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莉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向“学”的过渡,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一、尊重学生个性,营造良好氛围
1.教师要有亲切积极的教态.数学课的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难理解,有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上带来的影响,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沉闷和压抑.教学中教师应有亲切、热情的良好教态,因为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令学生兴奋,激发思维,从而能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探索知识.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要经常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然后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三、强化思维训练,发展创造思维
1.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好奇是思考的源泉,是创新的火花和动力,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2.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常常启发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思想上的疑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
3.善于启发诱导,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式.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性地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就会产生一种定式心理.这样的定式心理会严重妨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启,如果不加以克服,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难以产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克服定式,不限于老框框、老办法思考问题.四、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日常教学中,而且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使学生既接受了从课堂、课本和老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理论,又学会了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思考,把死读书、读死书转变为会读书、读活书,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除了创造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挑战.作为数学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数学课堂这片沃土上一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