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亚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适应新教材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建构思维阶梯,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
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课标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三、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实验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原理”即是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从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变化实质——选用哪些化学物质(有时还应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物质)?发生什么特征的反应?属于何类型的变化?结果如何?为什么得这样的结果?②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质量、体积或粒子的数目)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关系或过量关系?③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的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条件?
2.通过装置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装置原理”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实验的目的,应当选择的何种仪器、何种设备、采用何种组合连接方式,可以从以下引发思考:①仪器选用——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质,检验,干燥,收集,吸收,分离,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②配套组合——根据实验需要选用仪器的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塔配?为何这样?能否做某种调节或代用?③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的连接顺序和安装与拆除的先后顺序为何要这样?不遵守此顺序会带来何不良后果?
3.通过操作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操作原理”指的是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理由.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①操作步骤——为达到某实验目的,应当经过哪些操作步骤?这些步骤先后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要经过这些步骤?为何要安排这种顺序?省略或调动这些步骤会有何影响?②注意事项——实施某个实验步骤时应注意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③安全措施——实验过程可能会出现哪些事故?如何防止?万一出事故应如何处理?依据何在?
在实验活动中,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实际出发,抓住侧重点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典型的实验探索入手,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应以培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科学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由训练而获得提高的,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成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