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待人宽厚,易于交往,与一些对其电影颇为不屑的影评人,也能成为好友。至于他的作品,可以称为“作家电影”,亦可称为“实验电影”。世人知道他,多是通过《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雷乃的名字常与法国新浪潮导演们联系在一起,但他更应被视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一生拍出多部独特而令人回味的作品。阿伦·雷乃于3月1日辞世,想必唤回许多人对他电影中记忆和创伤的印象。
他惯于采用多种电影语言的叙事方式,以剖白人物内心世界为主,时而以意识流,时而穿插现实现状的手法进行对照,这正是他借助电影技术来达到“高于生活”的艺术目的,也使观众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与影片中的人物精神对接。
阿伦·雷乃,1922年6月3日出生于法国莫尔比昂省的瓦讷市。因为身体不好,他幼年的教育多数在家里完成。12岁时,他收到一份奇妙的生日礼物——一台8毫米摄像机。他开始用这台机器拍摄小短片,培养出拍摄电影的浓厚兴趣。
17岁那年,雷乃去巴黎学习表演,随后加入法国军队,直至“二战”结束。此后,雷乃拍摄了一些短小纪录片,并在33岁时完成《夜与雾》。这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短片,用32分钟时间展示集中营对犹太人的无情摧折,镜头在各种场景以及细节上缓缓移动,于平静中震撼着观众的内心。“二战”硝烟散去已十年,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惨剧开始被遗忘,或被有意遮蔽。雷乃的这部短片,仿佛一枚安静的炸弹,使人们远离历史,却被击中。
之后拍摄的《广岛之恋》,实属他导演生涯中第一部故事长片。此剧讲述1957年一个法国女演员到日本广岛拍戏,偶遇当地一位建筑工程师,两人抛开世俗伦理,生发出爱情。因广岛曾受的严重创伤,女演员在精神上深受战争伤痛和记忆的困扰。情欲与爱情,肉体与精神,历史与战争,统统交织在一起,如同在她梦魇里层层出现,形成诡异又丰富的叙事结构。
雷乃最初的设想是将《广岛之恋》拍成《夜与雾》那样的纪录片,但在与其朋友、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交流之后,改变了这一想法,并请杜拉斯亲自写剧本。他只丢下一句话:“请记住,你是为拍电影而写,观众不可能像看书那样把胶片倒回去从头看一遍。”杜拉斯没有辜负雷乃的期望,剧本《广岛之恋》最初是绵延16页的对白,作者呓语式、脱离本体叙述轮廓的写作方式,使阿伦的电影获得一种新的灵感。
阿伦·雷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将戏剧化的、舞台式的元素搬入电影。《广岛之恋》中女演员身份的构成形成两个剖面:一是因战争埋下的阴影而不断伤怀;一个则因此而试图从肉欲中获得新生和自由的渴望,鲜活与衰败紧紧捆缚一起。
杜拉斯后来回忆:“他的想法是把电影剧本写得像歌剧那样,犹如作曲家为剧本配音乐——就像德彪西为梅特林克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谱曲。”这并不奇怪,因为雷乃是百老汇歌剧的忠实观众。
他另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阿兰·罗伯-格里耶受邀写此片时已然是很有名的“新小说”派掌门人。
很多人耐着性子看完之后,竟觉得和没有看一样,捉摸不透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一幢迷宫式的巴洛克旅馆里,X先生向A小姐喋喋不休讲述他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见过面,A小姐起初不信,可是被他讲述的各种细节和证据说服。
整部影片将人物的记忆、幻象、思考、真实场景穿插交织,看起来不是剧情,而更像对人物思维运行的逻辑表述。这部片子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阿伦·雷乃在炫耀他的剪辑、拍摄技巧,也因而引来不少争议和批评。可是,这种颠覆性的电影革命,完全突破了古典叙事呈现的方式和画面感,最终奠定了其在整个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
文字和镜像的呈现有着很大区别,这一点对于从小喜欢漫画、注重画面感的阿伦·雷乃而言并不成问题,可是如何从每一次电影探索中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实力,以更深刻传达电影主题和人物情感,是他一直在实验的过程。活到91岁,他仍乐此不疲地在电影中融入个人的创作理念。
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雷乃获颁终身成就奖,在领奖之际他表示,有人说其作品多叙述记忆,但他要做的是去刻画出人们想象中的图景。
雷乃前不久刚获奖的新片《纵情一曲》,就将悲喜人生结合,展现了同一段人生映射于不同人生之上的色彩。有评论者认为,阿伦避开了所谓的电影真实,转而用一种更加舞台化的手段拍摄出了这部电影——他又一次大张旗鼓地把戏剧搬上了银幕。
作者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