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民间葬礼上的“散花”仪式

2014-04-29 13:49王国旭
寻根 2014年1期
关键词:散花镇雄仪式

王国旭

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的镇雄县,是中原入滇的主要交通要道,东与四川叙永相望,西与贵州毕节毗邻。由于古代中原地区对镇雄开发较早,因而这里也是彩云之南汉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地方。据《镇雄县志》记载,自汉以降,就陆续有汉族迁入此地,大规模的汉族进入镇雄,则主要在明洪武年间,他们随傅友德、沐英等将领进入云南,南征北战之后举家军屯于此,故镇雄的地名多有当年戍边部队军屯的影子,比如中屯、头屯、营盘上等。这从多数汉族的家谱记载中可以得到验证。

时世更替,这些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军人后裔早已忘记自己乡关何处,但已潜移默化的乡音习俗却常常给他们打上故土的烙印。其中,流行于镇雄各大乡场的“散花”,就是这种独特的烙印。每逢有成年人去世,祭祀仪式上总是要以“端公”(带有职业或半职业性特点的民间宗教活动者的巫、道、佛法事的人)主持、旁边人参与的说唱方式抒发亲人对逝者的思念。这种内涵丰富,口头传承,即兴抒发,格式固定,句式灵活多变,唱腔独特的韵文体唱词,当地人称为散花或“算花”。

镇雄散花仪式的构成

散花仪式一般出现在埋葬逝者的前一天晚上,当孝男孝女在法师的带领下完成“绕棺”仪式之后,亲戚朋友集体围坐在棺前。这时候,由法师引导,众声相随,相互唱和,极具戏剧意味的散花仪式开始了。

散花有固定的体式,散花人一般在开篇之初长声唱道:“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散花词结束,则为“花文不尽,花又来催,再有好花,请师又散/来年又散”。在整个仪式中,端公及所有的散花人各司其职,一般是端公负责敲击鼓铙,掌控节奏和旋律,间或承上启下,打花结子,散花人则负责循环散花,鼓声不停,则散花不止。

散花过程中,如果散花人没有按正式的套路进行,组织葬礼的端公有时也扮演散花主持人的角色,他们会适时对上一首散花打上花结子,引导散花人重新回到散花活动的主题中。

除了孝子不能参加散花外,散花人来源广泛,有饱读诗书的民间才子,也有见多识广的“江湖”人士,不管来自何等阶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大多是头脑灵活、口才极好的艺术家。散花过程中,常有人屡出奇花,让在座包括端公先生在内的散花人闻所未闻,这个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尴尬的鼓点不时落下,催下一个散花人接花。这时候,周围的人也会跟着起哄,忧伤的葬礼瞬间也变得热闹起来,甚至会笑声不断。

镇雄散花的内容

散花的内容根据死者的身份及与散花人的关系,不一定相同。如果死者属于年寿已高,威望辈分都较为悬殊,散花人一般比较严谨,气氛较为庄严,很少有戏谑笑骂的成分,多为歌功颂德、泽被后世的赞美祝福之词。如果死者为寻常人家,且与散花人同辈,则几乎不受限制,发挥的余地非常大,因而散出来的花也是最精彩的,最能展现散花人的才气。散花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追忆悼亡

每一场散花仪式中,追忆悼亡都是活动的主题。散花人通过回顾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表达对亲人的无限哀思。散花人此时仪态严肃,唱腔哀婉,催人泪下。常常花文未完,孝家已哭倒一片。如:

(1)丧里有人闹,听到散花文。我今来到此,说花文来散花文。散散花文度亡魂,度得亡魂西天去,逍遥快乐在天庭。不散东长和西短,不散南京与北京。不散地下出河水,不散天上日月星。不扯四书十八载,不吹古今高脚文。散花要散色色新,要合理来要合情。我今会谈不会仿,洗耳恭听好原因。前花未尽,后花相催,再有好花,请孝堂各位先生。

(2)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暑往寒来春夏秋,夕阳桥下水东流。将军战马因何在,野草衔花遍地愁。一张白纸四角裁,阎王老爷带信来。金字牌来银字牌,钥匙挂锁两边排。金盆打水来洗脸,银盆打水来洗身。周身洗得干干净,打开箱子取衣衿。取出衣衫并老鞋,才给老人穿起来。往回穿起走入户,这回穿起入棺材。两个回头四块板,万古千秋里面存。花文不尽,花又来催,再有好花,请师又散。

第(1)则花文多为端公的开篇致辞,对本次散花活动的各项议程有所规定,强调散花的目的是为了超度亡魂,作最后的狂欢。因此希望大家能秉承实际,合情合理,不散家长里短,不散子虚乌有,不掉书袋子等。第(2)则花文对逝者死时的情态加以细致的描述,从阎王带信到洗浴赴死等环节一一道来,尤其是对孝家给老人穿衣入棺的细节追述达到高潮,让人情难自禁。

2.讽喻教育

散花既为死者悼,又要为生者谋,因而花文中常有很多讽喻人世的内容,有民间教化的作用,是传统民间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散花文多为散花人洞烛人事之后的反思,所以乡人们聆听花文,也恰恰是一个参与劝诫、警醒的教育过程。如:

(3)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太阳出东又落西,人生在世如花飞。五行八字生成就,何须去想要投机。千人自有千人利,一翻水涨一翻鱼。人寿不可岁月比,世事如棋局局新。时来之时心欢喜,运退之时也悲啼。游闲之人朝上醉,拥有福利日日居。木匠之家少凳椅,眼馋之人无美衣。贫寒人户儿女广,富贵之家子孙稀。街里光棍财不短,蒙胧盗汉钱百余。无钱子弟真仁义,有志男儿少人提。许多寿高无孝子,未见愚夫有发妻。忤逆兄弟常怄气,和睦夫妻早分离。百年在世能有几,三岁孩童也归西。夸文道武都是戏,争强作恶一场虚。福禄寿喜前生定,要财子禄心是虚。这些都是一场梦,丢开愁云乐悠兮。

(4)散花要散时时新,要合理来要合情。春有牡丹与芍药,夏有荷花和水仙。秋有黄菊怕霜降,冬有腊梅开过年。花逢时节各开放,人无两时再少年。花谢花枝来年放,人死一去不回返。人生在世莫恍惚,必然注意少年间。玩玩耍耍就混过,混混光阴又一年。光阴似箭催人老,人弱无能转少年。记得红颜又满面,一时胡须到嘴边。胡须发白黑难染,耳聋要听高声音。眼睛不好观书慢,牙齿不好食难餐。酒席场中不敢去,鼻涕口水讨人嫌。青山绿水懒去看,一心只想得个闲。奉劝世间诸君子,要找钱来趁少年。

第(3)则花文对世事无常、公平难期发了一番感叹,并通过各行各业事与愿违的表现,劝诫世人要安守天命,珍惜光阴,安怀度日。花文受佛道两教思想的影响,指出人生如花,开谢有常,但遭际各异,如木匠无椅,好美无衣,这一切都是前生注定,抗争无用,享受所拥有的一切,看淡功名富贵。第(4)则花文以花比人,训示世人要珍惜少年时光,更暗示花能重放,但人不可两度少年。青春年少如任情玩耍,没有奋斗目标,不知道求学进取,转瞬就会白发苍苍,一事无成,只能徒呼奈何。

3.戏谑娱乐

镇雄汉族人家的葬礼,尤其是一些高寿老人的葬礼,孝家除了悲伤之外,还有一些喜庆色彩,因而葬礼上的散花人有时难免插科打诨,一是为了消减葬礼上的阴郁氛围,二也是为了娱神和娱人的民俗价值。如:

(5)夫此花者,不说此花来历,叫我散花我散花。矮子本姓张,讨了十二个小婆娘,十二个婆娘坐月子,鸡蛋吃掉几箩筐。十二个娃娃要屙尿,把矮子冲到黑龙江。不是矮子会浮水,吸呼儿吸呼儿见阎王。花文不尽,花又逢春,再有好花,请君散来。

(6)夫此花者不由此花来历,算首巧妙的花文给你们听。清早起来不对头,眼睛落在沙沙头。昨夜看到人咬狗,捡起狗来打石头,狗打石头三两次,石头咬狗两三口。瞎子看到流眼泪,聋子听到骇得抖,哑巴见状哈哈笑,瘸子跑步扯到球。花文不尽,花又相催,若有好花,请师又散。

第(5)则花文调侃了一位张姓矮个子男人,并以夸张的手法把其娶群妻生多子的窘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听之让人忍俊不禁。第(6)则花文则以超常的文字搭配,塑造一个非常荒诞的场景,给人以如坠云里雾中之感。

长期以来,散花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间口头艺术,大部分内容都为散花人即兴创作,语境依赖性极强,许多散花人在散花之前要先了解死者的生平及乡亲们的评价,甚至还要事先打好腹稿;其次,由于是大众表演,花文表现手法多样,常常使用传统诗歌中的赋比兴手法,以景起兴,以事铺排,层层推进。最后,散花在语言上雅俗结合,既有浓郁的书面语气息,又有当地的方言俗语穿插其间,听起来婉约别致,演唱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

镇雄散花的历史渊源及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散花是佛教和道教中通行的一种仪式。佛教散花是以真花披散佛身,以此敬佛。《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和《华严经》中,都有散花一品,认为在佛前散花为对佛的供养。据传,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浴佛节时亲临门楼观看行佛,散花敬礼。现在南亚地区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贵宾客的民俗,当是古时散花礼俗的遗风。佛教的散花仪式,所用素材多为鲜花,后也有改用纸花的。道教中的散花科仪式,其源应溯及佛教,但从仪式本身及象征功能方面都已经本土化了,整个过程中皆不用真花,而是通过诗歌韵文唱诵。在道教科仪中,散花多与瑶坛、云舆、五献等内容相联系,常为行进中的诵唱,间亦有立定念诵的。

总的来看,散花仪式是佛道传至南方之后,二者渐融一体的产物。散花并非镇雄所独有,如巴楚一带,笃信鬼神,巫风盛行,也是散花仪式经久传播之地。散花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人们把纯粹的祖先信仰扩展到社会中立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兼有悼亡、纪念、教育、礼俗、娱乐等多方面的民俗功能,活动在南方的众多神职人员(端公先生)成为这一信仰的日常执事者。

关于散花仪式的解释,民间传言认为花是人的隐喻,即人活一世,如同花荣一生,花开花落,恰如人生的魂聚魂散,因而以花喻人,是要启迪芸芸众生,人世轮回,花期短暂,劝诫世人应该尊敬长者,珍惜人生;同时也有告慰逝者、宽慰后人的象征意味。学界对此的论述可谓凤毛麟角,余云华认为花是华夏人的标志,死是回归花林的永生,并指出:“《散花歌》之所以称为安魂的歌,是因为我们国家叫‘中华,国人自称‘华人,中华图腾柱叫‘华表。这些‘华是远古图腾的‘花。”

在调查中,有一位邹姓的老先生(入职端公一行已五十多年)说,花亦即话也,散花也就是散话,主要是借助散花人的口,赞颂逝者的品德功勋,表达亲人朋友的沉痛哀悼,而对一些散花人来说,也借用这样的一种场合发泄自己的一些心声。因而花文有常,但变化无端。他的解释在当地端公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是,镇雄民间婚礼中有一项必不可少的“花宵”环节,与葬礼上的散花仪式遥相呼应。“花宵”仪式在迎娶新娘的前一天晚上举行,新郎家邀请同辈姑表至亲,齐聚一堂,边说“四句”边喝酒,这些“四句”以七言为常,偶句押韵,多为祝福、戏谑之作,可以称得上男人成年礼的赞歌。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人大多进城务工,城市化进程难以避免地给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带来冲击。如今,镇雄包括散花在内的诸多民俗文化生态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散花为何物,更不用说即兴创作和表演,因而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加强挖掘整理,制定保护开发的措施,抢救这一濒危的民俗活动,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猜你喜欢
散花镇雄仪式
夜自习等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朴镇雄:共同促进鲁韩交流合作
敦煌佛曲《散花乐》研究
热情的镇雄
站好外交官生涯最后一班岗——访韩国驻青岛总领事朴镇雄
衡山丧葬仪式中“夜歌”的世俗性
春天,聆听花开的声音
镇雄传统民族刺绣的演变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