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笔者著是文,需要交代的问题有二:第一,下文所涉“边疆”一词,主指陆地边疆,不包括海疆。第二,就研究的路径而言,笔者拟借助图书馆情报学的惯用手法,而非传统史学的综述模式,如赵云田之文《50 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1](P262-295)等。据2013年11月15日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为“边疆”,并含“清末”,共计获得362篇论文。应该看到,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认知清末边疆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颇多助益。有鉴于此,笔者拟以CNKI、读秀等数据库的数据为支撑,试图通过文著数据分析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论文发表数量的年度变化,反映了研究的热度,清末边疆史研究的论文年度发表量具体见表1。
表1 论文年度发表量
从表1可知,清末边疆史研究在21世纪初由冷趋热,前后差异巨大。
所刊论文的学科分布,显现出的是研究视角的差异,清末边疆史研究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清末边疆史研究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民族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地理学、医学、图书馆学、新闻出版等学科,其中以史学最为集中,其次是教育学、民族学等。
总体而言,清末边疆史研究趋于活跃,然而学科分布差异巨大,薄弱领域广阔。
表2 学科分布
作者群体是认知研究力量的主要分析对象,清末边疆史研究队伍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清末边疆史研究的作者群体中,核心作者也不过3~4篇,多为1~2篇,这个数据当然会有相应的伸展空间,如赵云田即为一例。然而,其他作者的差异并不很大,因此,可以认定,作者群体的分散性特征当无疑问。
表3 作者群体
从表4可知,清末边疆史研究的单位除北京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科院之外,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边疆史的研究中心在边疆,其地域化色彩鲜明。
地域化研究自有其道理,这受制于材料的地域化,而且地域化研究有利于深入。不过,单单的地域化研究亦有其缺失,最主要的就表现在地域差异比较不足,宏观审视不够。我们很少看到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之类的研究成果,多的是点史研究,就某一地区而论,擅长跳进去,而未能跳出来,多的是剥茧抽丝的小工,少了鸿篇巨制的大师。
高被引文章可以推出高被引作者,清末边疆史研究的高被引文章具体见表5。
从表5高被引文章的情况可知,赵云田、衣保中、隋丽娟等是高被引作者名,次及马玉华、卢明辉等。
高下载文章显现出的是学界的关注点及关注度,清末边疆史研究的高下载文章具体情况见表6。
表6高下载文章中,属于博士论文的有10篇,硕士论文的有5篇,期刊论文5篇,从中可知,清末边疆史研究者新生代十分活跃,后继有人。
横向对比看,清末边疆史研究论文的高被引数与高下载量,与“清末商会”等专题相比较,都较低,这说明清末边疆史研究并非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显学,边疆史学是边缘史学。
表4 单位分布
表5 高被引文章
清末边疆史研究的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宏观总论及区域研究两类。
宏观总论方面。赵云田编著的《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清末新政研究》最具代表[2],该书主要研究20世纪初10年间,也是清朝最后10年边疆地区实施新政情况,乃清末边疆新政的专题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2012年出版的阿地力·艾尼著《清末边疆建省研究》[3],乃近年来清末边疆史研究的佳作。该书试图把始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检讨清政府是如何将边疆地区纳入同质性、排他性的“中国”秩序之中的。即以清末边疆地区建省为主轴,分析探讨清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将其版图逐渐整合到一元化的国家里,如何将传统前近代国家改变为近代主权国家,以及这种转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表6 高下载文章
部分涉及的著作有冯建勇所著《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4],作为《边疆文库》系列图书之一,该书着眼点在于从民族国家构筑与生成的视角,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的过程。
此外,白钢主编、郭松义等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 清代》一书[5],第五章“边疆特别行政体制”论述了边疆施政特点、清末边疆危机下的应变改制等内容。
区域研究方面。关于东北,高强著《清末东北边患与移民实边问题研究》[6]一书,分析了清末东北边患与移民实边政策的关联,即边患导致了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的出台,边患的加剧导致了移民实边政策的深化,并对该政策进行了评价,包括促进增长、完善设施等积极意义及问题与不足。
焦润明著《清末东北三省鼠疫灾难及防疫措施研究》一书[7],主旨清末东三省鼠疫灾难作为东北灾荒史上重要的主题内容之一,更具有学术上的拓荒性和现实应用性。在内容上,作者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得出了原创性结论。
范立君所著《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一书[8],在占有大量中日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人口学、语言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1860~1931年东北移民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过程、动态特征、性质等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移民与东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其中第一章“清末边疆危机与移民东北”论述了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第五章“移民与近代中国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论述了移民与清末东北双重行政管理体制的终结,附录二有“清末东北行政设治表”。
关于西北,高文远著《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一书[9],分析了清末西北回民反清运动的远因及近因,并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分区探究。
周耀明著《边缘、族群与国家清末西北回民起义》一书[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的传统定位和认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修订,试图揭示出此历史事件呈现的族群矛盾与对抗的复杂性及晚清朝廷、官府的治理和举措对西北回民社会及回民武装斗争的作用和影响。
杨绳信编著的《清末陕甘概况》一书[11],乃史料集。
关于西南,《李文学起义清末云南哀牢山地区各族农民起义》一书[12],主要论述了李文学起义的始末。
汪永著《辛亥第一枪清末四川反正诛杀赵尔丰纪略》一书,以吴庄、余正本等人为首的“三合会”、“三合保路会”的活动为主线[13],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复杂历史背景中的斗争历程。
马菁林著《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一书,探究了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的发展变化[14]。
总体而论,清末边疆史研究的著作,以东北研究较为深入,西北、西南研究相形落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末边疆史研究由冷趋热,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内容欠均衡,研究力量分散,地域化色彩鲜明,属于边缘史,西北、西南地区的研究相形落后于东北。
[1]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0(4).
[2]赵云田.20世纪初的中国边疆 清末新政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阿地力·艾尼.清末边疆建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冯建勇.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变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5]郭松义,李新达,杨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清代(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高强.清末东北边患与移民实边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焦润明.清末东北三省鼠疫灾难及防疫措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 1860-193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高文远.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运动[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8.
[10]周耀明.边缘、族群与国家 清末西北回民起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11]杨绳信.清末陕甘概况[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12]云南大学历史系《李文学起义》编写组.李文学起义 清末云南哀牢山地区各族农民起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
[13]汪永.辛亥第一枪 清末四川反正诛杀赵尔丰纪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14]马菁林.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