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互补”培养模式的应用型专业研究生质量提高研究

2014-04-29 08:29左建军冯定远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应用型研究生

左建军 冯定远

摘要 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普遍现实问题,以“组合增效”模式构建研究生入学选拔标准、以“借入式”扩展性培养扩大培养团队力量,提高“应用型”专业研究生知识面和实践技巧,补充毕业后“跟踪培养”,解决研究生自主创新、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再教育方面等影响研究生质量的问题根源,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质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1-03457-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quality decrease in graduate student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complementary training model was established. It mainly included three parts, namely setting up an enrollment programs based on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organizing a tutor team composed of professor and technical director as well as general manager, and supplementing an education link of tracking training after gradu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model has significance guiding meaning for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education model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model; Quality

创新力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创新力的根本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1997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产生的决议,进一步推动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空前扩大[1]。2012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统计出我国目前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万人,比10年前增长了1.38倍。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导致人才需求的改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其中,培养理念上,多数实际情况表明,研究生培养依然附从于项目研究,过多强调“科研需要为本位”,入学选拔、在校培养都主要是围绕更好地开展导师及课题组科研工作需要,而不是以研究生培养为核心;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只抓住了入学选拔和在校科研能力的培养,忽略研究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结构;以完成科研项目需要为主,忽略研究生自身创新意识和自主科研能动性培养,没有意识到引入学校外界资源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素质面的实际意义,完全忽略研究生毕业后的延续培养的必要性[2-3]。尤其是应用型学科,基于国家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部门追求“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整体导向,出现研究生教育既不适应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对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也不适应非学术机构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的现象[4]。

针对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问题,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手段,达到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这一基本思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向。创新研究,以“组合增效”模式构建研究生入学选拔标准,以“借入式”扩展性培养扩大培养团队力量,提高研究生知识面和实践技巧,补充毕业后“跟踪培养”,解决研究生自主创新、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再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应用型学科研究生质量。

1 “组合增效式”入学选拔模式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门主干课程,即“配合饲料学”。“配合饲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选用不同来源、不同养分组成特点的原料相组合,借助于不同原料的差异互补性达到组合增效的目的,提高配合饲料的产品质量。研究生的入学选拔也是一样,需要选拔不同生源、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性格特征的人才进行有效组合,架构一个便于研究生内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得研究生除了导师之外,具有更多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这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创新研究基础的巩固;此外,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互为导师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导师开展全面教育。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力度,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多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的行业精英。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实践操作技术甚至超过导师自身的能力。借助于他们扎实、先进的实践技术,可有效补充研究生教育团队的教育能力和知识结构,突出导师教育之外的研究生相互教育。明确导师关键是为研究生学习、创新提供平台和空间,体现研究生的引导式教育、开放式教育。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在行业中具有多年的历史沉淀,他们的加入可以扩展科研团队的资源,包括科研基地的资源、科研设备的资源、课题经费(横向课题)的资源等。所以,“应用型”学科课题组一般尽可能保证每一届研究生都招收30%~50%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优化每一届研究生“团队”知识、社会阅历等各方面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独立自主+引导监督”相结合的在校培养

入校之后,持续强化团队合作、团结意识,引导研究生建立起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统一的责权意识,形成对科研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以研究生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导师“引导+监督”为辅助,激发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团队运作效益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2.1 建立自主约束和导师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平台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由研究生研讨并制订其认可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形成制度执行和实施的管理和监管小组。其中,管理小组由每个年级选取一位代表,包括1名组长、共3人组成;监督小组由4人组成,包括1名研究生组长和导师担任副组长;两个小组采取任期制度,每届1年。这一管理平台的建立既利于研究生主动接受并适应课题组的工作环境,又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管理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的提升。

2.2 建立研究生内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每一个研究生独立培养必然带来质量的局限性和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研究生学源结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不同,这有利于研究生学术争鸣、创新思维和开展团结合作。课题组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承担项目设立课题小组,把多个人的课题整合成一个大项目实施,这既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也有利于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建立每周一次的座谈会和每两周一次的研讨会机制。座谈会不设内容范围,研究生可以从生活、学习、科研业务等多方面进行交流讨论,以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为目的来组织。研讨会则以学术研讨为目的,内容设定为研究进展工作汇报、专题讲座等,其中包括了研究生的报告,也包括导师工作计划和科研发展思路的汇报交流。这一方面丰富研究生的知识面,扩展对非自主负责项目研究工作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新思维和聪明才智,有利于及时调整科研工作方案,促进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组整体的发展思路,保证课题组工作思维发散,但目标集中且明确。

2.3 建立研究生自主创新机制

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强调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保证每个研究生全面、熟练掌握科研项目试验设计、实施方案规划基本规程和关键技巧;二是强化研究生科研思路创新和扩展意识,即先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保证课题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突出课题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特色,培养研究生创新思考的习惯。此外,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和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出并要求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申报工作,即由研究生撰写课题申报的初稿,导师修改;毕业研究生在离校之前,按要求提交课题总结和对自己负责的科研方向今后发展的建议。

针对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的培养问题,可以制定相应制度,要求研究生不管是专业问题,还是其他工作,在与导师进行交流之前必须要有2~3套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成熟与否),督促研究生培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

2.4 建立全员参与式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机制

实验室是服务于科研的物质基础,而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研究生这一科研工作主体。所以,不管是实验室的建设,还是实验室的管理,应该充分体现和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和职责。为此,在实验室初步建设和后期补充性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导师直接确定购买仪器的种类和规格,而是先由具体负责这一科研方向的研究生提出建设规划,通过导师和主要管理层研究生参与讨论,确定相应的建设方案。同样,在实验室运作管理过程中,也是由研究生先提出管理制度的草案,导师参与讨论之后,确定管理制度;而且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功能实验室确定1名研究生担任责任人,对实验室内仪器数量和运行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同时每台仪器也安排1名明确的责任人,负责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维护和维修。再者,实验室试剂管理和购买也安排1名负责人,负责对现有试剂登记造册,并负责对新试剂购买申请的核定和安排购买计划,导师负责对计划进行审批。

2.5 建立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 一定的激励机制是保持研究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首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社会资源以及毕业研究生筹集一定的助学基金,建立内部助学基金,以无息、毕业后有能力时再返还等方式资助一部分生活困难的研究生完成学业。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饲料生物技术”课题组通过导师、毕业研究生、社会主要合作企业共同筹集和设定了一个课题组助学基金,经过7年的实际运作,有效支持了在校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以此在消除研究生经济压力的同时,积极激化了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动力。其次,建立工作表现与生活补贴挂钩的绩效补贴制度,建立0.5、0.75、1、1.5和2的绩效系数;同时,工作表现也与外出学术交流、参会等获得机会挂钩;再次,建立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机制,研究生每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获批专利或有其他突出成果,课题组给予一定奖励。最后,建立一项在校研究生的活动经费,为研究生定期开展业余生活、体育锻炼等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培养研究生之间的互助团结、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

2.6 建立“借入式”扩展性培养机制

鉴于导师和课题组内部的知识结构有限,邀请毕业研究生回校讲座和指导工作、利用社会资源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来课题组讲座和交流,对进一步扩展在校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非常有必要,因此建立嵌入应用型学科“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5],实行“双师制”,甚至“多师制”[6]。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饲料生物技术”课题组通过先后16人次邀请包括新希望集团、正大集团、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广东南宝集团等优秀毕业研究生回校交流和经验传授,以及澳华集团、泛亚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成功人士7人次来课题组交流和指导工作,使得在校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实践技术和企业管理技巧方面都受益很深。

3 加强毕业离校后研究生的“继续教育”

尽管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在年龄上和社会阅历上显得成熟,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必然在就业选择和工作后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缺乏清晰的思路。导师有必要给予其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协助其渡过独立工作生活的“断奶期”,扎实稳健地设计出其职业发展规划。

3.1 指导研究生完成职业规划

研究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与其毕业时的职业规划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研究生为例,首先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前2年左右的时间关键是平稳过渡,完成科学理论向实践技术的转化,需要主动积极地学习生产实践技术;工作3~5年期间是能力提升期,这期间一方面需要利用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二是需要把握机会积极争上游;工作5年时是一个人生和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时调整和规划新的职业定位,形成新的发展规划。导师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引导研究生设计职业规划;另一方面推荐具有相似综合特征和工作经历的交流和学习对象,协助研究生收集各种参考意见以形成自己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案。此外,由于研究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导师有必要根据其个性特征、专业基础等因素,为其在从事科研、研发、技术或销售等工作内容选择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3.2 建立广泛的交流平台与机制

通常情况下,研究生毕业意味着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结束,然而实际上这只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阶段,后期的跟踪培养反而是发挥研究生最大潜能的关键。但这需要导师发挥其组织协调角色,建立毕业研究生之间、毕业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广泛的交流平台。为达到这一目的,可采取现场交流和网络交流两种形式。其中,现场交流平台包括以团队所有研究生为对象制定学期座谈会和研讨会的计划安排,同时每年组织1~2次集会交流活动;同时,借助于QQ和微信等网络社群,可以起到更便捷、有效的交流效果。这一方面可起到扩展在校研究生知识面和实践技术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已工作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发展方向和收集科技发展新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平常少有谋面的同门研究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饲料生物技术”课题组自2004年开始,通过连续10年组织全员集会,既加强了团队凝聚力,更促进了研究生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学习,总体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扩展了研究生职业发展空间。

3.3 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支持毕业研究生的工作

教师在一个产业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导师积极参与和支持研究生工作中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对研究生工作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研究生这一群体,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或技术部分,这为课题组与毕业研究生的科研和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合作内容包括合作申报纵向科研项目、合作设立横向研发项目、以顾问或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参与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研发工作。有效整合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和实验基地条件等,学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国际行业最新发展的把握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达到双赢的效果。

4 结语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虽然起始于研究生的入学选拔,但没有结束的具体时间。在导师引导和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多元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独立自主和创新思维意识,对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和塑造研究生专业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延长研究生培养的周期,建立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培养的机制,对扩展研究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而且,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对课题组发展的支持具有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良性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 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1):1-3.

[2] 张升堂,刘音.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评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0-73.

[3] 翟洪江,孙立群. 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分析——以A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254(8): 77-81.

[4] 程斯辉,王传毅. 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5] 王东旭. 研究生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7(9):44-46.

[6] 张新厂,钟珊珊. “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应用型研究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