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岩
【摘 要】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们既具有普通语言的特点,又明显的不同于普通语言符号。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认为,任何符号都是由符号,指称对象以及解释项构成,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它们共同完成了解释符号的使命。本文拟从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探讨,解释其生成和流行的原因,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皮尔斯;符号学;网络流行语
【Abstract】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are the products of network era. They sha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languages, meanwhile, they have som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ir 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all signs are made of sign, object and interpretant. The three factor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separab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making a deep explanation of the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s from Peirce's semiotic theory in order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better.
【Keywords】Peirce, semiotics, popular network catchword
1、符号学
现代符号学有两个起源: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和他的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他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二者不可分割。索绪尔认为符号的任意性是其根本特点之一,即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符号意义的产生是由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的。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被认为是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认为任何符号都由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组成。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但二者的理论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皮尔斯认为,所谓符号,其作用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样东西,传递某种意义。这一定义涉及到符号、符号所指代的客体对象以及人对符号所作的感知或解释(解释项)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符号可以在某个人头脑里激起另一个相应的符号,或者一个更加发达的符号。他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符号的三个要素如同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一个要素的存在都依附于另外两个要素,并且人们对每一个要素的理解也要依赖于另外两个要素。也就是说,符号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皮尔斯认为,符号意义的实现是从符号到指称对象再到解释项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是符号、指称对象和解释项三者之间动态反应的结果。比如“狗”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指称对象是某种动物,对某些人来说他是忠诚的象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代表着卑鄙或背叛。由此看出,皮尔斯把解释项看作是一个符号所产生的另一个符号,是人们对原符号作的感知或解释。
在皮尔士看来,符号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是三元的,即一切符号学的研究问题都不能回避符号、对象客体、解释项三个方面。只有在此基础上,符号才能使我们超越感官的限制,表征抽象的事物,同时帮助人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另外,符号还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传达特定意義,实现人际交流的目的。因此,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在解释符号现象时,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本文拟用皮尔斯的符号学说,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探讨,解释其生成和流行原因。
2、网络流行语
近几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每年都会评出该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主要包括两类词汇。一类是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有意无意创造的,进而被广为接受,广为流传的词汇,比如“给力”,“赞”,“压力山大”等。另一类词汇通常伴随着现实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在网络上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广泛流行的一些热门词语,比如百度网站2012年评选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的“XX style”,“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等。这些语言往往伴随着社会上反映强烈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同步产生,构造形象,指称简易,表述方便,满足了网络流行语迅速流行、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些词往往包含网民某种深层次的心理诉求。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的传播力和聚合力主要得益于其综合使用了多种符号形式。网络的多媒体特性使得符号的传播更加简洁,形象,更富创造力,更加大众化。
2.1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特点
在网络传播中,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争时间、抢速度成为网络交际的重要特征,简洁生动、容易上口往往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共同特征之一。另外,许多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社会热点现象或新闻产生的,网民往往利用这些语言表达某种心里诉求或社会态度。在现实社会中,网络就为这样一种诉求或态度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在网络交流中,语言环境相对自由,交流群体通常是比较有创造力的年轻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网民的诉求往往会通过一种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可能是夸大了的、戏谑的或是更加形象简洁的。这类网络语言既是对语言符号本身的改造与创造,更是网民社会心理诉求和社会态度的符号表达。这些语言有对社会现象的赞扬和对人的激励,更多的是社会负面现象的揭发和鞭打,以及网民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揶揄。由于以上原因,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和多样性。网络交流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对象被无限扩大,造成了符号意义(即解释项)的多样性。比如“正能量”这个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现在网民们为所有积极向上的的、健康的、给正面人力量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的标签,以此来激励自己和鼓励他人。在非正式人际传播中,交际双方更看重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网络语言中大量缩写语的使用,更是说明了它遵循着快与简的原则。比如当下十分流行的网络语言“高富帅”和“白富美”,用三个单字形容词来指称社会上的特定人群,其虽不符合汉语的语法构成,但是简洁而又内涵丰富,因此被广泛使用。
第二,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和随意性。网络语言符号的产生有两个重要途径,即形式上的重组或内容上的创新。网络语言符号在现有语言符号的基础上,打乱原符号的使用范畴,改变原符号的使用环境,以此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语言内容和个人情感。同时,在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追求新奇和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性通常和随意性联系在一起。网民在新符号的创造中,往往会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将各种语言符号随意组合,标新立异,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以前十分流行的“hold住”一词,把英汉两种语言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随意性。
第三,网络语言的即时性和模糊性。网络流行语大都具有很高的流行度,却很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网络上每年都会评选当年十大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当时被广泛使用,但是持续时间都不长。比如前几年流行的“给力”一词,当时几乎人人都用,以至于《人民日报》上也用到了该词。但是现在这个词已经很少被提起,类似的词语还有“杯具”,“雷人”等。还有更多的词是伴随当时的热点新闻产生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平息,流行语也会慢慢失去光彩,比如前几年的“躲猫猫”,“我爸是李刚”等。另外,网络流行语的模糊性,往往也是其语言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无限扩大造成的。例如“XX style”是由一首流行歌曲带来的语言符号,但是它的意义却十分模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2.2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的原因
网络语言符号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网络交流的环境。网络交流相对自由的环境和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和简洁性使得网络语言有一定的随意性。网络交流的特点改变着网络语言的文体,也创造了机巧横生的新语言。如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汉字“囧”,原本是古汉语里面的一个生僻字。该字的符号古今相同,但它的指称对象则截然不同,至于它的解释项,则更加因人而异了。在网络语境中,“囧”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视觉上看,“囧”酷似人脸的轮廓,表示悲痛、无奈、忧伤、尴尬等含义。无论该词的哪种原义都与现在被网民广为接受的含义相去甚远。“囧”,作为生僻汉字的复活和流行要哀伤归因于网民的再创造,因其形似一个人苦闷时的表情而得到了网民的“重用”和喜欢,将其本义曲解后进行大量而广泛地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化,是其由传统语言向网络语言的转变。最初,语言符号指语言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指称对象是其指代的事件或实物,之后指称对象作为符号,又衍生出另外的指称对象。如新闻中的“中国式离婚”中的“中国式”被抽离出来,这是“中国式”的第一个表意系统。“中国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负面现象的代表。此后,网络流行语的内涵被提升,其指称对象完成第二步的符号化,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等词。在这个层次的符号化中,网络流行语会脱离原有的语境而存在。网民采取调侃的态度,用另类的方式来对社会的负面形象进行了讽刺。相同的词语构成还有由“江南style”发展成的“航母style”等。
第二,公众的心理诉求。许多网络流行语最初是一个言语事实,它反映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或社会态度。不断涌现的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时政符号的另类标志。网民要么不满自身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要么质疑政府行为,便解构原有话语符号,经过符号的重新组合或是再符号化,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或是给旧的语言符号赋予新的解释,表达其无奈,戏谑,调侃的心态。同纯粹的网络语言相比,这类语言承载了更多的内涵意义,貌似娱乐的网络语言背后蕴含着现实社会中话语权博弈。可见这类时政网络语言不但具备网络流行语的生动形象、短小简洁等特征,而且往往从字面上难解其意,内涵和外延同时被扩大了。比如2012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你幸福吗”,出自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后来这句话迅速流行。面对高房价,高物价,这句话变成了网民对现实的一种调侃。网民通过使用这种流行性的符号,形成独特的“下层舆论”与政府引导的上层舆论互动。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话语权力,是公众监督权力、构建公共言论空间的文化形式。比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网民借用热播电视剧里的一句话,表达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同样,几年前流行的词“躲猫猫”,也是网民的“下层舆论”,表达了对政府官方聲明的质疑。
第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风格,它以一种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缩小了“高雅”和“大众”之间的差距,模糊了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讲究一种零散的、自由的形式和结构,用一种调侃的、游戏的态度去颠覆传统。网民使用流行语,使自己带有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寻找到新的社会定位。“屌丝”一词高票入选2012年百度十大流行语,但是却没有被《说文解字》在评选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说文解字》给出的理由是该词不够高雅。网民正是在这种“高雅”与“低俗”之间寻找自身的定位。
3、综述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有众多的生成和流行原因。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有助于丰富符号学的研究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语言的变化进行考察。网络语言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符号的指称对象的扩张和解释项的不断丰富和变化,其主要原因有网络交流的环境特点、公众的心理诉求、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等等。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社会语言符号,同时,它在塑造、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网络环境的自由宽松使其带有粗俗化、随意性等特点,我们在肯定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时对其应加强管理和引导,使其服务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Volumes 1-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6).
[3]丁尔苏.超越本体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
[4]丁尔苏.论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3).
[5]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张云辉.络络语言语法与语用研究[M].学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