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2014-04-29 15:28付娟
艺术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

付娟

工业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的经济突变引起了西方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就当时艺术领域而言,艺术各界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影响下,先后出现了拒绝理性压抑和传统束缚,不满足于再现客观现实,且有意识地表现内心世界的现代主义艺术倾向。最早便出现在文学与绘画领域的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逐渐影响到电影艺术的创作,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与对外部社会的评价,极具深度意识的批评为特征。“梦幻、幻觉、闪回”等非再现性意象的表现往往作为隐喻表达创作者所思所想, 而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的精神世界并不是能简单阐述清楚的精神和灵魂。伯格曼、布努艾尔、费里尼等成为现代主义电影的大师经过不懈努力对现代主义电影的存在与衍生功不可没。

现代主义电影存在明显的两个不同时期:1920 和 1930 年代如茂瑙、德莱叶、布努埃尔等导演作品时期,而戈达尔、帕索里尼、安东尼奥尼等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的导演的电影时期。

1自我的苏醒

现代主义电影创作者以一种较为新颖的电影语言,试图表现人类内在的欲望,呈现出人类苦闷的生存状态,受众经常不能清晰理解影片中非情节化的叙事处理,导演的意图不被直截了当地展现,似乎是处在一种意识的朦胧境遇,晦暗的题旨与对现实的批判,带给观看的一种焦虑直感。例如,作为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之作《广岛之恋》,就是一部典型的主题复杂多义的影片,本片采取频繁的回忆与现实场景的切换表现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有别于传统电影那样直白单一表达创作者意图,而模糊地充满了多层次的内涵。这部电影中,“爱情与反战”“博爱与人性”“过去与忘却”“理智与情感”等主题被不同的观者获悉和理解。的确,我们界定这部影片,不能简单地讲明白其反映了怎么样的主题,因为影片表现了多义的内涵。

对于现代主义电影的研究已达成“主观意识成了现代主义观的典型条件”这一共识。可以说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实现了主题从世界转变为人,从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变为探寻主观精神存在,是一种由外向内转变的改变。现代主义电影更为关注人之自我,作为主体的人的内心感受和状态。作为现代主义电影重要内容的先锋派电影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先锋派电影创作以一种新的电影叙事准则和手段满足了人们日益丰富和深思的精神探寻,主要以人的心理状态和知觉感受为表现的客体,如《一条安达鲁狗》就以一种无常规叙事的天马行空、看似无逻辑地表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变化,先锋派艺术家们创造出的是藏匿在其内心深处非理性的艺术感思。

对现代主义电影分析产生深厚影响的电影精神分析学将“银幕”看作“镜子”,超越了传统电影观念的“银幕”似“窗户”“画框”局限。观影的主体进入到电影的表意参与之中,观影主体的认同机制参与互动隐匿于电影本文中的主体意识,这就存在一种隐喻:银幕如同一面镜子。带有先验意识的观影主体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影像既成为主体想象,又促使主体不断地想象。因此,影片因为观影主体的互动参与,被赋予个人经验有关的影像含义,实现了影片的内涵再创作。

2非再现表达

有人说现代主义艺术“焦虑”的艺术有其一定的道理,现代主义艺术本就与个人情感、孤独及对社会和与人交往倍感的绝望等有关。人类因工业文明生活越发便利,却带来了一种更为恐怖的状态即“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个人心灵上的孤寂, 精神上的焦虑”等吞噬着人类的灵魂。这种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世界层面的痛苦直接导致最为敏感的艺术家们创作时候的表达,一种忧心的焦虑伴随内外。因此,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显得荒诞而多义,不再直接讲述一个简单明了的主题,而是通过“荒诞”“晦涩”“非常规”等艺术形式暂别传统艺术的习惯与故技。

现代艺术形式上的“荒诞”如《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在空旷且仅有一棵树的地方不着边际地等待戈多,而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这是一个未知。他们无聊了便故意瞎扯,胡闹以除等待的寂寞,甚至在后来有个小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会来了”之后的第二天,一样的时间地点,他们继续等待戈多,仍旧说着无聊的话消遣时间。他们始终在等待, 等待戈多的出现。就这样一部剧作以荒诞的形式表现了当代人一种生存状态,混沌、模糊甚至虚无地幻灭着。与传统剧作相比,其缺乏情节、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更无戏剧冲突,但却充满力量地反映了战后那代人的焦虑和渺茫的生活状态。

在现代主义电影中“脱离客观现实”这一特征也表露无遗。在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伯格曼的影片《野草莓》中,就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以一种无意识错综复杂的心理时间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进行切换讲述故事,空间的转换也不被具体的物理空间所影响,时空之间的转换显得相当自由。现代主义电影创作改变了传统的逻辑的、线性的叙事方式,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时空转换表现创作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再如同样为世界电影大师的库布里克,影片充满现代主义电影的意味,他的影片往往具有“阴郁”“戏谑”“滑稽”的创作手法讲述导演自己的世界观,来自他的电影盛宴颠覆传统、超越现实,富有深沉的哲学含义令人深思,抒发的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

现代主义电影根本上背离传统的现实主义表达宗旨,以一种非再现的创作思路表达了导演的精神世界,是现代主义思潮向电影行业蔓延的结果。作为一种影像表达实现了扩宽电影自身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了电影传达的旨意。

3颠覆中继承

随着各种对现代主义电影的学术研究开展,已然得出磊磊成果。其中就有人从“重新评价电影和现代主义的联系”视角入手,从“电影研究对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有什么帮助”及“现代主义美学的视角,能否以及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电影历史和重构电影理论”兩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为出发点对现代主义电影进行重新评介,也表示“无论人们在何种程度上赞同或者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挑战,它的确为我们理解现代主义现象开拓了更广泛、更多元的空间,避免陷入从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从T.S艾略特、艾滋拉·庞德、詹姆斯·乔伊斯和弗朗兹·卡夫卡到塞缪尔·贝克特、阿兰·罗伯格里耶,从阿诺德·勋伯格到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以来的任何一种单一逻辑体系。十多年后,学者们已经开始摆脱那个体系,转而描述现代主义的其他形式。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区,现代主义的形式都会根据自身的地缘政治位置做出调整”的看法。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作者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 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 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1]按照作者的表述,我们了解到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对传统的一种背离、一种反叛,然后由于社会的变化,艺术需要也发生了改变。

作为一种传统,只是在一种参照之下存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以来,现代主义成为一种传统。现代主义电影是一些艺术风格相似的电影创作不约而同地产生而出現的一种电影文化,这群艺术家有相同的理念追求的同时,也在电影领域积极实践,他们的创作感思来源于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感悟,是一种回应、反思的证明。“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 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 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正是现代主义宣扬的思维模式,然而现在已被后现代主义文化消解与抛弃,以一种否定传统,只关注现象表面,不探寻深层意指。

但是,即使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传统始终不会被抹平,对解释性思维模式的放弃意味着后现代主义盛行了,并不能说明现代主义被完全取代,只能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变化,在革新的同时也在继承。现代,从未被取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恰好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现代主义电影。从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世界看出其对现代主义电影的忠诚与支持,《鹳鸟踟蹰》《尤里西斯》和《永远的一天》等影片无一不存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电影特征,以“作者”姿态表达他对历史、政治、生命等领域的关注,诗化之中蕴含浓浓的哲学底蕴。现代主义电影创作并未终结,安哲罗普洛斯多意性与暧昧性的影像坚持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略显悲痛地是我们这位伟大的“希腊电影之父”离世,带着未完成作品的遗憾离开,实为电影界的莫大损失。

4结语

现代主义电影不仅在技术层面如先锋派、法国新浪潮等创作实践上丰富了电影视觉表现手段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影像表达的意义和内涵方面得以挖掘和创新。换一种理解,其实当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现代主义的多义性的理解。现代主义电影并不会因为安哲罗普洛斯的离世而彻底消失,受社会思潮影响深厚的电影艺术领域会迎来下一个春天,解释性思维模式能给人的生命意义带来重量与慰藉。纵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难发现,都带着一种继承、一种颠覆,想必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手段,且事实的真相应该是它们谁也不会因为社会进程的发展而完全消逝。生活中都能找到属于它的拥趸者,只是介于大众与小众、流行与暂时不流行而已。参考文献:

[1] 杰弗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一墙之隔》创作谈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