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梅里斯黑岗子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2014-04-29 02:24多文忠
理论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旧石器

多文忠

[摘 要]2009年,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和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物管理所,在卧牛吐镇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黑岗子遗址,采集了大量的石制品。这些石制品体积相对较大,加工粗糙,形制单一。从打片技术、加工方法和器形等方面观察,与昂昂溪大兴屯、铁力小龙山等地点的同类器物相似,其年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关键词]旧石器;黑岗子;晚期遗址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72 — 02

2009年4月下旬,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按着黑龙江省文化厅和齐齐哈尔市文物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会同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文物管理所的专业人员,对雅尔塞、卧牛吐、莽格吐、达呼店等乡镇进行文物普查。在调查卧牛吐达斡尔族镇地房子村西部音河附近分布的沙岗时,发现了黑岗子遗址,并同时采集到300余件石制品。除此之外,在黑岗子西坡风沙剥蚀过的地层表面分布有数以千计的碎小石片和石屑。另外还可见到一些白色和红黄相间的玛瑙石料。遗址表面未发现磨制石器和陶片共存。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的西部地带,东隔嫩江与富裕县相望,南与富拉尔基区相连,西与龙江县接壤,北与甘南县毗邻。梅里斯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为蒙古语,称梅鄂(屯),是一官名;一为达斡尔语,称梅斯勒、米勒斯、米死勒或墨勒斯,其意有两种说法,一是冰的意思。屯南大草原是一片洼地,秋季嫩江洪水流进后排不出去,冬季结为冰。另一种说法是建屯首领名或一将军名。两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梅里斯区地处松嫩平原西北部,地势平坦,草原广阔,江河纵横,土质肥沃,自然环境独特优美。境内分布的主要河流有嫩江、音河、阿伦河等。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大体上是由北向南流,从梅里斯区莽格吐村东北10公里入境后,沿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卧牛吐达斡尔族镇、雅尔塞镇、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政府驻地东南部流过之后,在鄂宁口子进入富拉尔基境内。流长约100余公里。

音河为常年河,古称“颜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西北额赫鲁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甘南县双河农场和长山村进入梅里斯境内,在雅尔塞镇音钦村北部注入嫩江干流。境内流长约40公里。

遗址坐落在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西北约8公里处的黑岗子上。东距地方子村4.5公里,南距齐齐哈尔至查哈阳农场公路13公里,西距音河古河道300米,北距百货公司农场7.5公里。地理坐标为N47°37′23.5″、E123°54′23.5″,海拔高度为161米。

黑岗子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境内最高的土岗,因东南角最高部位有深厚的黑土层而得名,黑土层最厚处可达3米。此岗平面呈不规则椭圆状,东南部和东北部比较高陡,西南和西北部比较平缓,整体看土岗东高西低,并且由东向西缓缓倾斜,西部边缘渐渐与草地相连无明显痕迹。其它东、南、北、三面突显,高出附近地表2—8米不等。

遗址位于岗顶西部平缓地带,石制品及小石片、石屑俯身皆拾。可采集到遗物的范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岗顶东南部植被保存较好,东北部植被破坏严重,坡下分布有许多取土坑,坡顶因风沙长期剥蚀,形成了一些风蚀坑或沟,风坑大者直径30—50米,小者10—20米,深0.5—1.5米左右。在风坑底部分散有一些石制品和小石屑。另外还有一些破碎的玛瑙石料等。遗址西部因开垦农田植被破坏严重,每年约有2厘米厚的沙土被风卷走,因此局部地表尚可见到大量的石片、石叶和石屑。在遗址西北角处有一条风沙剥蚀的深沟,沟底分布着大量的石片、石屑及石叶,一平方米内可采集到石片、石屑300余件。因此,有人认为这里除有遗址之外,还可能是一座石器加工场。

从遗址顶部的风蚀坑剖面,可直接看出里层的堆积情况。

第一层,灰黑色腐殖土,比较松软,夹有少量植物根系,厚20—25厘米。

第二层,黑土层,土质相对较粘、坚硬,夹有少量细沙,比较纯净,厚约40—50厘米。

第三层,为文化层,黄褐色粘土夹细黄沙,内含有较多的细小石片、石屑、石叶及石制品,厚30—40厘米。

第四层,细黄沙比较纯净,深度不详。

从上述地层剖面观察,第二层黑土层比较纯净,未经扰动,属于东北地区的坦途黑土,这种黑土形成的年代大约在八千年左右。第三层为文化层堆积,其上部被黑土覆盖,这将表明在该层位发现的石制品,其年代应该在万年以上。

二、石制品

本次调查共采集石制品302件,包括石片、石叶、石核、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切割器、砍伐器等。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玛瑙、 燧石、砾石、沉积岩、石英等。这些石料大部分来自附近的河流。

(一)石片67件,依形制和加工方法可分3式。

Ⅰ式29件,体积稍大,采用直接打击法而成,一面比较平直,另一面不满疤坑,在其一端有一个平直的小台面,打击点十分清晰,放射线比较明显。石片边缘薄而锋利,有使用磨损痕迹,有的刃缘崩有许多小缺口。

Ⅱ式31件,体积相对较小,形状不规则,有的体积比较厚重,有的刃缘薄而锋利。这类石片一般均采用简接打击法而成,台面小而平直,打击点均分布在内侧,放射线比较清晰。周边刃缘均有使用痕迹,片疤大小不一,脊线纵横交错。

Ⅲ式7件,采用锤击法而成,形状多不规则,一般大体上呈不等边三角状。这类石片腹面平直,在其一端有个倾斜的小台面,打击点及放射线比较清晰。背面隆起较厚,多有斜面刃缘,有片脊和疤坑,刃缘使用磨损痕迹十分明显。

(二)石叶109件,依形制和用途可分为五式。

Ⅰ式37件。均采用简接打击法而成,平面呈较规则长条状,横截面多棱形,两侧边平行有刃较薄,腹面平直,背部纵向有单脊,一般长度在2.5—4厘米,宽度0.4—0.8厘米,厚度0.2—0.4厘米。

Ⅱ式46件。平面呈长条状,上部较宽,下部稍窄,个别的下部略向腹面倾斜,背部隆起有双脊,两侧刃缘有的稍厚,有的较薄。这类石叶一般可加工成镞或长身刮削器使用。一般长度2—4厘米,宽度0.6—1.0厘米,厚度0.3—0.6厘米。

Ⅲ式12件。平面呈长方形,体积相对较宽,两侧刃平行,薄而锋利,腹面平直,背部纵向有双脊,两端断面经人工折断比较平直。这类石叶形状规整可镶嵌在骨柄上做刀具用,一般长1.5—2.6厘米,宽0.8—1.3厘米,厚0.2—0.4厘米。

Ⅳ式6件。平面呈不规则长条状,一端略宽较厚,另一端稍窄且薄,腹面稍平向一侧倾斜,背部隆起分布有多条短脊。这种不规则较厚石叶(石条),可以加工成尖状器和石矛头等工具,一般长4—6厘米,宽1—1.8厘米,厚0.7—1厘米。

Ⅴ式8件。体积细小,质地均为玛瑙,形状不太规则,腹面较平直,背部纵向有一小脊,两侧边刃极薄,刃口十分锋利,它代表着石叶的最高压剥技术。一般长1—2厘米,宽0.3—0.35厘米,厚0.1—0.15厘米。

三、石核

发现的石核30件,按形制可分为笔头状石核、楔形石核、船底形石核、多面体石核等。

1.笔头状石核2件。底端台面呈椭圆状,比较平直,周边纵向分布有剥落石叶留下的条疤痕迹,顶端呈锥尖状,稍扁,刃较纯。其中一件最大直径1厘米,长3.2厘米。另一件最大直径1.3厘米,长2.8厘米。

2.楔形石核17件。数量相对较多,形状、大小不同,多呈一端较厚、一端窄小的楔形。这类石核的台面不太规则,有的台面向一侧倾斜角度稍大,台面周边分布一些宽窄不一、深浅不同的条疤或小片疤痕迹。一般宽度在1.5—2.2厘米,厚1—1.3厘米,高2—2.5厘米。

3.船底形石核7件。台面多呈长椭圆状,经过修整比较平直,沿台面周边向下端内收,形成一个钝刃,从侧面看形态类似船底状。石核通体分布有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竖条状疤痕迹。这种石核也可做为工具使用,因此有些学者称它为“石核工具”。一般长2—3厘米,宽1.3—1.8厘米,高2.2—2.6厘米。

4.多面体石核4件。体积相对较大,多呈不规则椭圆状,通体不满打片时留下的不规则片疤,疤脊纵横交错无规律,在其一侧尚可看到有一个不规则的台面。器体一般长3.5——4.2厘米,宽3——3.2厘米,高2.8——3.1厘米。

5.刮削器39件。按形制和用途可分为圆头刮削器、高脊背刮削器、长刮器等三种器形。

圆头刮削器15件。系用较规则的石片在其前端单向修理出一个半弧形刃缘而成。刃口较钝,有使用磨损痕迹。一般长2——2.5厘米,宽1——1.5厘米,厚0.4——0.5厘米。

高脊背刮削器11件。系用不规则较厚石条,在其一端单向修理而成。腹面比较平直,背部隆起有一小高台,个别的有一高脊,刃缘较厚略钝,一般长2—2.5厘米,宽1—1.2厘米,厚1—1.3厘米。

长刮器13件。系用比较宽长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的在两端单面修整出弧形刃,有的沿周边修理成刃。这种刮削器腹部大都比较平直,仅有极少部分向一侧倾斜,背部有双脊或多脊。一般长2.5—3厘米,宽1.2—1.5厘米,厚0.4—0.6厘米。

6.尖状器37件。系用不规则长石叶或石条在其前端两侧错向修理而成。按形制和用途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体积较长,前端锋尖比较锐利,有双肩,尾柄比较宽厚,一般长度为3—4厘米,宽1—1.2厘米,厚0.6—0.8厘米。另一类,器身稍短,多呈细长条状,背部有纵向脊,前端锋尖较钝,尾柄稍大,横截面呈不规则三角形。一般长2—2.5厘米,宽0.4—0.6厘米,厚0.3—0.5厘米。

7.雕刻器13件。系用不规则宽厚石片在其一角修理而成。

刃缘向一侧倾斜,较钝,尾柄比较宽大,通体布满片疤。一般长3—3.5厘米,宽1.2—1.4厘米,厚0.5—0.6厘米。

8.切割器5件,系用比较规则的宽石片加工而成。

底边比较平直单向加工有刃,腹面向一侧略倾斜,背面布满打片时留下的疤痕。一般长2.5—3.3厘米,宽1.2—1.5厘米,厚0.3—0.5厘米。

9.砍伐器2件。体积较大,系用不规则形状的砾石块,在其一端单面打制出一个比较宽大的陡刃进行使用。从这两件器物的刃部观察,使用痕迹十分明显。其中一件长6.5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另一件长8厘米,宽5厘米,厚3.5厘米。

三、几点认识

1.加工石制品的原料大部分为玛瑙,其次是燧石和砾石,另外还有极少部分为沉积岩等。玛瑙和燧石质地坚硬细腻,无明显节理,非常适合制作细小石器。砾石质地相对较粗略软,但仍是打制石器的优质原料。沉积岩硬度不如玛瑙和燧石,只能做一些粗糙简单的石制品。从部分石制品表面保留的原石面观察,这些石料均来自附近河滩。但是,沉积岩石料是由外地带入的。

2.剥片技术主要采用锤击法,同时也可能采用间接法。石片均为锤击石片,以长大于宽者居多,大部分石片扁薄,背部有不规则纵向脊,半锥体浅平,台面与劈裂面转角明显。石叶长而薄,采用压剥技术完成,腹面大都平直背部有单脊、双脊或多脊,两侧边刃极薄,未经修理比较锋利,横截面均呈棱形。这种规整的石叶,镶嵌在骨梗的沟槽上可做刀具用。

3.该地点的石制品,从原料、形制和加工技术等方面观察,与邻近的昂昂溪大兴屯地点的同类器物相似①。但是,在石叶压剥技术和数量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兴屯地点的石叶数量较少,且不规则完整。而黑岗子地点的石叶数量多而且薄,在压剥技术上要领先大兴屯地点。另外,从石制品的种类和形态看黑岗子的大部分标本与伊春铁力小龙山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相似②,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继承及发展关系。因此,我们认为黑岗子遗址的年代应该在1万至1.2万年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阶段。〔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旧石器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东宁蔬菜村三个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
石器,有看头——旧石器馆参观指南
从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说开去
后崴子北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
简述阿拉善旧新石器的演变
高校特色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
中国黄士高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记录
江西万年县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报告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