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2014-04-29 11:25程露莹
艺术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群众建设文化

摘要:《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教民务农”。新都为古蜀国都邑名城之一,自古就是开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新都作为古蜀都邑三大名城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从自然生态和民族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新都自古到今就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新时代和谐社会背景下,实现新都区群众文化的又快又好发展就需要立足新都现实,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把新都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和时代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文化空间的创新构建,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多视角创新,统筹城乡地域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群众文化面貌的健康有效转型和繁荣。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都;建设;思路与对策1新时期新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形态,制定科学措施促进群众文化发展和把握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的意义。

(1)文化馆站建设和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截止2013年末,新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开放的项目遍布13镇(街道)文化站(中心),开放内容按和开放时间达到了原定目标任务要求的标准。区政府、区文体广新局分别对“三馆一站”建设工作做出细致全面的安排部署。成立工作组,加强协调,督促、指导“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和国家文化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验收工作。并组织专业人员对设施设备进行安装调试。针对个性化群体开展个性化文化服务。对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青工影院和文体活动广场和设施设备进行配置;免费提供读书沙龙、数字娱乐体验、文艺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项目,组织图书馆、文化馆开展图书阅读,艺术培训,以及文化大讲堂、百姓故事会等活动服务,有效地丰富了广大青工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2)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管理网络体系并投入使用。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础,成立“新都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与管理系统”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按程序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管理系统进行招标采购,由区图书馆邀请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管理系统、硬件提档升级、图书管理软件进行安装,并对区、镇、村公共文化服务点位进行培训。

(3)深入开展以“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度主题的成都文化四季风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年舉办“民俗闹春、音乐消夏、欢歌庆秋、劲舞暖冬”为季度的主题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群众文化主题活动系列演出60场,“快乐周末.百姓舞台”文化品牌活动继续深化,影响得到全面提升。承载健康向上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汇群众文化艺术的展示和赛事为一体,通过每周末的活动开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活跃生活、凝聚民心、和谐社会,推动我区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4)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并展开相关的培训。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好图书流转车、流动舞台车,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老百姓身边,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结合员工自身工作和特长组织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会代训开展培训;通过“快乐周末.百姓舞台”为平台对其工作人员开展活动策划、后勤管理、节目视频等培训,确保人员达到培训时间及培训效果。

(5)加强乡镇(街道)群众文化协会、团队或组织,队伍的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全区13个镇(街道)已建立群众文化协会45个,民政部门登记的有10个,各镇(街道)建有70支特色文化队伍。结合各镇(街道)实际,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文化队伍,如:香城俱乐部、马家龙灯队等特色文化队伍。

(6)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提高阵地利用率。按要求,落实了村(社区)享受财政补贴的宣传文化辅导员,印发《新都区村社区宣传文化辅导员工作职责》,各宣传文化辅导员积极配合镇(街道)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室的五大功能作用。按程序由村宣传文化辅导员提出申请,各村逐级推荐上报,经区人社局、区文体广新局对申报人员审核同意;二是由文化科牵头,组织区文化馆、图书馆对申报进员进行核实后区文化馆统一发放补贴费。三是制定工作目标责任书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2新都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不足

人类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中,社会的和谐统一体是由一些相对自主的社会的微观世界组成的,社会的微观世界就是客观关系的空间,是逻辑和必然性的场所,这一逻辑和必然性对于那些控制其他场域的东西来说是特殊的、不可简约的。”[1]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前提下,诸多文化形式呈现出竞争不对称,融合不完善的特点,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减弱,文化工作人员不断减少。群众文化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竞争是非对称的,交融是欠缺的,内容方面呈现出的是一种离析现象。

新都拥有大量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宝光寺,明代状元坟遗址等数百处。出土有青铜古籍、金银字画等数千件珍贵文物以及数不清的珍贵自然遗产风景,都是巴蜀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长河中发出了绚烂的光芒。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和缺乏有效的保护,许多的文化遗迹正在遭到破坏乃至消失。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整合新都分散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将会有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新都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系统和体系,缺乏活力。就新都文化事业单位而言,人员结构呈现逐步老化的现象,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体育中心等单位在一些优势领域正出现人才断代和人才缺失的危机。当前新都的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完善。新都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财政,工商,土地等部门缺乏统一,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协调统一。政府缺乏可操作的、适用性强的发展政策和执行标准,以至于造成新都区部分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竞争力不强。

3社会重构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思路与对策

新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遗产,立足于新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即注重模式发展,又侧重内容形式的创新,努力构筑新都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紧抓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基本型事业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以政府层面的文化框架结构营建。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更高层次的开放文化发展就要打破体制对文化资源的发展制约,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金进入到文化发展的资金运用过程中,并充分利用民间文化发展资源进行政府层面的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和公益性质的文化建设。政府方面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性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多方面和途径的适当优惠,从政策层面的改革来吸引更多投资,做大做强新都文化市场。(2)以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核心,打造新都“古蜀都邑”绿色旅游服务。新都“古蜀都邑”历史文化是绿色环保旅游的精髓。针对不同的文化消费主体和消费热点,按照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的原则。建立新都特色的文化资源运营机制,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新都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并做好文化的运营保健機制。新都是具有千年历史王朝营建的都邑,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景观特色如挹锦城门楼,古蜀王妃墓葬地,战国木椁墓等。例如,可围绕营建相应古蜀文化圈和建设蜀国文化展厅,与殷商遗址相结合,以再现春秋战国万马奔腾景象。以长江宝光寺为核心的“四大丛林”文化带。宝光寺在佛教信众中享有盛誉,布局典型,并且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典故,围绕其特殊历史地位可加强宝光寺精品馆,书院的建设,并做好文化传承。积极邀请佛法高僧和社会名流讲学诵经,把其打造成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法圣地。

(3)以政府为引导,以群众为基础建立大众文化工作的普及型工程。群众文化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方式,坚持总结和创新的文化建设精神实质;坚持主导文化建设的主流地位;不断加强主导文化的先进发展方向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艺术是对情感,习惯,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的完美表达”,因此要坚持以民族文化特色为主题,尽情展现华夏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特质,同时吸收大众文化发展的长处“以我为本,优势互补”。坚持以“主导文化”建设为重点,“民族文化”建设为实体,不断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需求,改善和满足群众对于文化发展的多重需求。

群众性文化的工作开展首先要讲究科学合理,政府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大公益性质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有计划组织的进行。努力加强改善相关事业单位基础性设施和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政府为主导,多种形式社会资金融入的形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逐步完善文化事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引进新都文化人才加入。最重要的是要多加关照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休闲产业如娱乐,旅游,服务和体育等产业。积极挖掘区内文化名人,乡土艺术家以及高校,专业文化艺术团队等的资源,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搞好跨越城乡系统的文化共建工程。形成独具新都特色的文化亮点。

注重群众文化空间的重构,群众文化的空间主要包括以城区集镇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的文化馆站的馆舍,文化广场与村级文化活动室等这些显性的实体空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组织活动的隐性空间。群众的文化空间正处于新旧重构的阶段,可采取途径措施不断调试开拓新的文化建设空间和修补逐渐瓦解的文化发展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群众文化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创新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发挥主导文化的引领作用,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和载体,设法使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容民族化和地域化,把主导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大众文化的特长融合进民族传统文化中去。而这种融合过程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的过程,没有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这种整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民族众多,文化异彩纷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开始被汉族所同化。将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整合以打破地域局限性;对整合后的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推广,通过民族文化融合和推广的途径进行文化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各民族群众文化。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参考文献:

[1] 皮埃尔·布迪厄(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程露莹,(1975—),女,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分析、各型群艺活动策划与编导、群众文化等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群众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