨型泥石流,顷刻使16户房屋被掩埋。由于监测人员马莉及时向安县高川乡国土所反映插秧沟的雨情、水情,所长马银国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乡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组织400群众有序撤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2011年8月17日了凌晨,监测人员发现北川青片乡上五村石人梁子危岩裂缝增大,立即将情况上报,18日中午12时至下午1时左右,危岩变形进一步加剧,乡人民政府立即将危险区内的29户124人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撤离不到1小时,危岩崩塌,使7间住房、3间圈道、2间洗澡间、家电、家具、摩托车被毁,砸死猪3头、小家禽50余只,损毁变压器1台、输电线路1km,饮水管道0.5km,但因撤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每年成功避险的事例都有数十起之多。

5 各司其责、部门联动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规定,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形成各司其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防灾联动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负责受威胁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户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公路、航道沿线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河道、水利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和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电监部门负责大中型水电建设项目生产生活场所和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和市政部门负责市政设施及周边地质安全隐患防治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及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部门工作间的充分衔接,确保防灾资源和防灾效益的最大化。如2011年8月17日凌晨,北川县陈家坝乡降雨量达到119mm,在强降雨引发下,凌晨1点陈家坝乡老场村雷家沟发生泥石流,体积约2×104m3,省道105线公路部分被淹埋,交通中断。由于气象部门及时发出降雨预报信息,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当地政府提前20分钟将全家院子安置点的41户141人全部撤离到安全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6 防灾治灾 成果显著

图1 治理前的魏家沟泥石流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造成的破坏

图2 治理后的魏家沟泥石流消除了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威胁

一是通过积极组织、配合专业地勘单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详查和复核,获得了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的基础资料;二是通过巡查,应急调查以及以“社”为单位“拉网式”排查等,掌握了隐患动态情况;三是通过对269处重大地质灾害和中小型1108处项目的工程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大了抗灾能力,极大改善了场镇、安置点和广大群众的生存环境,2010年、2011年度,各地治理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安县高川乡水磨沟泥石流、塘房沟泥石流、插秧沟泥石流,北川陈家坝青林沟泥石流、老县城魏家沟泥石流(图1、2)等灾害发生后,均被治理工程有效拦蓄,确保了数千群众的生命财产和重要设施安全;四是通过对6629户受威胁的群众的避让搬迁,使22432人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的威胁;五是通过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主动避让重大灾害隐患,使数千群众成功避险;六是通过电视、报刊、挂图等宣传,现场培训、数百场次演练等方式,提高了防灾指挥、部门联动水平以及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七是培养了一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干部,促进了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1]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南[R],2005.

[2] 宋光齐,刘汉超,等.主要地质灾害的识别、调查及监测[R],2005.

[3] 谭炳炎.走近泥石流[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11.

猜你喜欢
群测群防北川防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北京市崩塌灾害发生特点及管理模式初探
地震群测群防分类标准与管理机制研究
北川的味道(四题)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群测群防培训班禹州局举办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