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芳,李少棉,潘美珠
(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CT影像室,广东深圳 518105)
·护理·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应用
刘志芳,李少棉,潘美珠
(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CT影像室,广东深圳 51810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988次)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行集束化护理,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常规护理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1 002次)进行对照,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全身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输液外渗等不良反应率、护理缺陷率、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等。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护理缺陷率为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和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为(96.3±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1.2±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集束化护理措施下静脉使用高危药物,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高危药物;静脉;集束化护理;不良反应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定义高危药物为使用错误时,有很高的概率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的药物[1]。静脉滴注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便于ICU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高危药物静脉使用时,一旦护理不当,轻者可能造成不明原因发热等全身不良反应、局部皮肤阳性反应,重者输液外渗可能引发局部组织溃疡和坏死等[2]。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我院自2012年开始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即根据循证护理证据和临床经验及实际情况,将所有有效的护理方法捆绑为一体,形成集束化护理,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988次)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64例,女性256例,年龄25~82岁,平均(63.7±5.4)岁;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720例常规护理下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患者(注射1 002次)进行对照,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48例,女性272例,年龄23~84岁,平均(64.0±5.1)岁。全部病例入选标准:原发病为脑卒中、脑外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脑肿瘤、河豚中毒、重症哮喘、急性有机磷中度等非感染者;静脉使用高危药物者;排除严重感染者;排除多发伤未清创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①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根据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和科内实际情况提出存在的缺陷和护理整改建议,监督实施,并随机抽查实际护理情况。②高危药物知识培训:高危药物的定义、品种、管理制度、存放警示标志、使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等。③环境物质管理:将高危药物名称标示在不同颜色的色卡上,妥善安置,建立双核对机制,发放、取用和配制过程中双人核对并签字。④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护理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手部若沾染明显污渍,采用常规皂液执行六步洗手法,护理时使用一次性手套。⑤无菌消毒情况下输注高危药物。⑥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静脉输注,限制滴注速度,防止患者私自调节。⑦于患者床头安置高危药物使用观察表,注明高危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速度、生命体征等。⑧对患者做高危药物使用教育。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措施进行一般护理。
1.3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3]不良反应:不明原因发热、局部皮肤阳性反应(肿胀、化脓、硬结等)、输液外渗。护理缺陷率:输入部位、速度、剂量配制、医嘱处理等错误、高危药物知识不足错误。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集束化护理实施前后各抽查180次,评估护理人员的高危药物知识、环境物质管理和实际护理,取平均分,总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或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策略下行静脉使用高危药物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次(%)]
2.2 护理缺陷率观察组护理缺陷率为0.1%,显著低于对照组(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策略显著提高护理质量,见表2。
表2 护理缺陷率比较[例(%)]
2.3 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观察组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为(96.3±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1.2±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2,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策略下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排在前五位的高危药物包括阿片类麻醉药、胰岛素、静脉用抗凝药、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和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0.9%)[4]。高危药物静脉使用的原则是安全和准确[5]。近期一项研究对229起护士给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括高浓度电解质、肌松药物和静脉用血管活性药在内的高危药物给药错误率高达32.75%[6]。我院为提高高危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于2012年6月开始提倡集束化护理策略。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能够提高患者结局,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结局[7]。我院对实施集束化护理后的720例共计行高危药物静脉注射988次的ICU患者进行分析,发现集束化护理措施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4%,护理缺陷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危药物质量管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集束化护理措施下静脉使用高危药物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结我院采取的集束化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环境物质管理规范化、操作规范化。第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推举护士长担任组长,资深护士1名担任副组长,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护士5名担任组员,组长要求组员提出护理存在的缺陷。据此,我科发现造成护理质量差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如下[8]:高危药物管理混乱、高危药物知识不全面、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护理小组提出整改建议,由组长监督实施,随机抽查实际护理情况。②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是安全用药的前提[9],全面培训护理人员高危药物知识。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做高危药物使用教育。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名称、使用剂量、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在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向护理人员反映用药感觉。第二,环境物质管理规范化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环境物质管理:将高危药物名称标示在不同颜色的色卡上,如蓝色标记胰岛素、红色标记静脉用抗凝药、粉色标记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绿色标记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等;建立双核对机制,减少错误发生概率。②在患者床头放置高危药物使用观察表,使医护人员一目了然,减少错误概率。第三,操作规范化是操作过程中直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环节,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严格注意手部卫生,无菌消毒情况下输注高危药物。②输注部位不适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之一[10],要求护理人员合理选择大血管进行输注,并限制用药速度,可采取输液泵或推注泵防止患者私自调节流速。
参考文献
[1]蒋银芬,丁力.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高危药的应用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1-23.
[2]熊凌玲,杜根发.静脉滴注加替沙星致低血糖病例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5):155-156.
[3]杨燕,姜剑飞,崔志明,等.某院医务人员高危药品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90-694.
[4]施雁,段霞,毛雅芬,等.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屏障及实体防护屏障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7-1109.
[5]张幸国,吴永佩.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实践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9):600-602.
[6]蒋银芬,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64.
[7]张卫星,张蔚蓝,杜红莲,等.临床护理路径联合集束化护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3):1564-1566.
[8]晏玲,薛瑗,何念海,等.NI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41.
[9]舒红文,林莉,雷丽娟,等.集束化护理预防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1):1706-1707.
[10]黄敏,魏燕萍,唐瑶,等.提升化疗药物外渗安全管理质量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5):428-429.
Effect of bundle nursing strategy in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high-risk drug.
LIU Zhi-fang,LI Shao-mian,PAN Mei-zhu.CT Room,People's Hospital of Songgang District of Shenzhen,Shenzhen 518105,Guangdong,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undle nursing strategy in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high-risk drug.MethodsA total of 720 cases of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rugs(988 doses)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in ICU of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observation group,received bundle nursing).Another 720 cases of high risk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rugs(1 002 injections)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1 in our hospital who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rate of 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s,local adverse reactions,transfusion exosmosis adverse reactions,nursing defect rate, high-risk drug quality management assessment resul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7.4%,the rate of nursing defects was 0.1%,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4.4%and 0.8%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high-risk drug quality management assessment score was(96.3± 6.2)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91.2±5.1)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Nursing measures under the intravenous use of high-risk drug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staff and nursing quality,reduce nursing defects rates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s.
High-risk drug;Vein;Bundle nursing;Adverse reactions
R472.9
A
1003—6350(2014)05—0769—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4.05.0301
2013-09-28)
深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309207)
刘志芳。E-mail:2633855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