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涛
一、概述
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节目坚持为广大蒙古族观众服务,在政策导向、传承文化、传播正能量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最初的游牧到定居,再到今天的城镇化,可以说,牧民的衣食住行到思想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对相伴而来的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在悄然改变着。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蒙古语电视,在媒体竞争的新环境下,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媒体的影响力?蒙古语电视节目要创新理念,明确定位,从差异化的细节中寻找突破口,谋划发展战略,才能够发挥好“喉舌”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才能够为广大蒙古族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二、差异化理论概述
差异化理论源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随着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电视频道的管理与经营和节目的制作。差异化策略就是以目标市场细分理论为基础,根据某种标准,把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市场面,针对每个市场面的需求特点,设计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差异化是产品进入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电视节目的差异化是电视发展的需求,有了发展才能实现节目的精细化和差异化,同时按差异化要求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内容更丰富多彩,避免同质化现象。电视节目通过差异化形成频道的风格与特征,吸引特定的目标观众,建立起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具体到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就是对蒙古族观众进行精细划分,对不同群体设置不同节目,使电视节目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全面提升蒙古语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蒙古语电视的发展及频道定位
(一)蒙古语电视发展历程
1976年10月2日19点整,“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文字字幕和第一声蒙古语呼号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标志着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节目正式诞生。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蒙古语电视从蒙汉语综合频道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蒙古语频道。随着贯穿全区的5000公里广播电视微波干线的开通,蒙古语电视节目也清晰地传播到东至满洲里、西到阿拉善的广阔地域,这是蒙古语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跨越。
1997年1月1日,蒙古语电视一步登天上星播出,信号覆盖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卫星电视。
(二)近十年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语电视事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内蒙古电视台推行频道化管理模式,成立了“蒙古语卫视频道”,为蒙古语电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蒙古语卫视频道对部分节目进行改版创新,并集中推出了一批精品自办栏目,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自办节目体系,改变了此前一直由译制片唱主角的播出局面。
2007年,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刚步入而立之年的蒙古语卫视频道进行了全面改版。改版之后,蒙古语卫视频道新闻、自办、译制三大类节目体系基本确立。2009年6月1日,蒙古语卫视频道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
2011年12月31日,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文化频道在边建设边调试的过程中正式开播。至此,蒙古语电视节目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播出平台,实现了卫视、地面两个频道同步播出的格局。
(三)蒙古语电视发展现状
蒙古语卫视频道现有职工300多人,涵盖采、编、播、摄、录、译、配等各个专业技术领域。频道下设综合部、策划外宣部、新闻采编部、通联部、专题编译部、录制部、影视剧翻译部、配音部、播音部、大型节目部以及《社会观察》《法制先行》《索艺乐》《生活之友》《又说又唱》《艺术档案》《娜荷芽》《百家讲坛》等专题科室(栏目)。蒙古语文化频道设有《文化时尚》《新闻调查》《新闻周刊》《新闻夜话》《蒙医蒙药》《身边科技》《青年》《喜鹊踏枝》《男儿三艺》《文体大看台》等栏目。
蒙古语卫视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蒙古语文化频道每天播出18小时10分钟,播出的节目大体上可分为新闻、译制、自办三大类。两个频道目前共有10档新闻栏目、12档专题译制栏目、24档自办栏目,以及译制影视剧(电视剧、动画片)和其他服务资讯类节目。其中新闻类节目每周共播出1027分钟,专题译制类节目每周播出520分钟,自办栏目每周播出1145分钟,译制影视剧节目每周播出1594分钟。按现有职工人数统计,蒙古语电视人均首播节目生产量为2.3分钟/天,是国内最大的蒙古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
(四)蒙古语电视的传播力影响力
做为国内唯一的蒙古语上星节目,蒙古语卫视频道不仅肩负着向自治区广大蒙古族观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经济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同时成为国内外蒙古族观众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蒙古语卫视频道信号覆盖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蒙古语卫视节目已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并占有较高的收视份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卫视频道发挥着蒙古语国家台的作用。
蒙古语文化频道目前以有线传输的方式覆盖内蒙古全境,向蒙古语观众提供资讯、服务、娱乐节目。作为内蒙古电视台第一个完全公益化运营的频道,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一年多来,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五) 蒙古语电视频道定位
1.“立足内蒙古、面向八省区、影响俄蒙古”的卫视频道定位
我国的蒙古语观众分布范围很广,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市也有部分蒙古族聚居。在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也有蒙古族同胞收看蒙古语节目。为此,蒙古语卫视频道提出了“立足内蒙古、面向八省区、影响俄蒙古”的战略性外宣定位。
2.“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文化频道定位
蒙古语文化频道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开播,因电视信号传输的局限,目前还仅限于内蒙古境内的蒙古族观众收视。新诞生的蒙古语电视频道提出了“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频道定位,为自治区境内的广大蒙古语观众提供资讯、服务、欣赏性于一体的节目组合。
四、蒙古族观众聚居地的差异化
受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每个人的兴趣、喜好和消费心理是不同的。受地域影响,同一个文化群体中的人也分化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在做市场的时候,往往按照区域特征来划分市场的原因。电视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受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和语言文字,因而各地蒙古族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审美角度都有所不同。蒙古语电视在频道定位、栏目设置、节目表现形式上也将区域特征作为主要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特征显著
内蒙古从祖国东北方的边界额尔古纳河起向南斜贯,绵延到甘肃省北部边缘,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是一个狭长而辽阔的地带。每当南部春回大地,出现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时候,最北边还沉睡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里。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后,才能照遍整个内蒙古自治区。
2.蒙古族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显
蒙古族的聚居地分布非常广,各地的自然生态、历史变迁、宗教文化都有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各地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浓厚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地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域文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3.国内蒙古族电视观众聚居地
国内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其他省区也有蒙古族聚居地。主要有北京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区。这些分布在全国各省、区的蒙古族虽然相距千里,但都是内蒙古蒙古语卫视的忠实观众,蒙古语卫视成为他们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的纽带。
4.国外蒙古语电视观众聚居地
内蒙古蒙古语卫视覆盖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并占有较高的收视份额;除此之外,蒙古语卫视的节目还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作为省级卫视,蒙古语卫视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有如此高的收视率,是其他省台不可比拟的优势。蒙古语卫视从国家层面承担着传承文化、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特殊使命。
五、蒙古语电视观众差异化需求调查
如何满足蒙古族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是蒙古语电视亟待研究落实的一大课题。为此,内蒙古电视台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2013年全区思想文化宣传领域开展“四进三问”调研活动的通知》部署,成立了课题组,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调研。自4月22日起,课题组先后深入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部分农村牧区和社区,对电视观众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社会调查。
(一)调查的形式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进社区走访、入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和发放问卷等方式。配合我们调查并提供各种信息、意见和建议的人员有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教师、广播电视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牧民、农民、学生等各界人士,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8岁。在3个调查点接受我们问卷调查、访谈和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达1630多人。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对内蒙古电视台两个蒙古语电视频道的各类各档节目的看法。包括对节目的内容、选题、形式、定位、节目编排、播音、主持、译制等方面做了调查,基本了解了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的收视态度,征集了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及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三)观众反映的重点问题
1.观众对两个蒙古语频道的总体态度
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普遍非常认可,他们认为:
☆ 蒙古语卫视频道的节目已经很丰富了,成为他们主要的资讯来源。
☆ 文化频道办得也不错,它的起点很高,包装也很好看,希望保持特色,多挖掘各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为全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
☆ 有观众提出,反映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节目多,蒙古族人口主要聚居地——东部地区观众喜欢看的节目相对少。
☆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不能只限于西部话或所谓标准话,如果不照顾科尔沁地区观众的需求的话,会失去大量观众。
☆ 西部地区观众反映,“乌力格尔”听不懂,不适合看;农区的观众希望多制做反映农村蒙古族的生活和文化节目,多介绍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牧区观众则希望多播放蒙古族传统兽医知识、技术、传输科普知识及畜产品市场信息等。
2.观众对频道的新闻类节目的建议
☆ 蒙古语电视频道的新闻比以前多了,发展很快,但翻译的新闻太多,反映农牧民实际生活的消息或报道却很少。反映农村牧区热点、难点问题的节目少,老百姓想反映问题很难,希望能办出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
☆《社会观察》栏目要多反映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多播出针对牧区的地方性政策信息,做政策解读,多反映民生问题。
☆ 民族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方面,如今牧民直接读懂的蒙古文文件很少,乘车坐飞机电话咨询有英语没有蒙古语,这种情况给牧民和基层干部造成了诸多困难。
☆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失去土地和文化传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保障不健全。
☆ 多反映一些中小学合并或过度集中以后出现的弊端。
☆应报道政府部门及社会行业一方面没有蒙古语语言文字服务造成的缺失,一方面造成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法制先行》栏目可围绕《蒙古语文工作条列》进行多方面的报道。
☆ 在旗县级地区是否可以建立记者站,并使用蒙、汉语兼通的记者。
☆ 新闻节目不仅要播出反映发达、富裕地区蒙古族生活的节目,更要多关注贫困落后地区蒙古族群众的生存状况,探究他们穷困的原因和根源。新闻报喜不报忧,群众有意见不让说,领导有问题不敢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现在基层环境污染普遍,有些地方的水、空气、土壤严重影响健康,希望媒体关注。
3.观众对非新闻类栏目的看法
☆ 观众普遍反映比较喜欢的栏目有:《与你同行》《乌力格尔》《又说又唱》《文化科技》《百家讲坛》《社会观察》《生活之友》《索伦嘎》《法制先行》《喜鹊踏枝》等。
☆ 存在比较突出问题的栏目有:《又说又唱》节目定位很好。科尔沁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瑰宝,每一首都很经典,如果以它的内容、情节编歌剧的话,可以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但是,现在《又说又唱》节目时间过短,播出的民歌编播质量差,也缺乏好演员,非常可惜。这跟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不改变这种状况,很容易给观众留下“科尔沁民歌不过如此”的错误印象。
☆《喜鹊踏枝》栏目播放的内容应更全面,节目内容要多面化些,要改变只播东部区内容的局面。
☆ 希望继续办好介绍蒙古族优秀文化的《索艺乐》等栏目。
☆ 多制作《潮流》(urasgal)《文化科技》《相约周末》(garagiin boljoo)《古鲁温大坝》(gurban dabaa)《自由12》(chuleet 12)这样的好栏目。有些名牌栏目不要轻易改版、换名,改版多了不好跟从,有些很好看的栏目突然间就没有了,非常可惜。
☆ 很多家长反映多制作蒙古语动画片、少儿节目,现在很多包括幼儿、少儿在内的孩子天天看汉语动画片,渐渐丢掉了母语的优势。让孩子们看自己民族语言的节目是包括家长在内的观众对蒙古语电视的迫切希望。
☆ 有些学者提出:进入社会转型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在很多领域迅速消亡,希望电视台重视抢救和传承历史文化工作。生态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消亡,民俗民风、民歌、民间手艺失传。那些民间老艺人以及曾经的歌王、马王、摔跤手、棋圣、诗人、艺人、蒙医大夫等草原的偶像性人物很多已经离我们而去,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特别是近百年来,蒙古族争取解放和革命建设时期的很多参与者和见证者日渐减少,希望电视台传承文化、纪录历史方面有所作为。
4.观众对解说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关注
☆ 观众对解说和播音主持的关注度非常高,希望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 播音员主持人的音色要美,吐字要清楚,说话要有乐感和自然表情。
☆ 语言要口语化,词汇要丰富,注意正读和正说。播音员主持人要说中国蒙古语标准音,喀尔喀方言的词语、修辞可以学,但没必要模仿他们的口音和腔调,不符合内蒙古观众的收听习惯和心情。播音员主持人的地缘关系很重要,主持人要少用文字语言,要多用生活语言,地方性的节目用当地方言说更好,不能一味地只录用标准音地区的播音主持人,希望增加能够用东部区蒙古语方言播音和主持的节目。
☆ 有些播音员说的是东西部混合语言,有些模仿蒙古国的语言,这些语言不易听懂。
☆ 播音和主持人语言要通俗易懂,部分农牧民能听懂主持人的口语,但听不懂他们说的书面语。
☆ 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是语言大师、最会说话,然而有些播音员主持人的话拘泥于套话、官话,不够大众化、生活化。
☆ 制作节目时应多用两个以上主持人共同主持来活跃气氛,吸引观众的兴趣。
☆ 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够,有些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 一男一女新闻播音员的“男左女右”座次虽然是模仿中央电视台的作法,但不符合蒙古族习俗,应该纠正。
5.观众对节目编排的要求
☆ 观众看电视的时间段不一样,农村牧区的人多在早晨和晚上看电视,城里人则由于他们的职业特点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所以,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段的安排需要体现差异化。
☆《索艺乐》《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观众较多,应安排在观众多的时间段,而不宜过晚。
☆《少儿节目》最好在晚上7点以前播出;《乌力格尔》节目的播出时间过早。
6.观众对电视信号覆盖的意见
受信号传输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牧区的蒙古族观众只能看到蒙古语卫视频道,收看不到蒙古语文化频道,目前蒙古语文化频道通过有线传输网只能传输到盟市所在地,蒙古语电视频道少、节目源单一、没有可选择性,更没有网络等新媒体的互动,因而蒙古语电视的传播效果受到影响。目前,首先要解决好一些地区没有信号覆盖的问题。
总结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具有共性,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内蒙古电视台正在研究解决;有些意见和建议是观众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了对频道或节目的愿望,就是差异化的需求。观众的差异化需求是多样化的,一个频道或栏目不可能把所有观众的需求都能满足。同时,差异化需求是电视媒体创新的内在因素,多样化的差异化需求为媒体提供潜在的发展空间。因此,频道的定位和观众的差异化研究是电视媒体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研究课题。
六、蒙古语电视频道实现差异化的途径
1.市场细分的原则
在观众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做好市场细分是电视媒体进行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市场细分锁定目标市场后才能“有的放矢”。市场细分的一般原则是根据:(1)用人口变量信息划分。人口变量信息是指一个地区动态的人口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2)用区域化进行划分。内蒙古地域东西跨度大,东部和西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民俗有着较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做定式节目的好题材。此外,还可以用信号覆盖范围来进行划分。蒙古语文化频道局限于城市,可以侧重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群体和已经城镇化的蒙古族观众。(3)用特定目标群体进行划分。这一般指栏目或节目以约定的群体为对象进行专业服务。
受众的精细化分析和研究是近年来在传媒业新兴的一个课题,它的诞生标志着话语权由媒体的控制逐渐转向由受众控制。以往是媒体做什么受众看什么,现在,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使得电视频道突然间膨胀起来,由一个或几个变成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和使用,更让每位受众变成信息的传播者成为现实,这表明,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电视受众市场受到冲击。目前,国内有些省台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受众研究方法,他们对栏目的评价不仅仅依靠收视率指标,同时还要考察目标群体的受众调查等,为策划与研发节目提供更有效、科学、客观的依据。
2. 以文化的差异化确定频道定位
频道为什么要明确定位?这是因为,频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要有自己的特征,个性鲜明、有差异才能吸引人。那么如何确定频道的定位?虽然每个频道传播的内容不同,受众群体不一样,频道的风格特征有别,但他们传播文化的特征是相同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民俗民风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频道的定位根本上是通过文化的差异化来实现的。
如何实现频道定位的差异化?这要依据信号覆盖的范围、受众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频道的传播力、影响力而定。确定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首先要明确它所传播的文化特征,分析其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弄清楚它要传播的理念。我们认为,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应明确:“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这就是把蒙古语卫视频道办成传承蒙古族文化,展示美丽内蒙古;传播中华文明,传递中国声音的综合频道。蒙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蒙古族文化也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蒙古语卫视频道在传播蒙古族文化的进程中寻求共性,在展示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探寻共识。文化频道要根基于内蒙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秉承“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频道定位,办成个性鲜明、接地气的一个专业频道。文化频道从同根同源的文化中寻求多样化,从差异化的节目编排中寻找个性化的节目看点。
3.跨文化传播与差异化的需求
跨文化传播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一个频道要有自己的定位、受众群体以及传播理念。弘扬民族文化是蒙古语电视的宗旨和使命,是蒙古语电视应尽的责任。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国际大文化中与兄弟民族的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交流而发展的,它若不与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国际大文化相交融,便不会得到发展与认同。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的需求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信息的传播还是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媒体惯用的手法。本世纪初,内蒙古蒙古语卫视集中译制播出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一批经典作品,使蒙古语卫视的收视率空前高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出现了万人空巷看电视剧的局面,这充分验证了蒙古语电视做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观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蒙古语电视频道要随时捕捉观众的新需求,多引进其他民族的优秀节目,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丰富蒙古语电视节目。
跨文化传播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实现弘扬中华灿烂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向世人展示中国——是历史赋予蒙古语卫视的特殊使命。中国是电视文化的第一消费大国,电视作品的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和变革。中国以不可想象的力度与国际间进行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这一切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蒙古语卫视实现跨文化传播不竭的资源。蒙古语卫视频道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担负着传承蒙古族文化的职责,同时还承载着弘扬中华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是蒙古语卫视频道根据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所决定的定位。这将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发展史上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跨文化传播也是蒙古语卫视频道经营理念成熟的标志。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翻译或回到以译制为主的年代,而是电视频道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为了提升品味、丰富节目而选择的主动行为,是频道经营理念不断成熟的标志。无论是采取借船出海,还是资源共享,电视频道通过跨文化传播达到扩大影响、延伸触角的目的,并且能够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文化交流。文化无国界,很多反映自然生态、人与自然、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异域风情、音乐艺术等题材的节目,既符合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又能吸引观众。如果在播出这些节目时再标注一些汉文或英文字幕,对其他民族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蒙古语频道应加大少儿节目、纪录片及国内外经典剧和电影的引进和译制量,应将此项列入成本预算重点扶持。
4.频道应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证
频道应该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通过特色化实现差异化,最终建立起频道自身的品牌。频道鲜明的风格特征形成后,往往在电视观众的心目中留下较高的美誉度、忠诚度和好感。一个频道的风格特色体现在频道的包装、节目设置以及主持人的风格等方面。
(1)频道包装:在电视频道中,节目是有机个体,包装是统一组合,是形象标识,是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频道、栏目和节目的宣传属于电视包装。包装是树立频道的整体形象、确立个性品牌的有效手段。
(2)节目设置:形成频道的风格化、特色化,就要求节目定位的特色化、对象化。通过调研发现,蒙古语卫视频道与文化频道的差异化程度不明显,两个频道内容编排、定位与风格特征还不够明显。两个频道应采取频道专业化的经营模式,策划、生产节目,形成良性互动。频道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有些栏目可实行制播分离,调动社会资源,有些地域特色的节目可成立联盟联合制作,有些歌剧、歌舞栏目可以和当地演出团体进行长期合作,电视剧、晚会的脚本写作和翻译可向社会招标。总而言之,有些重点节目或栏目要打破体制、机制的界限,向全社会开放,走精品之路。
(3)播音员主持人: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所代表的是一档栏目,甚至是一个频道的形象。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吸纳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传播特点参与到节目中,使节目更具鲜明的特点。内蒙古东、西部蒙古族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语文化频道要根据频道和节目的自身定位、差异化特征,培养播音员主持人。蒙古语电视是传播标准音的主阵地,新闻类、法制类、科教类、少儿节目要坚持用标准音播音主持,但其他服务类、艺术类、地域性的节目要发挥个性化的播音主持风格,创作出不同地方特色的电视作品。选拔播音员主持人应不拘一格,不能单纯追求漂亮、口语纯正,而要培养那些知识性、智慧型、有思想、有语言天赋的人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从民间语言大师、小品演员、媒体达人中选拔使用,并且逐步将栏目制片人过渡到主持人制。电视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同时,要培养一批频道的特约主持人(嘉宾),增加评论的力度,提高媒体的话语权。
5.节目编排差异化策略
节目编排是指根据观众收视规律和频道(节目)定位的要求,将不同类型的节目,依时间顺序进行系统地排列和组合。节目编排是电视传播中最富创意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节目编排要随着观众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节目编排需要遵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心理、生活规律,同时还要研究同一地区其他频道(节目)的编排策略,进行差异化编排。一般的编排方法有:“系列化”编排和“错峰”编排两种形式。
在全媒体时代,一打开电视机就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等着你收看。蒙古语电视不仅面临着跨媒体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跨文化的竞争。蒙古语电视在频道定位、节目设计、制作包装等各个环节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加强市场调研、收视率分析、节目编排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蒙古语两个频道的节目编排,要根据频道定位、目标受众的收视心理以及蒙古族聚居地东西跨度大等区域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节目编排。两个频道的节目编排要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通过编排实现差异化。蒙古语节目编排尽量避免为了节目资源共享,把一个节目在不同定位的两个频道中多次重复播出,节目重播时尽量保持频道(节目)的定位和风格,避免同质化。同时,节目编排要利用两个频道资源加大节目的自宣力度,加强与观众的契约感,挖掘和培育潜在的观众。
结束语:
少数民族语言电视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一崇高的使命与职责,决定了少数民族语言电视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变化,传递时代精神,服务时代需要。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自开播以来,始终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工作,锐意进取求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7年风雨历程。在媒体竞争达到白热化的今天,电视不仅面临来自同行业的竞争,更受到来自其它新媒体强有力的挑战。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蒙古语电视来说,要不断探寻少数民族语言电视的规律,解决好电视媒体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不断创新理念,科学决策,发挥优势,打造媒体核心竞争力,为蒙古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