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谣谚文化的地域考察

2014-04-29 00:44孙立涛
华夏文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京师西汉童谣

孙立涛

继短暂的秦朝灭亡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汉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富足、国力的强盛,汉代开辟了极为广袤的疆域。在400多年的发展史中,对外展现了赫赫声威,对内孕育出多样的民风民俗及异彩纷呈的文化。谣谚文化作为汉代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其繁盛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地的,而是风靡整个时代,流行于全国的。据统计,仅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典籍的片断引录中,即可辑得汉代谣谚作品200多首。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标注了流传的地域或范围,为便于人们对汉代各地谣谚文化有所观摩,本文按地域划分对其分别进行考察。

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时考察《尚书·禹贡》、《周礼·职方》等典籍中有关“九州”的记载,将国土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幽、并、凉、益、朔方、交趾十三个州,另设司隶校尉部管理京畿及其附近地区,称“十三部”或“十三州”。东汉时,朔方并人并州,交趾改称交州。本文对汉代谣谚的地域考察即以“州”为区域划分单位,把典籍中所载流传区域大致相同的作品进行归类,另分出京畿地区独立考察。典籍中没有明确标识流传地域的作品,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一、京兆地区(西汉,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

渭中(谷口,栎阳):郑白渠歌

上郡:上郡吏民为冯氏兄弟歌

长安(西汉):长安为尹赏歌;长安百姓为王氏五侯歌;长安谣;马廖引长安语;长安为王吉语;长安为萧朱王贡语;京师为赵张三王语;京师为诸葛丰语;长安为谷永楼护语;长安为张竦语;京师为扬雄语;更始时长安中语

关中:关中为游殷谚

长安(东汉):初平中长安谣

杜陵(县):京兆乡里为冯豹语

东汉京兆地区(东汉,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关东(西汉):关东为宁成号;时人为戴遵语;桓谭引关东鄙语;关东为鲁丕语

洛阳:京师董少平歌;太学中谣;郭乔卿歌;鲍司隶歌;洛阳人为祝良歌;顺帝末京都童谣;桓帝初城上乌童谣;桓帝时京都童谣;灵帝末京都童谣;献帝初京都童谣;京师为光禄茂才谣;京师为唐约谣;时人为郭况语;京师为黄香号;京师为袁成谚;京师为张盤语;京师为戴凭语;京师为井丹语;京师为杨政语;京师为祁圣元号;京师为周举语;京师为胡广谚

汲县(属河内郡):汲县长老为崔瑗歌(东汉)

温县(属河内郡):河内谣(东汉)

恒农郡(汉名为弘农郡):恒农童谣(东汉)

京兆:京兆为李变谣(东汉)

洛中:汉末洛中童谣

五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引《三辅决绿》曰:“五门,今在河南西四十里涧、毂、洛_二水之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民为五门语

二、豫州地区(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及山东西南地区)

颍川(郡):颍川儿歌;颍川为荀爽语(西汉)

汝南(郡):汝南鸿隙陂童谣;二郡谣(东汉)

江淮间:汉末江淮间童谣

梁沛间:梁沛间里为范史云歌(东汉)

三、荆州地区(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长沙(国):长沙人石虎谣(西汉)

南阳(郡):更始时南阳童谣(西汉);二郡谣(东汉);南阳为杜诗语(东汉);南阳为卫修陈茂语(东汉);赵岐引南阳旧语(东汉)

梁、楚间:曹邱生引楚人谚(西汉)

顺阳县(属南阳郡):顺阳吏民为刘陶歌(东汉)

荆州:建安初荆州童谣(东汉)

武陵(郡):武陵人为黄氏兄弟谚(东汉)

宛县(属南阳郡):乡里为茨充号

四、凉州地区(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天水郡(东汉明帝时改为“汉阳”):王莽末天水童谣(新)

凉州:凉州民为樊晔歌(东汉)

敦煌(郡):敦煌乡人为曹全谚

五、兖州地区(相当于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地区)

淮阳(国):时人为应曜语(西汉)

邹鲁:邹鲁谚(西汉)

济阴(郡):东门奂谣(东汉)

浦亭乡:(属陈留郡考城县):考城浦亭乡邑为仇览谚(东汉)

六、青州地区(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益都(后名,非汉名):益都民为王忳谣

七、幽州地区(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渔阳(郡):渔阳民为张堪歌(东汉)

幽州:献帝初幽州童谣(东汉)

八、扬州地区(相当于江苏南部、安徽中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临淮(郡):临淮吏人为宋晖歌(东汉)

吴县(属吴郡):彭子阳歌(东汉)

会稽(郡):会稽童谣(东汉)

吴中:兴平中吴中童谣(东汉)

锡山:锡山古谣

寿春县(属九江郡):寿春乡里为召驯语(东汉)

宜春县(属豫章郡):豫章乡里为雷义、陈重语(东汉)

九、益州地区(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蜀中:蜀中为费贻歌;后汉时蜀中童谣

哀牢、博南县(属永昌郡):通博南歌(东汉)

蜀郡:蜀郡民为廉范歌(东汉);蜀郡童谣(东汉)

巴郡:巴人歌陈纪山;(东汉)巴郡人为吴资歌(东汉)

绵竹县(属广汉郡):阎郡童谣(东汉)

益州:益州民为尹就语(东汉);益州乡里为柳宗语(东汉)

益部:益部为任文公语(东汉)

十、交州地区(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苍梧(郡):苍梧人为陈临歌(东汉)

交5止(郡)(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武帝时,置交趾郡,东汉改交耻为交州):交阯兵民为贾琮歌(东汉)

徐闻县(属合浦郡):人为徐闻县谚(东汉)

十一、冀州地区(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魏郡:魏郡舆人歌(东汉)

冀州:皇甫嵩歌(东汉)

武城县(属清河国):王世荣歌(东汉)

甘陵县(属清河国):甘陵乡人谣(东汉)

从以上考察中可以看出,除并州(西汉为并州、朔方二州)和徐州没为我们留下可考的作品外,其余各州都有。涵盖范围:东起沿海,西至甘肃;北起辽宁,南至南海。有蔓延全国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京兆地区的谣谚文化最为发达,流传的作品最多,且标榜性、品评性的谣谚(一般称为“语”)几乎全部集中在这里。所以,我们有理由把汉代谣谚的创作群体分为京师和地方两大类。京师地区谣谚文化之所以发达与人口的繁庶、商业经济的繁荣及社会风俗风习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太平时期,京师谣谚所流露出的是轻松自然的生活气息;社会动乱时期,京师谣谚所流露出的是愤懑与怨刺之气。京师民众身处天子脚下,对时政的了解更具优势,所以会有很多针对时政而发的谣谚。京师地区又是众多文人官吏聚集的地方,所以那些相互标榜、品评性谣谚的创作和传播就有了较为适宜的社会土壤。而地方谣谚多是对某一地区时政事迹或生活现象的描述,地方性色彩浓厚,是考查地方史志的重要参考。有的地方性谣谚尚包含着一定的民族性因素,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秦人谚:“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楚人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里的秦人、楚人都是前代的遗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族名士的自豪感。从地域考察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地方性的谣谚除“州”、“郡”、“县”外,还可以向更小的区域划分,如《汉书·王吉传》载琅邪里中为王吉语:“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汉书·楼护传》载闾里歌之日:“五侯治丧楼君卿。”这些是邑里、间里更小区域流传的谣谚。

在地域上来考察谣谚,还能使我们把握一首作品传播范围的大小。查看典籍所载并结合前述的分析来看,谣谚传播范围从小到大可依次排列为:闾里、县、郡、州。流传范围更广的则为“天下”传播的作品,如《史记·外戚世家》载天下为卫子夫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续汉书·五行志》载桓帝初天下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贾彪传》载天下为贾彪语:“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后汉书·单超传》载天下为四侯语:“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等等。这些可看作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作品。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汉代民众在广袤的土地上创作了灿烂的谣谚文化艺术。但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京师地区尤为发达。各地产生的谣谚作品具有鲜明特色,传播范围或大或小,灵活多样。

猜你喜欢
京师西汉童谣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童谣里的童年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快乐童谣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京师得家书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民国时期的监狱改良与现代化——以京师第一监狱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