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同学科又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创设思维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愉悦情境中,思维得以启迪,能力得以培养,素质得以提高。课堂教学要放得开。所谓放得开,就是让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留给学生,万万不可由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学习。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邻近发展区理念的精神,让学生像攀登脚手架一樣,经过不懈努力,同时不断提升自己。
我们有些教师,也想放手,却不敢放开,似放非放中依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的简便算法》,在有例题做铺垫的情况下,教师出一道16×25的乘法题,要求小组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寻求简便算法。讨论之前,教师又投影了提示:(1)25和几相乘可以得整百。(2)16可以分成( )x( )。这两个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但却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创新。25×4可以得整百,16分成4×4,在这种暗示下,各小组的结论都是25×4×4=400。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放得开,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应当把这一问题不加任何提示交给小组讨论,看一看那一个小组找到的简便算法多。学生的研究结果可能有25×4×4;8×(2×25);(5×8)×(2×5)等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我们有些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但没有让学生全面表述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却打断发言,结果还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节语文课《坐井观天》。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让青蛙从井底跳上来,引导学生,青蛙看到了什么?他有什么想法,进行语言训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涛声吓得他急忙向小鸟求救……一个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他到外面看了一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他又跳回井里去了。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打断他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外边好。同学们说,外边好。发言的同学坐下了。老师却说,我看你是一只小青蛙,坐井观天。之后,老师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老师发现被他称作小青蛙的学生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他来到一个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他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他抬头一看,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对他说话,他刚要说谢谢,就听见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刺穿了那只老青蛙,它正在痛苦地挣扎。小青蛙吓坏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他急忙赶回去,又跳回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老师看到这里,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常漂有死鱼,市场上常有青蛙出卖,这是有目共睹的,让小青蛙跳回井里有什么不好;可老师却没有给他发表观点的机会。倘若让他把话说完,不仅同学不会笑,而还会给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不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吗?可是老师却说他是一只坐井观天的小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样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却教老师自己。
老师读完作文,工工整整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青蛙。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知不觉成为青蛙的做法时有发生,其实还是怎样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活起来,就是要真正放得开。
放得开,不是没有目的的放,更不是放任自流。放,为发展思维而放;放,为培养能力而放,要目标明确,尺度准确。目标的确立,尺度的确定,都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在放得开的同时,还必须收得拢。所谓收得拢,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这条主线去收。学生尽管可以海阔天空的去想、去做,但绝不可偏离教学目标的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在学生思维方向偏离目标时,教师要用巧妙的语言给与纠正。观摩了一节体育课《攀爬游戏》: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爬上攀爬架的顶端,从纸箱里拿出“果实”放到小篮子里。回到地面,跑过小河,放到纸箱里。目标是掌握简单的攀爬技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其中一个小组依次爬上攀爬架三人,其余同学在小河上排成一队,依次传递果实。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情感目标达到了,但技能目标——攀爬能力目标却不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对偏离教学目标的做法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自主、协作、交流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新课标的精神。
作者简介:田宝君(1985-),男,吉林省公主岭市胜利小学副校长,中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