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胜 霍夏梅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与个人访谈,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与现有文化资源设施供给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能完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要从根本上建构和完善供给体制与机制创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供需机制;定西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291-03
作者简介吕德胜(1979- ),男,青海民和人,讲师,从事历史文化与社会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31209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1亿[1]。定西市安定区共有新生代农民工3.6万人,占全区人口9.6%。对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部分社区和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访谈,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与文化设施及场所远不能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
1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1.1经济条件根本制约文化需求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农民工形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决定和影响农民工的经济地位、文化水平以及心理等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2]。经济条件是能够从事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影响自身能否实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因素。从统计结果来看,70%的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 000~1 500元,其工资收入普遍较低。而受城市生活消费意识普遍提高,物价不断上涨等因素,近60%的人其大部分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支。根据消费者效用函数理论,受消费者收入预算线的影响,无差异曲线和收入预算线的相切之点是消费者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在无差异曲线上,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减少)必然影响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增加),但消费者总效用不变。为满足总效用水平不变,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两种产品之间作出选择,60%的人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则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开支减少。
1.2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单一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除单位在节假日统一组织安排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外,闲暇时间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人自主消遣和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图1)。
1.3精神文化生活价值观念务实从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结果看,员工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丰富,价值观念趋向务实,生活态度平常,既不乐观,也不怎么悲观(图2)。
2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是呈现阶梯式的,在满足较低层次如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的基础上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样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他们有满足需求的权利。
2.1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的形式主要有自主娱乐和单位安排娱乐两种形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至某一水平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5]。在工资水平较高且工资边际效用递减的场合,新生代农民工宁愿减少工作以增加闲暇,而不是继续增加劳动供给以获取收入。在劳动与闲暇的替代效应下,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于是对单位统一安排文化娱乐活动期望值很高。他们希望有关部门或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电视、图书报纸、电脑、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或项目,或者由单位统一组织看电影、看戏或一些集体性的文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单位未能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个别单位也只能提供简单的宣传栏目展板或是一间狭小、简易的活动小屋等,如此简陋的活动场地和随意的文化阵地建设,不具备为员工经常性开展文化娱乐、体育锻炼等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
2.2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农民工大都没有一技之长,使得他们很难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面临着“技术尴尬”[6]。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制造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学历低,技能少,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需要,无法满足制造业市场对技能工的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技能工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技能工的劳动报酬不断增加,制造业中劳动成本不断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的渴望程度也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据调查显示,当提及“近期努力的目标和实现的愿望”选项时,86% 的人希望“学习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65%的人表示“宁肯吃苦也要多赚钱”; 48%的人则 “渴望能干出一番事业”。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和生活洗礼后,意识到学习和掌握一门娴熟的谋生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渴望单位能提供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大多数人都借助电脑、图书报纸和电视等媒介及时了解时事动态,不断开拓视野,更新自身知识,朝自己的愿景进行奋斗。
2.3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随着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这种现实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7]”。然而,通过调查统计显示,65%的人平均每天工作9 h,23%的人每天工作10 h以上,只有12%的人每天工作的时间在8 h以下。显然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且劳动强度大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可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较少,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客观上限制了他们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更是无暇顾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自然明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掌握和提高能够适应社会必备的文化素养和能力要求,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自然有着比较强烈的渴求与愿望。
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供给机制
目前,定西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除了本身从事的工作环境压力过大、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负担较重以外,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存在相对短缺,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供给体制与服务机制。而这种供给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困境与现状。
3.1政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均处于明显弱势,加上定西市自然条件限制和农民工自身收入局限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产品更多的是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鉴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文化资源供给,使他们得到最大的福祉和利益,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共享。当地政府应加大民生支出资金,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与保障范围,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力度,提供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如在农民工密集区域建立配套完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包括文化广场、体育公园、阅报栏、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宣传橱窗等[8]。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团组织等部门发挥本单位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和力量,针对不同行业性质,举办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待条件成熟,可以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等基地,多举办一些“符合市场需求和新生代农民工要求”的培训班进行免费培训。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重视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德教育,关注政治思想动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新生代农名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进而提升文化生活质量。
3.2社区搭建文化活动平台目前我国“农民工可获得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主要为: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小型休闲文化广场、社区科普站( 室) 等五类社区文化服务设施”[9]。但通过调查与访问发现,上述文化服务实施除了一些可供新生代农民工活动的小型文化广场外,其他文化服务实施基本缺位,社区专门对农民工提供服务的窗口较少,缺乏人情关注与人文关怀。社区除了为居民提供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外,更重要在于提供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服务。要大力提倡社会互助,开展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和增进人们的亲情、友情、乡情,塑造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文化活动,具有娱乐、传播信息、教育和自我实现的功能”[10]。为此,所在社区应把农民工这一群体也纳入社区的管理与服务范围之内,特别是对其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理应关注和重视。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加强社区的文化服务功能,在整个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过程中,应搭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平台,开创一些活动载体和内容,让新生代农民工住在社区,热爱社区,以社区为家,让他们充分享有社区的更多服务,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心灵归属。
3.3企业创建内部文化机制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灵魂。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自觉有赖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决定于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企业文化的空白往往会导致农民工精神文化的沙漠化;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使农民工精神文化日常化;企业文化的强化才能形成农民工精神文化的制度化[11]。一是企业不仅是生产场所,更是员工的生活场所。企业在做好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篮球比赛、“文明宿舍”评比和郊外参观等,将员工组织起来,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创建和谐、团结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使员工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双重需求的同时,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关心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注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三是重视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员工的各项权益。企业在为员工办理五险一金的同时,还应该宣传和解释社会保险的相关工作,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通过企业内部的文化机制,把企业文化贯穿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将企业文化与农民工的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小结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民工通过文化适应达到城市认同和城市融合的根本途径,也是一个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政府和社会理应更加重视和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把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文化建设与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公共设施与文化供给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改善与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瑞灼.让“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渐成现实[J].中国城市经济问题研究,2010(3):53.
[2] 陈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
[3] 吕德胜,霍夏梅.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建议——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调查[J].天津农业科学,2012(4):82.
[4] 刘启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8.
[5] 华民.公共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8.
[6] 刘启营.农民工文化需求与供给机制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7):89-90.
[7]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一: 基本概况与研究发现——基于北京地区农民工的样本[EB/OL].(2008-06-04)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kexue08/2008-06/04/centent-15625888.htm.
[8] 陈伟东,熊光祥.农民工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7(6):900-902.
[9] 方爱清.城郊结合部社区文化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社区为个案[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