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
【摘 要】抗战中后期《中央日报》广告,记录了抗战大后方社会变化发展的诸多信息,为研究抗战大后方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抗战心态及大后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关键词】《中央日报》;抗战大后方;广告;史料价值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也随之移驻重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央日报》刊发过大量广告。这些广告从新闻之外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政治、经济、生活等信息,为抗战大后方的各种建设做出了贡献。它们不仅是抗战大后方广告史的重要一页,而且也构成中国近代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中央日报》广告内容涉及领域很广,从商业扩展到文化、教育诸方面。根据刊载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商业金融广告、文化教育广告、政治通告等公益性广告及各类私人广告(如婚启、同居、报丧、警告、悬赏、招领、寻人启事等)形式,大多数广告由普通民众所发,因而更能折射出抗战大后方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抗战心态及大后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本文拟通过抗战中后期《中央日报》有关抗战大后方的四类广告,探讨其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一、婚姻启事
(一)订婚、结婚启事
订婚、结婚类启事在《中央日报》的私人启事中最为常见,现随机选取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五日《中央日报》第一版中的三则婚启如下:
1、刘维邦为舍弟维国、马河清为次女玉珍订婚启事
承顾孝根、邬家驯两先生介绍,谨詹于国历卅二年八月二日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订婚,特此登报敬告诸亲戚友。
2、向第金、余哲娟结婚启事
我俩承孙定远、万淑芬夫妇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及本人同意,谨定于三十二年八月六日在渝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诸亲友。
3、巢林川为七男维昌、江子齐为侄女昌永结婚启事
詹于国历八月四日为维昌、昌永在山洞举行结婚典礼,特此敬告亲友。
由以上三则婚启可知,从婚启的发布人来看,有父母、叔伯、兄弟以及结婚者本人等。一般都是选取在家庭地位尊贵或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家庭成员作为婚启的发布人。从刊登时间来看,既有在婚礼以前刊登,也有在事后刊登。在形式上亦有简单和复杂之别,以上三则婚启形式比较简单,仅有发布人、婚礼举办的时间与地点。
在抗战时期,每日都有不少婚启,如此数量巨大而文字简短的婚姻启事看上去凌乱琐碎,没有太大意义,实际上却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对时人的社会生活有真切的反映。婚启中,“承某某、某某两先生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反映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姻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不过“父母之命”已成为一种征供求的意见,已不是婚姻的主导因素。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成为常见现象。不少婚启把“我俩意见相合”、 “我俩意见相恰”、“我俩意见相投”作为婚姻的主要前提,如卫斌、张忠梅的婚启:“我俩情投意合并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谨詹于民国卅四年国历七月十八日,已在北碚举行婚礼,特此敬告诸亲友。” i这说明,自由恋爱交往成为婚姻的基础,婚姻自主权在不断提高。婚启也能反映出抗战形势及民众的政治态度,如抗战期间,婚启多有“国难期间未敢铺张”、“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等语,如程省、于子珍婚启中说“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 ii矫捷、赵克馨的婚启说“国难期间未敢铺张,远道亲友不及周知,敬乞谅察。”iii抗战艰苦,民众省去婚宴费用为国节约,支持抗战之情、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从中亦折射出战时物资匮乏、人们经济拮据的状况。再仔细观察,很多婚启都提及婚礼举办的场所,如“重庆百龄餐厅”等,这些可以为研究抗战大后方的餐饮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婚约解除启事
离婚启事在《中央日报》的私人启事中也不少,随机选取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中央日报》第六版中的两则离婚启事如下:
1、项济谦、陈丽琼离婚启事
兹因双方意见不合,难以偕老,双方自愿脱离夫妻关系,今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除经凭亲友另立离婚约为据外,特此申明。
2、曾仕伦、李长华解除婚约启事
我俩自订婚以来,双方意志不合,经亲族及当地保甲和解,自即日起,解除婚约,以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此启。
传统中国,人人视离婚为畏途,特别是女子。随着社会的变迁,西方的影响,到民国时期,离婚已渐被民众接受,女子婚后再嫁的风气日益盛行。上面两则离婚启事指出离婚的原因是“意见不合”或“意志不合”,这说明民众开始注意婚姻质量,把情投意合作为婚姻存在的基础,也反映出民众的婚姻自主权日益提高,当然,也不能排除男子借着“意见不合”的理由抛弃糟糠之妻。iv “离婚——这一以前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以启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大量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离婚现象的某种认同。” v
婚姻启事作为《中央日报》广告的重要内容之一,确实容纳了大量的社会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观察抗战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好视角。
二、香烟、药品类商业广告
抗战时期,随着大批人口的西迁,尤其是国民政府、工商文教团体的西迁,使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城市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中央日报》商品广告内容的丰富,表明抗战西迁给西南大后方带来经济的繁荣。《中央日报》商品广告涉及内容极广,包括香烟、药品等。如1945年7月20日和28日第四版的两则香烟广告:
1、勝利迫人,我们应该准备做些什么——迎接迫临之胜利,准备复员工作,加紧建国。
2、胜利在迩,为完成抗战,加紧建国,人手“复员牌”卷烟一枝,警惕国人勿忘当前吾人所有最迫切之工作——准备复员。
这两则广告因时制宜,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抗战形势(抗战即将胜利),把商业盈利与响应政府号召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时政性。这也折射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为研究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提供了侧面的史料。
再看几则医药广告:
1、特效痔疮丸:痔漏便毒,行坐艰难,医药不良,病苦万般,立服此丸,负责根治,倘不见效,原洋退还。爱国制药厂发行vi
2、介绍痔科专门医师廖允文:余患漏甚剧,遍访名医,均称治疗期间需半年以上,且无一定可以治愈之把握。因工作问题迁延,迄今症状益剧,行动维艰,近承友人介绍,就治于廖医师,不匝月而愈,十载痼疾,一旦根除,感激之情难以言喻。敬此鸣谢,藉作介绍廖寓中正路六十九号。商务印书馆重庆工厂厂长宣节启vii
第一则广告,厂家利用抗战的特殊环境取名爱国制药厂,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爱国者请用国货”,制造了身份的认同,将爱国主义延伸到国民具体的消费行为中,普通民众使用国货,是他们参与救国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这则广告也从侧面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之路,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性。第二则广告利用社会中较有权威的消费者(商务印书馆重庆工厂厂长)做广告,给人以一定的说服力或可信度。但是也有可能是虚假广告,故意夸大了该医师的能力,可信度值得怀疑,这也是广告史料的局限性所在。
大量医药广告的存在,反映了西南大后方医药业的繁荣和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西南大后方的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渐渐打破封建迷信,民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促进了西南大后方社会的文明和开化。
三、文化教育类广告
文化教育类广告是《中央日报》广告中的亮点,包括学校招生广告、书籍广告等。
(一)学校招生广告
随手翻阅抗战中后期的《中央日报》,就会发现学校招生广告铺天盖地,很多情况是一版广告中有四分之三都是招生广告。这些学校包括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女子学校、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等,既有政府投资承办的,也有民间私人经营的。抗战中后期大量西迁学校聚集在陪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繁荣了西南大后方的教育,而《中央日报》中大量的学校招生广告的存在,恰恰反映了西南大后方新式教育方式的发展,西南大后方的教育观念得到巨大转变,由旧式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大众化。学校的多种多样,一方面说明各类学校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框架。这时期的学校招生广告,为研究抗战中后期西南大后方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二)书籍广告
《中央日报》中书籍广告数量亦较多,既有关于中、小学课本的,又有名著等,但更多的是带有民族情绪的读物。例如1943年6月21日第一版的书籍广告中有重庆三友书店发行的穆超的《革命的人生观》、梁乙真的《民族英雄百人传》,力行出版社出版的白尔《奔赴祖国》——“本书是写作家后起之秀白尔先生的杰作,全书十余万言,他以大胆的、泼辣的写出敌伪的残暴,写出中国青年奋斗的史诗,不独是中国青年,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鼓舞性。
在动荡不安的战争时期,人们需要精神食粮,特别是那些鼓舞斗志、激奋人心的抗日书籍。可见,《中央日报》的文化教育广告,承载着向群众宣传抗日,鼓舞其爱国斗志的使命,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即对日抵抗,并号召全民族人民共同起来抗日救国。
四、公益性广告
《中央日报》广告中有许多通告,就内容而言多为公益性质,即政府公益公告和户外广告,比较常见的如政府各部通告、公司通知等通告。请看下面三则广告:
1、财政部公告:
兹遵照国防最高委员会议决案,制定黄金购户、存户献金办法公布之此令。
黄金购户、存户献金办法:
一、政府为充实反攻军费起见,特举办黄金购户、存户献金,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
二、本办法公布前,已向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中国国货五行中信,邮汇两局购入黄金及存入法币折合黄金存款之购户、存户,于兑取黄金时,应依明本办法规定之定率捐献黄金,但其数额在一两以内者,免予捐献。
三、捐献黄金定率定为所购所存黄金数额之百分之四十。
四、购户存户捐献黄金于向经办行局兑取黄金时一次献缴,但依购户存户之便,得按兑取黄金时中央银行总行挂牌,金价以法币折合缴献之。
五、本办法之公布之日施行。viii
2、搭机乘客注意:现值气候不正,霍乱流行,自即日起,凡搭机前往各地旅客,须缴验预防注射证书方可购票,特此公告敬希詧照。中国航空公司谨启ix
3、民生实业公司重庆至磁器口航线
开船时间:重庆上水 午前六时、八时、十时、十二,午后二时、四时。
磁器口下水 午前五时三刻、七时三刻、九时三刻、十一时三刻,午后一时三刻、三时三刻。
沿途:牛角沱、猫儿石(即化龙桥)、沙坪坝,均靠囤船上下客人。x
《中央日报》通过广告形式发布了大量的政府通告,及时地发布政府政治决策,使民众能够实时了解和把握政府的活动动态,这也就使得史学工作者亦能实时跟进当时的政治动态。这些广告为研究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而大量公司的通知或启事,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个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比如民生实业公司经常在《中央日报》登载各路航线等,为我们研究民生实业公司这一个案提供了详备的信息。
小 结
选择《中央日报》中的广告作为史料,一方面是由于笔者对《中央日报》较其他民国报纸熟悉,一方面亦是因为《中央日报》中的广告很少为人所引用,更增进笔者欲试之心。虽《中央日报》广告涉及领域广,然对比《申报》、《大公报》等商业性报纸,《中央日報》中的广告明显显得严肃刻板,内容中亦多为启事、或公益性广告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不及其他报纸丰富多样,原因可能是《中央日报》为国民党机关报,主要是用来宣传其政治主张的,而报刊经费亦不太依赖广告的来源。但换个角度思考,正因为《中央日报》的“严肃刻板”,“不花哨”,其广告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显得更加的可靠,其史料价值的地位也更突显出来,为研究西南大后方提供了别样的史料,这亦是笔者选择《中央日报》中的广告作为史料使用的原因之一。
注释:
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星期四,第四版。
i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星期日,第四版。
ii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一日,星期三,第一版。
iv 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v 随红松:《中国近代离婚观念的嬗变——以<中央日报>离婚启事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1期。
vi《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星期三,第五版。
vii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五日,星期四,第一版。
viii 《中央日報》,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星期二,第一版。
ix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星期一,第一版。
x 《中央日报》,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七日,星期日,第四版。
【参考文献】
[1]蔡朝晖.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06(2).
[2]郭承波.中国近现代广告中的爱国主义诉求[J].文艺研究,2008(1).
[3]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J].历史档案,2003(4).
[4]胡俊修,任晓飞.本土化与民族化:近代中国香烟广告的文化诉求[J].学术交流,2009(5).
[5]蹇福阔.报纸广告中的社会变迁——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与重庆为例[D].西南大学,2008.
[6]李晓娟.从报刊广告宣传看中国抗战的全民性——以《申报》抗战广告为例(1936—1937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苏士梅.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广告传播的区域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孙会,张文洲.《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J].社科纵横,2008(3).
[9]孙会,张润泽.《大公报》中的医药广告与近代社会[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0]随红松.中国近代离婚观念的嬗变——以《中央日报》离婚启事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11]王玉蓉.延安《解放日报》广告研究[D].河北大学,2003.
[12]王儒年.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与爱国主义的世俗化[J].史林,2007(3).
[13]张光华.从近代报刊婚姻启事看近代社会变迁[J].史学月刊,2007(3).
[14]《中央日报》1943年6、8、11月刊;1945年7、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