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菲
牟平都姓为蒙古族后裔
牟平《都氏族谱》中记载必里海是都姓的第一代蒙古先祖。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宁海州志》卷十一日:“必里海,海当元初,以功历迁至都达鲁花赤,兼管宁海州(今山东牟平)诸军奥鲁、劝农事。中统元年(1260年),海死,子孙袭其职,遂占籍牟平。焦志云,至今存姓日都,是其后也。”“抄儿,牟平人,海之子,袭本州达鲁花赤职。”“不老赤,牟平人,海之孙,袭本州达鲁花赤职。焦志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这里所说的焦志,是指明朝嘉靖年间,宁海州同知焦希程所修《宁海州志》,清修《登州府志》、民国修《牟平县志》,亦均有相同记载。牟平有地方志,始白焦志,浙江宁波天一阁有明刻本。因明朝嘉靖年间距元代并不遥远,所以焦希程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即当时宁海都姓是元初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
牟平蒙古支都姓的由来
牟平《都氏族谱》序言记:“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都氏自此始。”
根据史书记载:必里海中统元年(1260年)去世。这一年忽必烈称汗。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正式建立。1276年元军灭宋,1279年统一中国。这一时期是必里海的儿子抄儿任牟平达鲁花赤。抄儿去世后,必里海的孙子不老赤任牟平达鲁花赤。必里海家族,历经整个元朝,传承脉络清晰,到元朝末年,在牟平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赫的大家族。
元、明改朝换代之际,明朝廷派钦差大臣到各地巡捕前朝蒙古族官员押解京城问斩。然而,必里海及其子孙执政时推行的是民族和谐政策,政绩清明,佛性仁义,万众所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受到了汉人的拥护。为此,牟平当地百姓联名上书,舍命相保。此举感动朝野,明太祖朱元璋钦赐必里海后人姓“都”。必里海的后人以“都”为姓,即以官为姓,不仅属于“钦赐”,而且也是取先祖必里海的官职名“都达鲁花赤”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一是要后辈铭记先祖之名,二是要后辈铭记先祖之德,蒙古支“都”姓至此开始。
牟平蒙古支都姓的迁徙及分支
凡出身牟平的都姓,不管居于何地,也无论走到哪里,都奉都达鲁花赤必里海为始祖。
从明朝开始,必里海的后人渐与汉人融为一体,族繁丁众,荡析离居。牟平都姓后裔开始迁徙到山东西部以及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地。这些迁出的都氏由于战乱,族谱遗失,遂与牟平都氏失去联系。
明朝嘉靖年间,祖居地的都姓人迁徙定居在牟平东部的黄海岸边,名为北头村。与当地汉人和睦相处,“养牛习耕作,造船学捕鱼”,逐步形成了北头村及其周围酒馆、峒岭、东场、南北松山、夏家疃、双林前等都姓人集中居住的村庄。
清康熙以后,蒙古支都姓人又从北头村、酒馆村等开始迁徙到大连庄河、瓦房店等地,之后从庄河、瓦房店等地继续向北迁徙,居住地逐步扩大至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由于他们迁徙时间较晚,故与山东老家一直保持联系,当地修建祖坟与修族谱都是同步进行,因此世系脉络清晰,辈分排列用字至今保持一致。
山东牟平的《都氏族谱》所记的始祖为元初都达鲁花赤必里海,而连续的世系传承则是从明朝嘉靖年间居住在牟平的都氏三公镇、亮、宁开始分为三支,因此镇、亮、宁均为一世祖。
从明朝初期必里海后人以都为姓,到都氏三公镇、亮、宁,之后有七代八代的都姓先祖则因为“谱不及者代远也,远何以不及,以不能及也”而没能予以记载。
牟平北头村的都氏家祠,是最为古老的宗祠,家祠何时所建已经无从考究,镶嵌在院内墙上的一块石碑记载着在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曾被修缮过。家祠大门上年年必写的一副对联是:“奥鲁劝农,在元朝总执州事;以官为姓,至昭代世居海滨。”家祠里至今仍然悬挂着镇、亮、宁三位都姓先祖的宗谱,家祠正殿两侧悬挂有都本基老先生为姜各庄北头村都氏家祠所题匾额,墙上还贴有都氏后裔的捐款榜,无处不体现都氏族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时刻情系祖居地。
(题图:牟平姜各庄镇北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