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相对于精神客体来说是主体,当然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主体精神发挥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即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才能完成精神客体向主体的转化。为了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我在教育教学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无比的耐心和百倍的真诚,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做学习的奴隶和学习的主人的种种表现与利弊,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利害關系,促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放弃奴隶地位,自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点方法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抑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成主角,学生顺其自然地成为配角,整个课堂成了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预设的片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不同的。在教学中,从教的方面来看,教师是主体,教得好不好,决定于教师的主导地位,但这容易树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忽视学生的主体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抑制“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上始终坚持着一个目标——教师是为学生做配角的,而不是学生是为教师做配角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学生的基点上,防止脱离学生,照顾到全体学生。如,在教授《乘法分配率》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1. 自己仔细研读教材,你在练习题中发现什么?
2. 你的发现与教材中归纳出的定律比有哪些不足?
3. 你对教材中的定律的理解是什么?
4. 使用这个定律的意义是什么?
5. 什么时候使用这个定律?
6. 如何巧妙地使用这个定律?
这样,在我导学案一步一步的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教师适时的点拨、引领,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完全归还给孩子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孩子们在不断的研讨中增长知识,而主体精神的体现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体精神自觉展现
学生展现主体精神的前提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他们有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在一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活生生的人,心理和生理都是有无限潜力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阔,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学好各种知识的广阔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承认现在孩子的能力,在行动上真正的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教师的想法做法易于被学生接受,也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的自觉、主动、独立和创造地学习。学生有时可以做教师的教师,关键看教师是不是真给学生发挥的机会,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发挥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要“实、效、巧”
教学不是表演,重点是结果不是形式。教学中思维的训练要实在、有效、巧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凭借实在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通过精讲精练达到投入少、产出多、效率高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易于学生接受。那么,学生的思维自然得到了发展,并且在思维的不断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子,体现自主精神。
学生是认识发展的主体,学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学生的成长是由内因决定的,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变配角为主角、变依附为独立,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知识、技能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能完成精神客体向主体的转化。而教师是为学生转化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即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着想,以导演的身份引导学生自求自得,自助成长。
作者简介:徐凤艳,吉林省通榆县双岗镇小学校,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