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读陈从周先生之《说园》,获益良多,遂有所感。故本文以读书笔记之形式,借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的“三境”之说:物境、情境、意境,聊表读之所思所想,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关键词:说园;园林;物境;情境;意境《说园》一书乃基于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而论之,既是高度提炼的理论精品,亦富有文学小品的婉约清丽,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作为今之学子,细品《说园》之后,亦将所思所想所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而略表读后所感,借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之“三境说”以示余之感悟。
1园之物镜
何謂物境?即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出自然美之境界,同时又便于园主人的生活和休息娱乐。《说园》之中有诸多叠山理水、花木鸟语、亭台楼榭的造景之法,吾将其归于物境之中,撷选文中部分精彩文字,再结合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1)叠山理水之境。自然之美是园林富有物境的前提所在,叠山理水、鸟语花香、四季变换等等都是造园者亦或是园主人所崇尚与醉心的自然和生活。要理清楚何谓叠山理水,必先了解山与水之间的关系。《说园》之中讲道:“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处理原则悉符画本。”自古以来,中国园林造园的核心都离不开模仿自然,崇山峻岭、滔滔江河、辽阔平原都是园林所模仿的对象。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而园林空间却极为有限,故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对大自然原样照搬,只能有意地、着重地对自然中的某一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与调整,从而呈现出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之境。《说园》之中,先生关于叠山理水之法亦有他独到的见解:“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自来叠山理水,未有孤立之言。要营造得宜之山水,不仅要认识到其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在处理时亦须要运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将山与水完美地结合,使叠山理水之境让人体会到“山令人静,泉令人清”的审美情趣和身心感受。
(2)花木鸟语之境。园林以山为之骨架,以水为之血脉,以草为之毛发,以花木为之装饰,以烟云为之神采。要创造园林的自然之美,仅具备骨架和血脉是不够的,还须饰以毛发,点以眉目。故物境之营造不能缺少花木的栽植和鸟语的映衬。花木鸟语之境,须注重虚实之道。实者,花木也;虚者,鸟语花香也。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谓之:“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迥曲折四字也。”创造园之鸟语花香除了注重园外之“借”与景外之“时”,还应与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相融合,不然清代文人张潮怎么会在其《幽梦影》中描述道:“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招摄魂梦,颠倒情思。”花木鸟语之境,亦须注重四季更替之法。宋人郭熙在其《山川训》中谓之:“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之景,虽同一者,却又不同。山石四季更替之道,花木亦如是。
(3)亭台楼榭之境。亭台楼榭皆属园林建筑。《说园》中对建筑的处理之法也颇让我记忆犹新。园林建筑在设计之初须考虑将其置于地势空旷之处,以显大气磅礴、空透之势。除此之外,建筑物亦注重功能与形式结合,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终成高度提炼的艺术精品,如先生所言:“建筑物必功能与形式相结合,古时造园,一亭一榭,几曲回廊,皆据实际需要出发,不多筑,不虚构,如作诗行文,无废词赘句。”说道人、景、情三者之间的关联,先生将之概括得极为精妙。“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至此,无不体现出建筑物在园中的重要地位。故亭台楼榭之境引人入胜,使游园者可以醉心于山水,流连在花间,憩息于亭榭,令人心旷神怡。
2园之情境
客观物象首先要冲击到人的视觉、听觉或嗅觉,这种感观的美一旦通过概括、提炼、赋予和点染,就会上升到情与景相互交融的第二种境界——情境。[1]情境也,园林所独有的艺术之美,即将自然与生活相融,通过布局的裁剪、概括、提炼等各种艺术手法,上升到画的艺术境界。
(1)立意融借画论。画家在作画落笔前讲究“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于造园而言,亦是如此,须先有意图,然才是设计施工。五代荆浩在《山水赋》《山水诀》中说“山要回抱,水要萦回”,“山立宾主,水汪往来。”此画论在苏州诸多园林中都有所体现。又如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成曾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行,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环秀山庄的布局正是对该画论的诠释,全园以山为主,以水为宾;主山在东,次山在北。在《说园》之中,先生多次提到画论画理亦通造园之理,园林之中的观赏点虽遍布各处,却井然有序,看起来皆似一幅幅不同的画,深远而有层次。“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若我们能够懂得这些道理,“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等等,见其片段,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
(2)空间小中见大。众所周知,作山水画难于对空间的勾勒,咫尺之间要有千里万里之势,造园亦如是。私家园林占地有限,当我们在园中徜徉,常常感到看不尽,看不完,看不够。因此,要使有限的空间如计成所言“咫尺山林,多方胜景”,就必须做到空间之小中见大,其造法主要有三:
曲直之法。先生认为园林中的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园林也是同样的道理。正如书中所言:“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虚实之法。引起游者的错觉或者联想,于实中求虚。先生在虚实之道上亦有自己的见解,“虚实之道,在乎过渡得法,如是,则景不尽而韵无穷,实处求虚,正曲求余音,琴听尾音声,要于能察及次要,而又重于主要,配角有时能超于主角之上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贵在无胜于有也。”
藏露之法。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有这样的描述:“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园林入口的艺术处理,可谓是藏之典范:步入园门,先映入眼帘的是狭小的入口,然才是通向较为宽敞的前厅,从厅的旁侧进入窄长的廊道,经一番迂回曲折,到达面向天井的敞厅,而从敞厅再一次通窄弄才能进入下一个场所,其间两道高墙之间是曲折走道。由此可见,造园家充分运用其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3园之意境
“文學作品言意境,造园亦言意境。……意境因情景不同而异,其与园林所现意境亦然。园林之诗情画意即诗与画之境界在实际景物中出现之。统名曰之意境。”换句话说,意境就是从物境与情境之中去触景生情,最后进入情景交融的思想共鸣。
(1)巧在因借。《园冶》中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给后世造园者极深的影响。“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林自身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加以调整与改造。诚如《园冶》中云:“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而“借”则指的是园内园外之间的联系。《园冶》中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如遇千岩竞秀的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辽阔无垠的田野,皆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其收入囊中,为园林增光添彩。先生在《说园》中讲道“园外有景妙在‘借”,意境的营造与“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善于“借”周围之景,引之入园,既可丰富园中景色,亦可营造园之别样意境。
(2)精在体宜。《说园》中多次提到要“得体”“合宜”,究竟何谓“宜”呢?有学者对其解释为:一是因地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也就是说造园时,造园者应着重考虑其地方特色和所处地区的文化熏染,在植物的栽植方面需考虑乡土植物,而且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亦须具有地方特性,使不同地方的园林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乃因地制宜;“华丽之园难简,雅淡之园难深。简以救俗,深以补淡,笔简意浓,画少气壮。”因此,造园之意境还应以简为宜,以少胜多;“山林之美,贵于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这句话无疑将宜自然不宜雕琢准确而概括之。依先生观点,对于园之意境的营造重在“得体”,并不是要营造得如何精美华丽,其实,能够做到园之大小有分别,园之静观动观有区别,在合适之处置适合之物,各臻其妙,方为“体宜”,则意境自出。
(3)贵在含蓄。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飘然于物外的情,是凌驾于外形美之上的更高一层的美学境界,有着极为含蓄的内涵。而先生也曾说过:“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笔,弦外之音尤绕梁间。”诚然,诸多私家园林其主事者乃文人,其造园受自身经历和学识所影响,故总会吟诗作对以作倾诉。于是,园林中所营造的山水、建筑,或者栽植的花木总是“以景寓情,托物言志”。难怪先生言“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4结语
细读《说园》之后,文中之精美辞藻、精彩案例仍令我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正如先生之言“能品园,方能造园”,而今之造园者,尚不能精通“品”字,那么试问,不知怎“品”,遑论其“造”,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之处。《说园》虽已过去数十年,但文中之造园理论仍对当下有极其深的影响,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作为今之学子,不仅需要对传统予以继承和发展,同样需要吸取新鲜的事物,因地制宜,亦要因时制宜。如何将园之“景”“境”留于园中,我想待通晓《说园》便明了于心了吧。参考文献:
[1] 王其均.画境诗情——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 金学智.苏园品韵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 曹林娣.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衣学领,周苏宁,沈亮.苏州园林魅力十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6] 贾岗.造园的哲学——读陈从周《说园》[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01):3335.作者简介:陈思,女,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环境与景观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