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 唐志鹏 周导军等
摘要[目的]寻找促进早熟温州蜜柑果皮转色且不降低品质和贮藏性能的方法。[方法]以“宫川”早熟温州蜜柑为试材,用不同浓度乙烯利和B9进行采前处理,研究处理后对果实贮藏过程中若干品质和贮藏性能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采前乙烯利处理贮藏前期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下降较快,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贮藏后期;贮藏15 d时,处理B(乙烯利250 mg/L)的转色指数达0.51,比CK高出0.19,乙烯利加速了果实贮藏过程中果皮叶绿素a和b的降解,促进了果实转色,而且较高浓度的乙烯利处理果实转色效果更明显;同时乙烯利处理也加速了果实的腐烂和水分的散失,贮藏20 d,处理B的腐烂率为17.39%,CK为2.90%,显著降低了果实的商品率;乙烯利和B9混合处理相对单一使用乙烯利能够降低腐烂速度和失水率,但转色效果不明显。[结论]采前乙烯利处理可促进果实转色,但也加速了果实水分的散失以及提高腐烂率,故适用于实际应用的处理浓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温州蜜柑;乙烯利;B9;贮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1-00227-03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广西柑橘创新团队专项基金;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早熟温州蜜柑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
作者简介姜新(1989-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果树栽培与生理,Email:shanshan0722love@163.com。*通讯作者,Email:tzpaa@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9温州蜜柑是柑橘属中一大类品种之一,也是宽皮柑橘中栽培较多的品种。目前,早熟温州蜜柑由于成熟早,经济效益较高,深受广大果农的欢迎。但早熟温州蜜柑成熟采收时,以果实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标准,当果实大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采收标准时,果实外观颜色为青绿色,尚未转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乙烯利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合成的果实催熟剂[1],目前已有应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着色与成熟的文献报道[2-7],但是研究以采后用乙烯利处理促进着色的文献较多,对乙烯利采前处理后,采后果实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笔者试图研究采前乙烯利处理的早熟温州蜜柑在贮藏期间贮藏性能及若干品质指标的变化,以期为生产和销售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与试验地概况供试材料为“宫川”早熟温州蜜柑,于2000年种植,树龄12年生,栽植密度2.5 m×1.5 m。试验于2012年3~10月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龙北农场先锋分场进行。龙州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气候为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7 ℃,年平均日照量1 555 h,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 235 mm,雨水充沛,降雨量集中于6~10月份,农场地势为缓坡丘陵,土壤为红壤土,pH 4.5~5.5,果园管理水平中等。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试验设计。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单株小区,5次重复。共设5个处理(包括对照),A处理:40%乙烯利 200 mg/L;B处理:40%乙烯利 250 mg/L;C处理:40%乙烯利 200 mg/L+B9 800 mg/L;D处理:40%乙烯利 250 mg/L+B9 1 000 mg/L;CK处理(对照):喷等量清水。
1.2.2试验方法。选择树体大小、结果量基本一致,生长正常的树作为试验树。于果实成熟前1个月(2012年8月15日)喷施第1次处理,隔5 d第2次处理。于果实成熟时(2012年9月15日)采样,所有样果均取自树冠中部外围4个方向,且大小基本一致,每处理采收30个果,重复3次,挑选并清理果体表面,采用聚乙烯薄膜进行单果包装,按处理分装于纸箱,于室温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温度控制在26~28 ℃,湿度70%~88%。每隔5 d测定果实软化及转黄程度、腐烂率、叶绿素含量、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
1.3数据测定与处理根据试验所测数据,计算果实腐烂率(%)=(发病果个数/总果数)×100;失重率(%)=果实减少的重量/果实原始重量×100;转色指数= Σ(级内转黄果实数×划定级别)/(总果数×最高级别)。果面着色情况根据果面变黄的面积分以下5个级别:0级,果面无黄色;1级, 1/4 果面泛黄色;2级,果面1/4~2/4(含2/4)转色;3级,果面黄色2/4~3/4(含3/4)转色;4级,3/4以上果面转色。
2结果与分析
2.1乙烯利和B9采前处理对贮藏期间果皮转色的影响从图1可以得知,在果实贮藏15 d前,处理A、C、D和CK转色指数上升平缓,处理B的果实果皮转色指数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15 d时转色指数达到0.51,同期比对照CK高出0.19;贮藏20 d,处理C、D的转色指数明显上升,且处理C上升幅度最大,乙烯利和B9混合处理在果实贮藏后期明显加快果皮转色;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对照CK各期的转色指数均低于其他各处理,且达到极显著性差异水平。表明乙烯利处理能够加快早熟温州蜜柑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果皮转色,且较高浓度的乙烯利能够更快地促进果皮转色。
果实色泽的好坏和果肉品质是影响果实价格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早熟温州蜜柑果实而言,果肉已达可食状态,但果皮仍然呈现绿色,施用外源激素乙烯利可促进果皮褪绿转黄。该试验中,采前乙烯利处理早熟温州蜜柑果实,在采后各处理的转色指数均高于对照CK,且较高浓度的乙烯利(250 mg/L)处理在贮藏前期效果更明显,在5、10和15 d时,其转色指数分别比CK高12%、69%和57%,乙烯利与B9混合处理在贮藏后期明显加快转色指数。在整个贮藏期间,各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对照,且高浓度乙烯利(250 mg/L)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始终最低,叶绿素b的下降趋势也相似,说明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贮藏过程中果皮叶绿素a、b的降解,而且浓度越高,叶绿素a、b降解越快,这与胡位荣等用乙烯利处理沙田柚的结果相似[8]。
在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贮藏前期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乙烯利处理对贮藏果实品质影响较小,这与乙烯利处理金柑[9]和金橘[10]的结果相似。
失水率和腐烂率影响着商品果的价值,从试验可知,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的腐烂和水分的散失,贮藏20 d,处理B的腐烂率为17.39%,CK为2.90%,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率。乙烯利和B9混合处理相对单一使用乙烯利有一定程度降低腐烂率和失水率的作用,但转色效果不明显。
采前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贮藏前期果皮叶绿素a、b的降解,提高转色指数,促进了果实转色,且高浓度处理效果更明显,但也提高了腐烂速度和果实水分的散失,降低了柑桔果实的耐贮藏性。所有处理对采后果实品质影响都比较小,故适用于实际应用的乙烯利浓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建平,田世尧,袁沛元,等.乙烯利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4(1):27-29.
[2] 张义,陈燕丽.乙烯利催熟过程中温州蜜柑果皮色泽及色素的变化[J].广西园艺,2008,19(5):3-4,7.
[3] 张义,张鹏,刘永琦.乙烯利提早“国庆一号”温州蜜柑果实成熟的效应[J].广西园艺,2006,17(6):3-5.
[4] 任杰,冷平.ABA和乙烯与甜樱桃果实成熟的关系[J].园艺学报,2010,37(2):199-206.
[5] 邓世金.出口温州蜜柑果实催熟技术初探[J].中国南方果树,2000,9(4):7-8.
[6] 叶正文,叶兰香.乙烯利对温柑特早熟品系的退绿促熟效应[J].山西果树,1993(2):15-16.
[7] CHRISTIAN C,ASHRAF E K,ROUSTAN J P,et al. Ethylene seems required for the berry development and ripening in grape,anonclimacteric fruit[J].Plant Scie,2004,167:1301-1305.
[8] 胡位荣,刘顺枝,江月玲,等.乙烯利处理对沙田柚采后果实品质及衰老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3,30(3):458-464.
[9] 卓春宣,林盛洪,陈登云,等.乙烯利处理对促进金柑果实成熟的影响[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3,9(2):119-122.
[10] 夏冰.乙烯利和“果彤红”矿质叶面肥浓度对金橘果实催熟着色的协同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2,4(1):6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