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平 王旭贞
山西省交口县某猪场,2014年6月19日开始陆续发现母猪死亡,仔猪相继发病并死亡的现象。笔者应邀前去诊治,经诊断确诊为猪链球菌病。通过一系列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该猪场规模为530头,其中繁殖母猪43头,公猪两头,2014年6月19日开始陆续发现母猪死亡,接着仔猪发病死亡。据饲养员介绍,该猪上午采食情况正常,下午时已出现腹部发紫情况,并迅速死亡,3 d内母猪死亡6头,小猪死亡70头。对猪场猪全部进行体温测量,结果均在41℃左右。
2诊断
2.1临症诊断 最急性:突然发病,突然死亡。急性型:怀孕母猪食欲不振,体温均在41℃,眼结膜充血,呼吸困难。产后哺育期间卧地不起,呼吸迫促,腹部发绀,指压退色,四肢做游泳状,半天内死亡。架子猪突然发病,共济失调,后肢摇摆不稳,最后衰竭,四肢游泳状动作,发病后24 h内死亡。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见于发病的中后期,呈四肢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关节肿痛,跛行或卧地不起。断乳仔猪和育肥猪可见两侧性或一侧性颌下、咽部、耳下及颈部淋巴结发炎、肿胀、化脓,脓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脓呈绿色、浓稠、无臭;母猪流产、死胎,产后恶漏不尽,病程约20~30 d。
2.2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猪主要病变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心耳弥漫性出血,胸腔见胶冻样物;肾脏弥漫性出血,髓质有斑点状出血点;脾脏肿大,色泽蓝紫,边缘呈锯齿状且有白色脓性突起。
2.3实验诊断 剖检中随即采取心血、肝、脾等病料两份,一份当地当涂片检查,一份送检。
2.3.1涂片镜检 取病死猪脾脏、制成触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成双、短链球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2.3.2送检材料 分离培养:取肝、脾等病料送实验室检查。无菌接种于绵羊鲜血琼脂平板、肉汤、厌气肉汤培养基,染色37℃恒温培养24 h在血斜面出现灰白、圆形小菌落。肉汤均匀混浊、管底呈絮状沉淀。培养物涂片镜检,菌落涂片可见大量成对和3~5个排列短链球菌。肉汤涂片可见3~5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置长链状排列球菌,均呈革兰氏阳性着色。
动物接种试验:用小鼠数只皮下注射前述病料乳剂(病料肝、脾、脑无菌生理盐水1∶10研磨而成),每只0.2 mL,小鼠于24~72 h死亡。取死亡鼠的肝、脾、心血分别制片,均见成双短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
3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初步即可诊断为猪链球菌病。为了进一步确诊,实验室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即可作为依据。
4扑灭措施
初步诊断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4.1卫生消毒 全场进行卫生清理,接着用聚维酮碘按1∶800喷洒消毒,猪圈带猪消毒。每天一次,连续一周。
4.2隔离治疗 发病猪隔离饲养,并进行治疗。治疗用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按20 mg/kg肌肉注射,一日2次。
4.3全群药物预防 用磺胺间甲氧嘧啶1 000 g/t拌料混饲,连用7 d,然后用土霉素按万分之四混饲10 d预防。
5预防措施
疫情控制后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本病,采取了下列措施。
5.1平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平时消毒至少每周一次。
5.2预防接种 平时可用链球菌多价苗2~3 mL仔猪出生后7日龄接种。若有发病,则可采集病死猪病料制备自家菌苗,于停药5~7 d后紧急接种,可以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5.3药物预防 在发病季节或有应激因素时,用土霉素按万分之四混饲7 d预防发病。
6效果观察和讨论
6.1效果观察 疫情出现初步诊断后采取措施扑灭次日新病例数减少,3 d后不再有新病例出现,一周后疫情平息。通过平时的预防措施观察3个月不再出现类似病症。
6.2讨论 天气变化不定,阴雨频繁,这是养殖过程中最不利的天气;湿度高、气温高这是猪链球菌最喜欢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猪链球菌就开始兴风作浪,引起猪体发病。
猪链球菌病分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四类,本病的发生是天气、猪舍湿度、病原体的毒力、猪则群的健康状态等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果养殖者在这些方面注意调节或控制,猪链球菌病就会少发生或不发生。(编辑:何芳)