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今天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情感特性呢?
1. 展现自我,激情飞扬。每当我走进校园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美好的教师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递给学生。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痛苦与挫折,只要一看到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看到那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都会马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给学生以美的吸引力、爱的感染力、无言的教育力。静下心来深挖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力求在课堂上的分分秒秒,用我的语言、眼神和动作,把对课本、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缕情愫一一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2. 精设导语,注重“激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想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指导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到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养在玻璃缸内,然后上课时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它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出示玻璃缸内水中的小蝌蚪)这就是小蝌蚪,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小蝌蚪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它们要去找妈妈。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呢……这样的设疑激趣,学生就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融情”。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語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把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构图美、色彩美和音乐美以直观、形象、醒目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加深他们的印象,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使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最频繁的一种交流方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长期与教师主动交流的学生,其主动交流的意识、能力就越强。因此,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我们的教学绝对不能仅是几个优秀生锻炼和表演的舞台,而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相同的机会,让他们都在一个“有效”的时空里参与交流。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开辟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的心向,形成一个不同“文化”、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使学生之间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交流氛围,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摒弃心理偏见,杜绝讽刺、挖苦,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催化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交往热情。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各种能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做小老师,给大家讲课,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2. 从课内到课外。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做一个牧者,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课外知识那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在《春雨的色彩》一文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春雨到底还有哪些色彩呢?”于是,我就说:“春雨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颜色,你们每天清晨背着书包,迎着朝阳,面带微笑,阳光在你们的脸上能绽放出更绚烂的笑容,那应该是金色的吧!”紧接着学生的话题打开了,有的说“春雨的颜色是雪白的,它落在梨树上、杏树上,梨花、杏花都白了”……学生再进行仿写、仿说就胸有成竹了,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简介:屈小萍,女,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小学,小学高级。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