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志 尹立鹏 张晓红
【摘 要】本文立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社会背景,归纳总结研究生创新教育实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分析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限制性因素,理清知识经济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遵循创新教育发展趋势与教育学原理,提出了实施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与举措。层层推进,条分缕析,就中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提出独到的观点与尝试举措。
【关键词】知识经济;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高等教育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必然成为制约国家、区域发展的瓶颈。创新,这个字样在各个行业各个时期的各种模式中频繁出现,现在又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值得重视。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最强的呼声。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的需要。
第一:从党情看,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党执政兴国的客观要求。党为人民执政,情为民所系,利为民而谋。执政是门艺术,要求创新思维的不断注入。马学生党员、研究生党员,是青年党员中中最活跃的资源;是党创新执政能力,建设四个文明,科学发展的蓬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党情主要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
第二:从国情看,研究生创新教育是立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21世纪的前20年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稍纵即逝,挑战前所未有。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关键看发展。不但要发展还要发展好。创新是动力,科技是保证。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在此期间肩负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确信无疑。
第三:从世情看,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应对国际竞争形势的客观需要。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国与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正日益演变为人才的竞争,其背后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归结起来无非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比拼。这一竞争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储备的良性循环。研究生创新教育于其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及特点。从新世纪开始,人类就进入了技术产业革命的新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席卷而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社会效益化、市场化;信息科技化、产业化已成为锐不可当的时代潮流。当代社会发展不在简单依靠于自然资源开发的占据及其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更取决于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和水平。取决于智力资源发掘的深度与广度。知识信息化,信息产业化,产业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鲜明时代特色。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成为非主流的主流趋势,创新思维的碰撞成为产业革新与开拓的重要因素。创新前所未有的成为主旋律,创新教育也成为激发潜力资源发掘的基础。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包罗万象的市场竞争愈发深刻。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使得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在经济全球化同时,智力资本也在全球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国际人才流动频繁增加的过程中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把握竞争主动权显得至关重要。世界四大资源:人才、物力、财力、信息之中,最为发展经济学家所关注的就是——人才,这一最为活跃的组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卡斯、罗默尔等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专业化的人才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然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创新教育也就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必须成为现代教育的客观趋势,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研究生教育30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我国研究生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1978-1980),成熟(1981-1998)和快速发展(1999-至今)3个阶段。作为教育的龙头,中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适应改革开放局势,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短短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研究生成为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开放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同时,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继续稳步发展争取开拓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最可宝贵的实践经验。30年中我国学位授予数量大幅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并且实现了学位类型多样化,研究生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与现代化。近年来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研究生教育规模与招生迅猛扩大。[1,2]
(二)中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能力不足的缘由。诚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绩。但与欧美乃至日本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经验相对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片面强调业务水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摇摆不定,目标与模式脱节,体制改革滞后,其中传统教育理念及文化陋习的惯性影响、既成教育体制缺乏创新环境与氛围、教学科研软硬件滞后、陈腐的学科结构与课程体系设置等等。[3]这些主客观的因素限制着研究生教育向更深更广更高层次的探索,使得当前国内研究生的研究规模偏小、研究结果较少被采纳、研究缺乏体系、学术成果转化率低、学术论文影响因子低、引证次数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4]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复制人才”阶段,模式单一。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加强改善研究生创新教育迫在眉睫。但是传统教育制度、学科结构、课程体系设置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巨大挑战。[5]
三、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號文件中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1世纪上半叶,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高校大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无疑会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凸显出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不可或缺。
四、研究生创新教育对策及举措
(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意识,教育思想与观念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要突破陈旧的壁垒,首先,适应时代,坚定理想。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决定了研究生不再只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其次,创意工作,身心健康。融入社会的需要必然催生研究生不再是单面社会造就的单面人才,而是立体唯实的参与者分享者。其风格、个性必然要在工作生活中体现。再次,加强教师主导作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不是导师学校或者社会在规划研究生的未来,而是研究生在实现自我发展规划。[6]
(二)重视研究生课程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创新与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方法革新是手段。[7]选派经验丰富的导师组编创新教材,争创国家级精品课。将新理念、新需求、新动态、新技术、新应用介绍到研究生教育之中,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与拓扑性。研究生教育不再是传到授业解惑的简单循序。而应更多进行PBL式教学,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相比具有强调主动性、真实性、实效性的优势。
(三)强调和规范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工作。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便是科研实践能力,将已储备之知识验证、延伸、发展、创新。科学研究综合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立自主,导师把关指导。将社会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严谨设计、严密组织、严格实施、严肃对待。同时注重学生德育培养,避免学术造假。伦理委员会不但是医学、生命科学实验的第三方介入监督机构,更应该成为所有研究生开题、实验、答辩过程中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品质保证者。
(四)营造良好宽松的学术氛围,打破学科壁垒。信息的特点是瞬息万变,复杂交织。随着科学的发展专业面貌逐渐变换,高精尖成为表观速度的保障。但同时也就丢掉了大量实效信息。纵观近年来科学发展,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管理科学,往往是在学科交叉碰撞或者相互借鉴中有所突破。研究生教育应开展名师讲堂,打破课堂形式,形成讲座长效机制。实施实地考察,热点问题追踪报道,新技术推介,新产品发布均可开拓视野。多学科浏览借鉴,必定使创新教育受益匪浅。[8]
(五)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多样化,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创新。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研究生首先要有创新的导师队伍。包括导师创新聘任,创新管理。应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大学导师制度,为研究生导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应控制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严格考评师生交流,不但要举行导师组的座谈,还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探讨。建立一支素质精良的导师队伍:要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充实导师队伍;稳定导师队伍,严格导师遴选工作,严格上岗年度考核;吸引研究所著名企业高级职称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建立导师奖励机制。[9]
(六)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鉴定。学校、研究生院系成立兼职学术鉴定委员会,设立专职秘书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对研究生提请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委员会应包含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统计学者、伦理学者、语言学者等,对评审结果负责。指导规范专业论文及成果说明,保证成果可信,推广方便。这对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七)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创新,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激励机制是令人兴奋的,依据学校情况对研究生研究成果进行表奖,可以是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刺激。但是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理与投机可能,尤其避免学术造假。提到淘汰机制似乎显得残忍。自研究生入学时开始,是研究生涯的开始。研究生涯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历练。淘汰那些不适合研究工作的学生,保证学位授予质量。[10]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研究生创新教育旨在通过学生自发接受新理念。加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本身发展与自我突破的着力点。教育的发展是在夯實基础的层次上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培养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专业化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斯辉.改革开放3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关系大调整[J].复旦教育论坛,2006,6(3):5-9.
[2]谢桂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6-10.
[3]周谷平,章亮.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25-28.
[4]宋晨晖,王悦芳,朱玉山.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南京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47-49.
[5]常宝英.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8(6):185-187.
[6]夏欢,陈世阳.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互动关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95-98.
[7]程海风,杨盛良.也谈研究生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25(2):86-87
[8]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江苏高教,2004(6):124-128.
[9]彭国华,许昌敏.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6):116-118.
[10]葛莲英,罗小玲.研究生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