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新闻采访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优秀的新闻记者,总是能够随着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找准“对策”,恰当地运用采访技巧,写出更有价值的新闻作品。笔者认为:记者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攻“心”战术,采访的成功几率定会大增。
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需要“一对一”的攻“心”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采访实践,有些真实感悟愿意与大家分享。
机智调整对方“注意” 采访步步为“赢”
在心理学中将注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且两种“注意”随时可以相互转换。我们在采访中,如果能凭借经验灵活运用,一定会提高采访效率。方法如下:1.当被采访者对你的提问还没有产生“有意注意”时,记者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让对方兴奋的话题,开始发问。有一回,我采访满洲里市某领导,当时他总是打不开“话匣子”。当我谈到“敏感话题”时,他的“有意注意”才到我的采访中来。2.如果对方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滔滔不绝地谈得正起劲时,此刻记者动作最好不要过多。有一次在烈日下采访,我们在某现场边走边聊着,对方正切入主题回答着我的问题。我小心地打开包,戴上墨镜,没想到对方就又开始夸上我了:墨镜真漂亮,挺适合你!当时我很后悔,觉得就应该忍着。3.如果采访被迫中断时,记者要随机应变营造无意注意。还有一次,我采访时对方的手机响了,他的思路被打断了,一时间双方都沉默了。我说:我也忘了将手机静音了,于是掏出自己的手机触摸几下。其实它已经是“静音”状态了,我想给对方做个表率。对方也挺讲究,关了他的手机。接着我不慌不忙地继续采访原来那个被打断的话题,将对方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两种“注意”,如果能在记者的掌控之中相互转换,采访效率会大大提高。
重视眼神沟通 开启彼此“心”灵之窗
笔者认为,眼神交流可以增强采访对象的注意,特别适用与采访对象语言不通的情况。有人说眼睛可以放“电”,这话我非常认同。记者放“电”,目的就是吸引被采访者的注意。常常有人忽视眼神的作用,认为只要提问精彩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有时精彩的提问也有“没问完”的时候。笔者认为,恰当的眼神交流甚至可以缓解被采访者的思考疲惫,使采访更持久、更顺利。我曾有幸采访了俄罗斯的一位宇航员,他的名字叫格列奇科。当时,采访地点在满洲里达赉湖小河口,我的采访是在人群的包围中进行的。我先用俄语问候了宇航员,之后,通过他的俄籍翻译帮忙完成。在采访的过程中,由于我恰当地运用眼神交流,我的“心灵之窗”也随着我的采访话题向格列奇科打开——兴奋、热情、专注、好奇、友好、认可、崇敬、期待。虽然,我与宇航员的语言沟通不很直接,但我们的眼神交流使他的回答更完整、更精彩,不可否认,此次采访是成功的。随后,《初识俄罗斯宇航员格列奇科》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用“心”寻找沟通法门 打开交流“话匣子”
记者要揣摩采访对象的特点,做善于沟通的有“心”人,最好能在最短时间,用一两句话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记者若用心找到沟通“法门”,初次见面的被采访者就会成为似曾相知多年的老友。我曾经采访过满洲里一家养名犬的大户。,而且与被采访者是第一次见面。当时我很尴尬,一敲大院门只听烈犬狂吠。我大喊着:怕狗,一定要有人保护才行。随后我心跳加速,脸色苍白地接受了几十条大狗的“热烈欢迎”。一进屋,我还心神未定,又有狗前来“接待”。原来,他家还有几只大犬,它们自己开门,出入他家的客厅。大狗们一一直接向我跑来“问候”了。由于特别紧张,当时我脑子几乎是一片空白,事先的采访思路没了。但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从拉家常开始了采访。我说:“见笑了!实不相瞒,我是属狗的,但不知道为何还如此怕狗?”当时正是午饭时间,看见桌上还有饭碗,我又问:“你们都吃过午饭了吗?可别因我的到来,还在饿着。” 被采访者是一对夫妻,他们笑着回答:记者也不容易,看被我们这些大狗吓得……我又问:“非常感兴趣,一般午饭时间是“谁”先开饭呢?”“总是我家狗先开饭…… ”渐渐地,我们双方进入了轻松自然的交谈中,采访非常顺利。后来,这篇新闻稿还获得众多同行的好评,刊发在当年的《满洲里日报周末》头版头条。
(作者单位:满洲里日报社)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