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曙云
一、教材简析(本课时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1.本节课是高一化学第六章的第二节“二氧化硫”;在此之前已学习了两族元素(碱金属和卤素)和两大理论(氧化还原理论与元素周期律);
2.氧族元素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主族元素,而硫是氧族元素中的重要元素,二氧化硫是硫的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硫的性质是历届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热点问题;
3.对“二氧化硫”教学的总体构想要突出两点:一是通过角色扮演(未来环境化学家)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二是突出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要成为社会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4)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树立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录像引课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了解目前的环境状况,了解酸雨的危害和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硫。
学生角色扮演:若你是未来的环境化学家,你将如何进行酸雨的防治?
学生分析交流,达成共识:作为未来的环境化学家,要解决酸雨的污染,首先,要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其次,要知道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途径。
(2)性质推测,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
①酸性氧化物
a.SO2與H2O的反应;
b.SO2与NaOH溶液的反应;
c.SO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性质总结:与CO2相似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过程评价:实验操作与异常现象的评价。
②还原性
a.SO2与氯水、溴水、碘水的反应:
性质总结:X2+SO2+2H2O=2HX+H2SO4
b.SO2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
性质总结:5SO2+2KMnO4+2H2O=K2SO4+2MnSO4+2H2SO4
c.SO2与FeCl3溶液的反应:
性质总结:SO2+2FeCl3+2H2O=2FeCl2+H2SO4+2HCl
过程评价:实验设计的表扬与异常现象的评价。
过程评价:实验操作与比照思路评价。
(3)引导分析,解决问题
请学生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分析酸雨形成的途径,讨论如何防治酸雨?
学生讨论:从性质出发,学生可能产生不同意见:酸雨形成途径可能是:SO2→SO3→H2SO4 SO2→H2SO3→H2SO4
教师总结评价讨论结果:上述两种途径都是存在的。表扬学生实验探究中的深刻的认识和思维的全面。
师生讨论的防治方法:师生共同肯定从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才能防止酸雨的产生。如何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是开放性的问题,所以,我鼓励学生大敢设想、勇于尝试。
(4)师生归纳,理性小结
①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不但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且直接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我们要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②方法小结:学习科学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科学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本节课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物质性质的推测和可行实验与落实。
(5)布置作业
①比较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
②完成家庭小实验:测定雨水的pH值,分析当地大气污染情况,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目的是将科学的探究进行课外延伸。
(作者单位 山西长治市卫生学校)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