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苏祝成 张瑜
摘要浙江舟山为打响普陀佛茶的知名度,以普陀佛茶文化节庆的方式将当地传统茶产业和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推广发展普陀佛茶产业,促进普陀佛茶品牌的形成。通过对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开发背景、举办内容、影响力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探索当今时代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联合开发价值和途径。
关键词普陀佛茶文化节;佛教文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TS2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342-0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佛教文化元素在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Y201121551);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民俗文化经济化及其业态模式研究:浙江茶文化的实证”(12XKGJ10);浙江省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文化创意农业的发展机制、模式与政策研究:浙江茶文化的实证”(KX13C35)。
作者简介马莉(1977- ),女,河北保定人,讲师,从事民俗和茶文化研究,Email:821810261@qq.com,*通讯作者,副教授,从事茶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31210佛教和茶文化的融合是以佛茶为载体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融合现象,既有宗教性又有世俗性。自唐以来,有关佛教与茶文化的记载很多,茶不管从产地、茶名、培育管理还是采制、品饮等方面,都带着佛教的浓厚色彩。中国的茶文化与佛教相互影响及融合,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文化联系。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使得二者的融合开发成为必然趋势,普陀佛茶文化节正是二者相融合的物化典型,而融合反过来又提升了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吸引力,同时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政府的重视为普陀佛茶文化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1普陀佛茶文化节的产生背景
1.1佛茶文化资源的挖掘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海岛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普陀佛茶。普陀佛茶始于唐代,历史悠久,在清光绪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二等奖[1]。普陀佛茶色泽翠绿,饮后香气馥郁,甘醇爽口,是舟山市传统特产之一。普陀佛茶自唐以来便与普陀山佛教有着深厚渊源,茶叶也一直被冠以佛名,被赋予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普陀佛茶文化节可以挖掘普陀佛茶的佛教文化潜力,进一步打响其知名度和开拓市场。
1.2普陀佛茶产业发展的需要普陀佛茶虽有一定的历史内涵,但长期以来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不大,产业发展不快。茶价不高除生产炒制缺乏规范统一的加工标准,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外,更重要的是品牌没有打响,生产者忽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2006年,作为佛茶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的东港塘头街道为改变这一现状,产生了通过节庆活动增加佛茶文化附加值打响佛茶品牌的想法,于是联合了专门生产普陀佛茶的普陀法雨茶叶有限公司,尝试举办了第一届普陀佛茶文化节。
1.3普陀区地方政府的重视普陀山是重要的佛茶产地,普陀区政府重视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给予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还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优惠,积极搭建宣传平台,联合企业和专业人士探索开发宣传的新途径新思路,大力推进茶叶良种化改造、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培育和公共营销管理,致力于打响普陀佛茶公共品牌[2]。
2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发展历程
普陀佛茶文化节的举办以弘扬佛茶文化、提升品牌形象为目的,自2006年4月第一届举办成功之后,于每年的4月中下旬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8届(见表1)。
第一届普陀佛茶文化节,因是首次举办且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规模较小,举办时间只有1 d,只有一个社区级的主办单位,没有独立的场地,内容通俗,主题内容与佛教无关,开幕式简单无特定主题,为采茶炒茶表演、乡村旅游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普通社区活动。其主要参与者为当地居民,注重挖掘的是茶文化,并没有结合佛教文化,也没有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文案策划、主题确定和大力宣传,整个活动内容显得很朴实,注重的是居民的参与乐趣。自第2届开始,主办单位都会联合区政府、区农林局、区旅游局、普陀山佛教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对外交流从局限于普陀区发展到国际,开始承办全国茶馆馆长高峰会、佛教名山高僧论佛茶等活动,提升了自身档次,丰富了活动内容。佛茶文化节自第2届起,始有普陀山的僧人参与和固定的表演场地(沈院和普陀佛茶园),有了确定的主题和主题式的开幕式,活动开始体现佛事与茶礼、梵音与茶韵,确立独特的主题形象,节目向精品化方向发展。为扩大佛茶节的影响,组委会还在节会期间邀请各地茶商,或是积极参加外地茶叶推介会。经过连续8届的举办,普陀佛茶文化节的档次得到了较大提升,佛茶文化禀赋得到深度提炼,配套产品富有新意,如2013年的文化节增加禅修体验游,在贴合主题的同时,形成了佛事与茶理、梵音与茶韵融为一体的特点[3],而文化节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不断显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特征越发明显。
3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影响和前景
普陀佛茶文化节如今已成为舟山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越来越明显,普陀佛茶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佛茶文化节的举办目的已初步达到。
3.1经济效益通过第一届佛茶文化节的举办,普陀佛茶的产值得到了有效提高。2006年普陀佛茶种植面积约为256.67 hm2,全区佛茶产值首次突破500万;至2008年,普陀已有佛茶种植面积280余hm2,年总产量120 t,产值近1 000万元;2013年的普陀佛茶春茶产量为9.9 t,总产值1 079万元,春茶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但总产值却增加了60%[4]。如今,普陀佛茶的明前茶价格平均都在4 000元/kg以上,最高价达到6 000余元,是8年前的近10倍[5]。
普陀佛茶文化节还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东港塘头的名气提高,年游客人数超过10万人次,特别是佛茶节前后,采茶品茶的客人明显增加。塘头社区先后扩建和完善三大渔农庄,将观茶园、采新茶、品佛茶等列为塘头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并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旅游、采茶制茶、包装等于一体的观光茶厂,使游客可以参观了解佛茶制作的全过程[6]。
3.2文化效益如今,普陀佛茶文化节已成为一个旅游品牌和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动。普陀佛茶文化节已跳出海岛,成为华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佛茶文化盛会,也是与舟山国际沙雕节、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桃花岛金庸武侠文化节、中国海鲜美食节并列的旅游文化品牌之一。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品牌效应,加上被深入挖掘和提炼的普陀佛茶文化营销态势,使得普陀佛茶的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3.3发展前景随着普陀佛茶文化节的举办,普陀佛茶在之前的基础上将做的更完善成熟,其深度和挖掘的角度将更具新意,走精品化路线是其发展趋势,其声誉将进一步打响,它将会成为一年一度必不可少的节日,普陀佛茶的产业也必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生产水平将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和普陀佛茶品牌将形成,从而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4普陀佛茶文化节存在的问题
普陀佛茶文化节开发促进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阻碍发展的因素。
4.1受政治因素影响明显普陀佛茶文化节的举办,究其实质是政府行为。从活动的策划到资金投入,政府出力最大,占据主导地位,而当地的茶行业从业人员虽是该活动的收益者,但他们的参与度并不高,并对该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偏差,出现了需要他们出人力物力时他们不出、接受邀请而实际并不参加等消极参与的现象。这使得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预算,因此活动规模的大小就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如第八届的佛茶文化节由原来的普陀佛茶园转换地方在沈院举办,且活动规模明显缩小有一个重要因素与如今的政府的资金投入有关系。
4.2举办时间不合理普陀佛茶节的举办时间多在4月中下旬,而茶叶的采收季节集中于清明前后,所以普陀佛茶节举办时春茶均已经采收结束。这样就无法达到活动的举办初衷,提高普陀佛茶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降低了活动的作用,也使得其中的采茶表演等节目留于形式,不利于普陀佛茶文化节良好形象的建立。
4.3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因为场地、资金等缘故,作为一个当地民俗节庆活动,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不够。如普通百姓只能通过普陀电视台、舟山晚报等媒体了解知道这个节日,却很少能亲身参与,且举办地没有公交直达,普陀市民不方便出行,这妨碍了潜在消费者通过体验的方式产生购买了解的欲望。
4.4没有核心竞争力举办区域面积不够大,无法发展成大规模性的活动,只能往精品化方向发展。现在已经有一些地区举办相同性质内容的活动,其中的竞争越来越激励,普陀佛茶文化节在更深的挖掘自身文化的同时,探索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已刻不容缓。
5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发展建议
普陀佛茶文化节是通过“文化润心”的营销理念融合了佛教和茶产业的文化消费品,若能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5.1增加企业参与度不管是活动的前期筹备还是后期的举办,地方的茶行业从事者都不应该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仅出钱出力,还出知识出创意,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而不是把所有的事都交给政府,由政府出面子出钱做所有的事,政府应当处于协调帮助的地位。
5.2调整举办时间主办方可以将举办时间提前至清明前后或是谷雨前后,这时候正值茶叶采摘加工的时候,也是节假日,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体验,也更适合普陀佛茶文化节举办的主旨,不会使活动内容流于形式,提升普陀佛茶和佛茶文化节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眼中的好感度。
5.3结合其他产业开发和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主办方应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佛茶产业、佛茶节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延伸普陀佛茶的产业链,增加普陀佛茶文化节的特色配套活动和产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做大、做精、做优普陀佛茶文化节。同时企业政府相互合作,加强沟通,以积极地态度挖掘传统茶俗茶礼,恢复传统工艺,提高内涵品质,强调佛茶文化,增加普陀佛茶的文化附加值,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5.4加强宣传和对外开放多渠道,多手段扩大宣传力度和档次,通过所有多媒体平台,如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深度传播佛茶文化。开通公交线路至沈院和普陀佛茶园或是创建一条旅游专线公交车至这两处,沈院不收门票,里面的喝茶场所也可按照清茶馆的经营模式和价格对外开放。
6结语
综上所述,普陀佛茶文化节是弘扬佛文化和茶文化、推进佛茶产业交流与合作、展现普陀区特色农业品牌的盛会。普陀区大力挖掘弘扬佛茶文化,努力做精做优佛茶产业,积极打造中国佛茶之乡,普陀佛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佛茶产业已成为一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产业,彰显了普陀茶文化和佛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苏祝成,马莉.普陀山佛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22.
[2] 李书魁.2011中国茶叶大会暨第五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开幕[J].中国茶叶,2011(4):7-8.
[3] 林勇.茶韵萦绕 馨香入心[EB/OL].(2011-04-22)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1/04/22/013644074.shtml.
[4] 王羽等.普陀佛茶春茶产值突破千万大关 明前茶每公斤卖6000元[N].舟山晚报,2011-06-29.
[5] 普陀新闻网.普陀佛茶文化节引发“蝴蝶效应” [EB/OL].(2010-04-12)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0/04/12/012012564.shtml.
[6] 文军,幸笑薇.普陀佛茶文化节带来“经济盛宴”[N].舟山日报,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