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
1. 英国案例。二战期间有一位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从一架受损的运输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印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离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140英里,这对于双脚扭伤的莱德来说无疑是段可望而不可及的路程。但没想到奇迹发生了,西华·莱德竟然走到了印度。事后当人们问他为何能走完这段路程时,他说道:“当时我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完下一英里”。后来战争结束后,西华·莱德接到了一份每天写一个广告的差使。就这样,西华·莱德在几年的时间里写了两千个广告。事后,他很感慨的说:“如果当时我签的是一张写两千个广告的合同,我一定会被这个数目吓倒,甚至把它推掉”。
2. 日本案例。在日本有一个叫山田本一的人,也因为采用这种分割目标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山田本一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个子,但他却在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连续两次获得了冠军。对于人们的各种猜测、议论他均不置一辞,但在后来的自传中他揭开了谜底:“每次比赛前,我都先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的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是标志是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后我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结果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完成了。起初我不懂这些道理,而把目标锁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跑不到十几公里,我就疲惫不堪的被剩下的路程吓倒了”。
二、启示
看到案例中两个人物的成功,使我不禁想了“学困生”的转化。西华·莱德和山田本一并不是在他所从事的行当中最有天分、最杰出的人士,但他们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而我们的学生们也并不是天生弱智,只不过基础差一些,为什么对他们的转化就如此困难呢?这不能不审视我们的转化方法: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帮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时,往往过大、过高,谈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学生将来出路的问题,即“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一份好工作,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当时也定会心潮澎湃并树立起心目中理想的目标,并下决心开始努力。但最终如何?由于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结果努力了一周没有成效,又坚持学了一个月,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分,有的甚至看不出提高来。在这个时候,学生只有对那些遥远的目标说再见了。我想,此时即便教师再把那些为了将来好日子的大道理搬出来,学生们也必然会因为感到目标的难以达成而不予理睬。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不只我们的教师失去了耐性,就连学生本人也没有了信心和动力。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转化自然也就成了大难题。
然而,此时我们若能转换一下思路:先不提将来的远大理想,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一个个小目标,让学生觉得实现起来似乎不难,能做,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然后,教师再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心理上放大学生的成果,这种做法在“学困生”的转化中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语文学科来说吧,要想提高学生这一科的成绩是很难的,不但见效慢而且耗时多,尤其是学生自己有时想努力学却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学生做一下目标分割。其做法是:对于识字基础差的学生,先把规定的常用生字表给他,并问他,你能在一周之内会认、会写、会用这里的150个字吗?我想学生基础即使再差也能认得上百字,所以这个目标并不难达到。第二周再要求学生认识200字,第三周以后剩下的字,学生可能记起来就会有困难,所以每周只要学会字150字就可以了,这样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学生在字词书写上,一般来讲问题就不太大了。因为我们所设定的都是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且周期短,所以学生只要有学习动机,就能够有所提高。而对于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则从读入手。我一开始提出了每天让学生读一篇好作文的要求,并每天检查一次,要求学生向我汇报读了什么作文,有什么收获?两周以后我就把检查变成两日一次,每周读一篇的要求变成两篇;一个月后我就把检查督促变成一周一次,学生所读书目也可以根据教师所推荐的书目自由选择,读书时间以每日30分钟为底线,但每人每个月至少应读一本好书,因为每月我要领着学生进行读书小结,这样在每个月的读书小结中能够有话可说,也能展示出自己的成果,学生往往会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经过一学期的坚持,不但学生的读书积累量能够有所提高,而很多学生也会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对于作文教学也同样,每次我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可达成的目标。如,第一次先把字写得干净、整洁,第二次尽量不要有错别字,第三次能把句子写通顺、不出语病,第四次把事情写清楚明白,让人看懂,第五次为文章拟一個好听的名字,第六次……总之每次都设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当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时便给以高分鼓励,随着作为次数的积累,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其实”学困生”的转化就是这样,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眼睛也总是盯着这个目标,不但学生会被吓到,我们自己也很快就会因为达不到目标没有成就感而筋疲力尽,自动放弃对这些学生的转化。反之,若我们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弱点,并根据学生的不足来设定若干个可达成的小目标,并引领学生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朝着一个个目标全力以赴,我相信“学困生”会在不知不觉间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最终使其得以转化。
作者简介:张希莲(1980-),女,吉林安图人,吉林省安图县第三小学,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