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

2014-04-29 08:29李勤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话题留白生长

李勤

摘要:重言语接受,轻言语表达,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之痼疾。即便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这种教学流弊依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从以认知、理解、记忆为重的“言语接受型”教学,走向以“积极语用”为鲜明标志的“言语表达型”教学,是时代发展和母语教育促进人思维力、表达力及完整生命力提升的必然趋势。其间,“巧设表达话题”、“给予表达时空”和“实现表达生长”构成了“表达型”语文教学的三大要义。

关键词:言语接受;言语表达;话题;留白;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66-04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潘涌教授在《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一文中指出:传统汉语文教育,是历经三千多年的“注入式教育”的一个典型样本,其教学之痼疾在于将学习者视为言语接受的庞大容器。这种教学流弊即便是到了现代母语教育中,仍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重语言接受”“轻言语表达”“偏废言语表现”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之“顽疾”[1]。

其实,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观照:语言与生命共在,言语表达是人的本质特征。“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2]“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言语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确证。”[3]

再从语言教育的目的看,仅获取“技能”与“工具”是不够的。“语言不只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还能让思维活跃起来,发达起来,语言让人更聪明,更智慧,语言也让人更美丽。”[4]“人在创造语言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的世界,创造了人的历史,创造了人自己。”[5]因而,儿童时代起的语言教育,超越“工具主义”,成就生命成长,才更具价值意义。“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6]当人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就是他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当人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也是他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原来,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是发展了他获得自身生长的能力。

鉴于以上视角再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清晰地发现:我们母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该是表达力而非接受力。母语教育千教万教,就是要教会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唯有如此,学生语言的发展,才能成为其可持续发展最可宝贵的精神利器。

而表达力的获得,必是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文字的自主阅读、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而不是在“言语接受型”教学中经历被框定、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入美丽的思维陷阱,满足于获得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那么,是不是走向言语表达的语文教学就不再需要言语接受?答案并非如此。只是“言语接受型教学”与“言语表达型教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是一种输入型为主的学习;而后者强调的是在阅读、认知、理解等基础上,将每位学生的言语输入经由心灵之“思”、通过“说、写、评”等方式转化成言语输出,是一种输出型为主的学习。以“言语输出”即表达为目的,就能变学生的“消极语用”为“积极语用”,进而,实现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力与表达力的双重提升。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接受型教学通常会关注文章“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林肯是个怎样的人”“又是怎样来写的”,进而在教学目标制定上,一般会把“学习林肯的三段话,体会林肯的宽容、机智、镇定等优秀品质、人格魅力”等作为重难点。但是,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读懂故事内容、感悟林肯的人物形象及魅力,即在阅读理解上难度并不太大。“表达型”教学的重心就不是落在内容、思想内涵的理解、记忆上,而是在于“凭借文本材料,促进学生表达”上。且看笔者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

1.自学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能说“读懂”的话——理清文脉,概括主要事件,表达对人物的初步感受等。

2.细读深究,能说“发现”的话——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辞,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

3.选择性练笔,能说“创造”的话——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撰写学习收获。

细看这三个目标,其实关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等,依然包含其中,但这些不是核心目标。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层层深入的练习表达:目标1,意在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做到“读书留痕”,把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读懂的东西有条有理地说出来;目标2,在于让学生聚焦课文重点,通过个体研读、小组交流以及师生、生生对话互动,能“读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在话题的指引下,表达自己的读书思考、读书发现;目标3,则是设置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特定语境,让学生尝试着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对课文语言进行重组、想象或评述,即在语言的积极运用中实现对语言与思维的双重建构。

目标明晰之后,表达型语文教学在版块设计与课堂组织推进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巧设表达话题

“表达型”课堂打破“教为主线、精密设计”的线性教学结构,代之以“学为主体、话题推进”的板块式教学结构。于是,话题的选取与设计就至关重要。好的话题,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开启学生的阅读心向;又如一盏明灯,能指引学生思维的航向。好话题需符合三条基本标准:①有利于学生紧贴文本,与文本作深入对话;②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③话题紧贴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或思想、精神成长有密切的意义关联。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在“初读,练说读懂的话”“细读,练说发现的话”“练笔,试说创造的话”三大板块,笔者分别设计了以下三个话题:

1.《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将自己的思路稍作整理,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初读收获。

2.林肯的三段演讲,似乎既不华丽,也不深奥难懂,却为何能让参议员们由“羞辱”“大笑”而变为“静默”甚至是由衷的“赞叹”?看似平常的语言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智慧和魅力?请细加品读,作圈画批注,写下你的发现。

3.学完全文,相信你对“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对“卑微”与“伟大”也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能以“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为题,写一写你的学习收获吗?

话题1,既对学生如何阅读“写人”类文章作出了一般性指导,又提出了初读反馈的要求。让学生“初读,练说读懂的话”,可以迅速把握学生的学情所在。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教师便无需再加讲解;对于学生有争议或疑惑之处,则可引导讨论。当然,在学生交流“读懂的话”时,教师应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根据学生的表述,及时择要板书,说不到的地方,教师可适度追问,以便让文章的“脉络图”清晰呈现,也让学生明白:“初读,练说读懂的话”,其实是在锤炼他们初读课文,迅速理清文脉、分清主次的能力。

话题2,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它既指明了学生品读及思考的方向,是在于发现林肯三段演讲辞中暗藏的智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从局部入手,紧贴演讲辞中关键的语词、标点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整体贯通,从三段演讲辞中一以贯之的观点和三处提示语的妙用等方面谈自己的发现。

话题3,让学生转换角色当一当参议员或评述人,写一写“参议员的心路历程”或“试论卑微与伟大”,实则是一种以写促思,让学生循着课堂学习与交流讨论的轨迹,继续往“深处”走一走,获得思维与语言的自我建构、自我提升。

二、给予表达时空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表达时空,教师就必须学会课堂留白:一是时间留白,即把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探讨;二是思维留白,即减少指示性话语的使用、避免不恰当的价值干预。表达型课堂之所以提倡留白,是因为在传统的接受型、指令型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或琐碎问答、统领控制课堂的情况普遍存在,由此造成了学生语用时间的缺失,学生内部思考、外在表达能力的缺失。教师对课堂控制越强势,学生的“被思维”和“被学习”也就越厉害。

《鞋匠的儿子》一文教学,我以导学单的方式引领学生个体先学,又在课堂教学中,以“初读,说读懂的话”“精读,说发现的话”“练笔,说创造的话”板块推进,目的正是在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交流、表达的时空,鼓励学生在与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遇中,在与同伴交流中,在与老师对话过程中,在特定的任务情境、教育语境中,逐渐地、自主化地生成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附:导学单

1.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初读,说“读懂”的话。

《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写人的文章通常需要读懂:“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想表达对他的什么情感”、“又是怎样来写的”等问题。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已经读懂了哪些内容呢?请简要写一写。

3.细读探究,感悟发现。

(1)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勾勒他们的心路历程吗?

(2)参议员们的态度变化与林肯的演讲息息相关。细细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你觉得他的哪些言行特别巧妙?在书上作作圈画、批注,写下你的发现。

4.你想更多地了解林肯吗?可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

三、实现表达生长

表达型课堂以大板块推进教学,教师由台前退至幕后,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只要学生大胆表达、充分表达即可,教师就可以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为避免学生的表达只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低水平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推进中,应充分预设学情,对话题展开中学生思维与表达上或许存在的困难作充分预估,这样,课堂中一旦发现学生思维受限或表达受阻,便可及时出手,进行点拨引领,促进提升。

《鞋匠的儿子》教学中,笔者预设“走进并再现参议员的内心”和“品读林肯的三段演讲词,评述其丰富内涵、表达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林肯的人格魅力”可能是难点。果然,在第一板块“说读懂的话”理解参议员们的“尴尬”心理,学生只会套用原文中的话语泛泛而谈,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笔者适当补充了“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高领袖、三军统帅”“林肯与以前历届总统(例举)身世对比图”等事实资料,然后引导学生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补充资料,角色转换说一说:如果你就是参议员,你心里会怎么想?这样,学生对参议员们的尴尬心理就有了更为准确的理解和表达,也为第三板块的练笔,撰写“一个参议员的心路历程”埋下了伏笔。

再如,第二板块“说发现的话”教学中,教师抛出了“三段演讲,既不华丽,也不深奥难懂,却为何具有如此震撼人心、扭转局面的力量?看似平常的语言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智慧和魅力?”这一开放性话题,学生在个体阅读批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大堂交流也确实能谈出自己的发现,但是,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尚处在“散点状”和“原生态”,而且,学生更多能发现和体会到的,是林肯的人格魅力,对于林肯演讲的表达特色则关注不够。这时,教师就需在肯定学生已有发现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引领:“请大家将林肯的三段演讲连起来读一读,想想林肯的三段演讲究竟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核心观点?”进而发现林肯的演讲魅力之一:核心观点鲜明坚定,针锋相对。至此,教师继续追问:“林肯演讲时,观点坚定鲜明、针锋相对,但在演讲的态度、语气、方式方法上,有没有以牙还牙、咄咄逼人?”学生很快说出林肯的演讲魅力之二,是态度方法诚恳谦逊,刚柔并济。而且,正是林肯“在原则性问题上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寸步不让”和“宽容大度、谦和挚真、倡导平等”等态度的完美结合,使他的演讲智慧与人格魅力如此相辅相成,让本想羞辱他的参议员们不得不由衷折服,最终化为一片赞叹的掌声。

这样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获得了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提升,实现了表达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阅读教学本质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2][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绪论7.

[4][5][6]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4.104.104.

责任编辑:石萍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from Speech Recep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LI Qin

(Luos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87, China)

Abstract: Emphasis of speech reception, yet de-emphasis of speech production are always defec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struction. Even today this problem has not yet resolved in the teaching of our mother tongue. It is inevitable for us to change from speech reception teaching, which focuses on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ation, to speech production instruction,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activ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three major points of production-based Chinese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ingenious designing of productive topics, provision of productive time and space, and realization of productive growth.

Key words: speech reception; speech production; topic

猜你喜欢
话题留白生长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晓松奇谈》话题选择及启示意义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生长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