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文宗阁建造原因及命名意蕴

2014-04-29 00:44李金坤
华夏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宗天一阁四库全书

李金坤

镇江文宗阁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亲自题写阁名与“江山永秀”匾额。它不仅囊括了先秦至乾隆之前中国历史之主要典籍,而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与专门领域,历来享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美誉。镇江文宗阁成为收藏《四库全书》抄本的七大阁之一,这是令历代镇江人值得骄傲与庆贺的一桩文化盛事!

然而,名震一方、惠泽江南的文宗阁,随着时代风云之翻卷激荡,其命运颠沛乖舛在所难免。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英军攻占镇江,阁、书皆损。咸丰三年(1853)春,又遭太平军战火而书、阁俱焚。民国期间,有识之士吴寄尘率先发起,倡议于云台山建绍宗国学藏书楼。“绍宗”者,即承继规复文宗阁之意也。此后,冷通、柳诒徵、丁子盈、赵宗汴、尹公石等乡彦贤达积极响应,出资献书。1933年2月绍宗楼落成。1937年12月,日寇占领镇江,楼中藏书散佚殆尽。直至解放后,绍宗楼方得以恢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全市内外复建文宗阁之呼声日益高涨。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果断决定在金山公园内由市园林管理局具体实施复建方案。奋力三载,于2011年秋复建竣工。盛世弘文,《四库》再现,美梦成真,文宗重光,传承文脉,功德无量。

转眼间,文宗阁复建已一周年矣。喜庆之际,学界有关文宗阁建造之理由与阁名之意蕴诸问题,尚存迷惑不解之处。笔者拟就此作点初步探索,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文宗阁建造之理由刍议

在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祖国大地上,一个面积与人口都颇为有限的城市——镇江,何以青睐于乾隆皇帝而成为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的呢?其魅力何在?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粗略了解一下其他六阁建造的主要原因。先看“内四阁”。文渊阁,建在紫禁城内的故宫。这里是皇帝执政天下、生活起居的中心地区,只要皇上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取而读之,极为便利。文源阁,建在皇家园林圆明园。很显然,也是为了方便皇上休闲娱乐之时阅读古籍。文津阁,建在承德避暑山庄。只是因为乾隆皇帝几乎每年都要来此避暑,在日理万机之余,作为雅好阅读吟诗的乾隆皇帝,自然要以此怡情悦志。文溯阁,建在盛京(今沈阳)的故宫。盛京时为陪都,是清朝皇族的发迹圣地,其所建故宫则是北京故宫的最早范型,具有皇族“故乡”之重要纪念意义。同时也便于皇上省亲祭祖时阅读典籍。此“内四阁”皆姓“皇”,皇气十足,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通天威望。四阁之设,宗旨甚明。再看“外三阁”。文澜阁,建在浙江杭州圣因寺。杭州是南宋都城,此方士人普遍好学,中进士者甚多,于此设阁,甚切情理。文汇阁,建在扬州大观堂。扬州在唐代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宋洪迈《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云:“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在唐代也是名副其实的繁富都市。明清时期盐商业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蓬勃发展。从上所述六阁建造情况观之,“内四阁”直接与皇族发生关系,可谓是皇家藏书阁。而“外三阁”中的文澜阁、文汇阁,前者地广人众,文化发达;后者都市繁华,别具地位。故六阁所建,各具其理。

回看镇江,在城市规模、经济状况方面难与杭州、扬州相匹敌。就江苏当时情况而言,南京与苏州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地位都远高于镇江,它们建阁之机会都要优于镇江,可为何却让并不起眼的镇江建起了文宗阁?镇江究竟是凭借什么魅力吸引乾隆皇帝而赢得了这份建阁藏书至高无上之尊荣的呢?笔者以为其魅力有四:

(一)历史悠久,文脉源远。与周边几个城市的历史相比,镇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三千余年矣。此有大港出土的宜(镇江在周代时称“宜”,是镇江最早的名称)侯矢簋为证。矢簋上之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封宜侯的有关内容,甚有说服力。历史悠久乃其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理优越,形胜独擅。镇江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江河交汇的黄金点上,素有“吴头楚尾”之说,是典型的滨江山林城市。南山北水,襟山带江,山青水秀,宜居宜游,是难得的一方风水宝地。

(三)风俗醇厚,崇学重才。镇江“土风质而厚,民闲故土为耕稼;士风淳而直,士习诗书敦简素”(《中华全国风俗史》)。镇江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故“耕读传家”的思想理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养成了勤劳质朴、好学重才的优良民风。而在这种民风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历代文人雅士,他们的文艺作品又多呈现出简易质朴、情真意切的风格特征。诸如刘鹗家族、柳诒徵家族等诗歌创作,“米氏云山”、京口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周镐《镇江二十四景》等,皆是如此。他们好学重才的美德,代表了江南士子们普遍具有的风范。江南各地尚学惜才的良好学风,镇江尤甚。乾隆皇帝看到了这一历史事实,所以要建阁于江南,从而使《四库全书》“广布流传,以光文治”。

(四)山水人文,得天独厚。镇江襟山带江.“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陈亮《登多景楼》),素享“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尤其是城北之长江,由西而东,金山、北固山、焦山,三山如珠,一江贯穿,恰似一条天造地设的珍珠项链,神奇美妙,叹为观止。而三山之文化内涵,则更是令人惊羡不已,流连忘返。

镇江“四山一江”的滨江山林城市之魅力,无疑深深吸引了喜好山川自然美景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他曾六下江南。每次皆驻跸镇江,其《游焦山作歌四迭旧作韵》便是明证。诗云:“昔来辛未今甲辰,凡兹六度巡跸勤。卅四年间事已伙,静观底事纷而纭。”据初步统计,乾隆皇帝创作有关镇江山水名胜之诗歌计120余首。其中金山60余首,焦山30余首,北固山10余首,南山2首。很显然,金山诗作占绝对优势。其《自金山放舟至焦山五迭苏轼韵》云:“金焦两点矗波翠,何异前三与后三”(指前三次南巡与后三次南巡);《自金山放舟至焦山六迭苏轼韵》又云:“昨日金山驻巡楫,今朝焦山问林潭。大江中矗双玉柱,千古永答吟情酣。顺流一舟到顷刻,调御默坐无言谈。”诸如此类,正是乾隆皇帝钟情镇江山水人文胜景的真实写照,也是镇江得以在金山行宫建造文宗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皇帝看来,将文宗阁建在如此“江山秀丽”、“南国崇文”的镇江,真是“此地诚应庋此文”焉。

二、文宗阁名称之意蕴

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北京西郊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东北盛京故宫的文溯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此六阁中间一字皆含“水”旁,唯独江苏镇江金山寺行宫的文宗阁中间一字不含“水”旁。面对如此之谜,不少学者进行了破解,然皆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归纳言之,大致以下四说:

(一)“尊崇皇祖”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赏赐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于金山寺行宫,为保存好这套御赐大书,两淮盐政拨专款在金山行官左侧建造了一座藏书阁,乾隆皇帝欣题“文宗阁”之名,并写了一首《题文宗阁》诗:“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粹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诗中的“皇祖”,即指康熙皇帝。《古今图书集成》是由康熙皇帝三子胤祉奉命与侍读陈梦雷等人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它是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作序的“钦定”巨著。“由于《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历经了两代皇帝才完成,又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巨书,被乾隆皇帝视为祖上文治的‘业绩。故他在《题文宗阁》诗中书前尊日‘皇祖,书誉‘集大成,不惜用‘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来赞美这部大型类书,以视他对皇祖编书和传书之举的尊崇。”(徐苏:《文宗书韵:文宗阁与<四库全书)》)当《四库全书》正式入藏文宗阁之后,乾隆皇帝在南巡驻跸金山行宫期间,又写了两首关于文宗阁的诗.。乾隆皇帝在不忘皇祖功德的基础上,强调了《四库全书》抄写艰辛之事实及其文教功能之重要现实意义。也有学者认为,文宗阁之名,“真正的内在原因是恪守封建礼法制度的需要。《古今图书集成》是乾隆的祖父康熙下诏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乾隆本人下诏编纂的,书以人尊,阁以书崇,两者‘辈分当然不同,按照礼法,它们的命名必须要有区别。自然文宗阁的命名就不会像文渊阁等一样带‘水旁”。(乔长富:《文宗阁命名之“同”和所在之“异”》)

(二)尊重“既有习惯”说。有学者认为:“早期部分文献中的名称也曾带水,名为文淙阁。不过正式发文时采用文宗阁的名称,尊重了镇江的既有习惯和传统。”(陈志奎:《阎崇年纵论文宗阁与(四库全书)》)

(三)江水已盛故意省却“水”旁说。“一些本地人认为,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字,之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所处的地貌独特、金山四面环水的缘故。此说后来又被戏说,与一些有关金山的传说挂起钩来。传说是镇江金山寺有白素贞与法海斗法,造成水漫金山,大批百姓遭殃,乾隆皇帝认为镇江的水已经不少了,就免了文宗阁的‘水旁。”(徐苏:《文宗书韵:文宗阁与<四库全书)》)

(四)“江河朝宗于海”说。此说出于清代镇江学者张崟,他在《文澜阁四库全书浅说》一文中阐释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四库七阁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上列四说,有的虽然含有传说抑或猜测成分,但似乎都有近乎情理之处,难以判甲乙是非。这是因为七阁中唯独文宗阁不带“水”旁的奇异现象,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特异的问题。笔者以为,倘若要比较妥帖阐释文宗阁名称之意蕴,当采用综合分析法,即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来考察其内涵,这样方可得出较为切近文宗阁名称本意的结论。

入藏《四库全书》七阁之建筑样式与风格,均是奉照乾隆皇帝之旨意,仿制浙江宁波范钦之藏书楼“天一阁”而成。天一阁的防火功能与题名寓意甚明:“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由天一阁名称观之,虽然表面上不见“水”字或“水”旁的字,但由“天一”二字,便会顿悟联想出“生水”之意来。因此,乾隆皇帝给七阁题名,其注重“水”之内涵也当是题中之义了。其《文渊阁记》对北四阁名称的深刻意蕴作了极为精到的解析:“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而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亦既见于前记矣。若夫海,源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水之体用如是,文之体用顾独不如是乎?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意,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教化意义与作用的。他以水名阁,一方面是取法于“天一阁”水能克火之经验,希望永保七阁所藏《四库全书》完好无损,世代相传;另一方面则有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的特殊纪念意味。

至此,我们反观镇江文宗阁名称之意蕴,庶几便可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既然乾隆皇帝取法于天一阁以水作喻的藏书模式,那么,在七阁中唯独文宗阁与水无关,这绝对是不可能的。故而,笔者以为,文宗阁名称之意蕴,当有三点值得重视:

其一、既含有感恩康熙“皇祖图书集大成”的不朽功勋之情,又突出“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的积极作用。

其二、七阁建造规模体制以及以水名阁之法,乾隆皇帝皆仿之于天一阁。天一阁,就名称观之,表面无水,而实质含水,所谓“天一生水”是也。而文宗阁,虽然字面上不见水之踪影,然而它却建在矗立江中、四面环水的金山寺行宫之中,具有无以伦比的以水克火的天然条件,较之于天一阁人工开掘的护阁水池来,更具有非同寻常的优越条件与实用价值。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皆驻跸金山行宫,对金山置身江中独特的地理形势可谓了如指掌。假如御题带水的“文淙阁”的话,这对于为浩浩江水包围的文宗阁来说,着一“淙”字,岂非画蛇添足之嫌?天一阁命名之妙,在于由“天一”可以直接顿悟出“生水”之意来,具有含蓄回味之美。而文宗阁命名之妙,则在于由其阁所在江中之特殊地理位置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文宗阁水源之充沛无穷,这委实是名虽无水而实拥大江的“江山之助”,同样具有含蓄回味之妙。

其三、至于“江河朝宗于海”之说,也颇有意味。此说其实出自于乾隆皇帝《再题文宗阁》诗句“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江河朝宗于海”之说,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就地理形势而言,立于金山之巅,江东之焦山触目可见,而焦山以东,便是大海。此谓地理概念上“江河朝宗于海”的文宗阁。二是就以水喻阁而言,寓意可谓深矣。乾隆皇帝曾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类分别比作是“源”、“流”、“支”、“派”等水系名称,既然如此,那么,庋藏《四库全书》的文宗阁,岂不就成了经、史、子、集这些“江河”流水‘‘朝宗”之“海”了吗?这样再来回味乾隆皇帝的“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诗句,其“江河朝宗于海”之说,则显然具有双关寓意也。这是文宗阁暗含“水”意的一个力证。

文宗阁名称,就字面看,不见滴水,与“水”无缘,而实际则是“水”在字外,“水”在江巾,委婉含蓄,启人想象。这正是文宗阁题名在七阁中的“独异”之点、奇妙之处与深蕴所在。

综上所述,庋藏《四库全书》七阁之一的镇江文宗阁,凭借其历史悠久、形胜优越、风俗醇厚、崇文尚学、江山秀丽等“独异”于其他六阁所在地的人文景观魅力,深得乾隆皇帝的青睐,从而诏明“今古英华率全荟,江山秀丽与平分。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而其御题“文宗阁”名称之意蕴“独异”而深厚,它寄托了乾隆皇帝尊崇皇祖、饮水思源的怀念深情。其他六阁皆明含“水”意,文宗阁字面却不见“水”影,而实质上是暗含“水”情的。文宗阁独处江中,不言水而水源充沛无穷。“江河朝宗于海”之说具有双关意,既与镇江的地理形势相合,又与乾隆皇帝以水喻阁的命名思想相符。其实,庋藏《四库全书》之七阁皆含“水”意,与“天一阁”以水克火之旨一脉相承,体现了乾隆皇帝的非凡智慧。由此可见,镇江建造文宗阁理所当然,文宗阁之名意蕴深厚,镇江人当引以为豪。

猜你喜欢
文宗天一阁四库全书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我的三北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想人人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金华山上寻“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