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4-04-29 00:00:00
财经 2014年8期

新经典

《重新发现市场》,(美)约翰·麦克米兰著,余江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约翰·麦克米兰生前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乔纳森·洛夫雷斯经济学讲座教授。麦克米兰的研究兴趣涵盖经济改革、市场制度的跨国比较、发展中经济和转轨经济的企业精神等。

本书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使市场有效运行的因素是什么,以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何在。作者认为,自发演进是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要完全发挥市场的潜能,则还需要来自政府的帮助。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看待:与任何中央计划相比,市场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中的矛盾,有时政府会扭曲甚至破坏市场,然而要实现经济的最大潜力,来自政府的帮助却又必不可少。

《阿根廷现代化道路研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考察》,董国辉著,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年12月

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经济现代化战略的地区,也独一无二地走过初级产品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新型出口导向三种发展模式。拉美的政治模式也经历了考迪罗主义、寡头威权主义、民众威权主义、官僚威权主义、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演变。可以说,拉丁美洲积累了现代化建设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一战”爆发前后,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世界粮仓和肉库”。从20世纪30年代起,该国现代化进程步伐放缓,逐渐沦为一个“衰败国家”。本书聚焦于从独立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阿根廷,从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政治现代化等方面对拉美地区现代化作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知识与情趣

《德国特征:德国人如何走到今天》,(德)汉斯-迪特尔·格勒弗特著,常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本书探讨了德国民族典型性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德语语言和德国文化的传承中经年累月保持不变的东西,揭示出这些传承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德国人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认为,德国文化中缺乏一种国际性城市的气息。具体而言,在德国社会生活交际中缺乏“交谈文化”。这在英国和法国高度发达,而德国人不太善于交谈。此外,在城市生活氛围中,人与人要避免冲突和争吵就需要通过讽刺来保持相互间的距离。英法文化中,讽刺是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在德国,即使是从施莱格尔发展而来的概念“浪漫反讽”也难副其实。

《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马平安著,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1月

马平安,1964年7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辛亥革命史和北洋军阀史研究。

中国有着悠久集权传统与观念,且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何既维护好中央权威,又尊重地方利益,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保持一种上下相维、水乳交融的共赢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从军权、财权、外交权及中央与边疆地区关系等角度,探讨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揭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基本原因,说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有足够的权威与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张旭东著,崔问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著有《批评的踪迹》《纽约书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对话启蒙时代》《我们时代的写作》等。

本书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改革中“文化热”及代表性文学、电影的批判性解读,试图在社会语境和形式符号的时空秩序里追溯“中国现代主义”的生成与流变,同时从思想文化角度对“新时期”进行了深刻的历史观照。作者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理论感觉基础上,将新时期的文学和电影放在“中国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讨论,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阐释,对相关研究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